•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着了魔的镜子们】 着了魔

    时间:2019-04-24 03:18: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镜子”是人类生活中最习见的用品,也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最迷人的物件之一。  人类有个最大困窘,是自己的眼睛无法看到自己。在哲学上,大概可以把这个悖反称为“自我的迷失”。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一个幼儿对自我的认识首先从镜子开始——他们第一次看见自己的脸是从镜子里、或从妈妈的眼睛(也是镜子)里折射出来的。但婴儿并不认识“镜中人”,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她只是好奇地看着,只有心急的母亲在旁边不断地暗示。等到他/她终于认识到这镜中影像就是自己时,他/她的自我身份认识才算开始,就他们有了“自我”和“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是镜中人。这是真实的认识呢,还是有一个误区?有待哲学家的深入阐述。
      这样的自我认识论的问题,及相关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千百年来积累了巨量成果。德国汉学家莫宜佳教授在《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里总结说:“镜子在中西文化中都既是自我认知,同时又是自欺欺人的工具。”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常常把“人民”当成“统治者”的镜子;但莫宜佳教授说,在西方,人民常常认为国王和贵族是黎民百姓的镜子。这种相反的认识,体现了中西的认识论差距。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著名的镜子,热爱《红楼梦》的读者,一定记得那面奇特魔幻的“风月宝鉴”,而“照妖镜”则几乎出现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神魔小说里。
      西方最早、最有名的一面镜子,大概出现在希腊神话中。大英雄帕修斯为西里弗斯岛国王波吕得克特斯设计欺骗,答应把蛇发妖女美杜莎的头送给国王当礼物——而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人用眼睛看美杜莎脑袋,都会被石化。要靠近美杜莎又不能看她,以避免被变成石头,这就必须运用“镜子”的特殊功能——智慧女神雅典娜给帕修斯一面闪光的盾——依靠这面盾的反射的光来来看美杜莎,就可以避免石化的命运。帕修斯依靠这面“镜子”的帮助,帕修斯趁美杜莎睡着时,看着盾里的美杜莎而杀死了她,割下了她的蛇发脑袋,放在水仙的皮袋里带回了西里弗斯。在这个神话里,“镜子”能消除恶魔力,并且保护了帕修斯——美杜莎的蛇发脑袋经过盾镜的折射,魔力消失了。西方文学理论家常常把帕修斯的这面盾,当做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手段——有时候,人们必须借助“镜子”的折射,才能曲折地认识到事物的真相。当帕修斯回到西里弗斯岛后,国王波吕得克特斯不相信帕修斯真的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要求亲眼看看美杜莎的头。帕修斯把美杜莎的头从皮袋里拿出来,波吕得克特斯只看一眼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这个怪异的神话故事以“镜子”作为最重要的“辟邪”手段,让帕修斯避免了被伤害。人类文明发展之后,懂得通过镜子去观察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镜子成了人类观察有害、或者无法企及的事物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人类还可以通过特殊的镜子来观察太阳,运用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深处,探索遥远尽头的未知秘密。
      据说在法国卢浮宫藏着一面杀人魔镜。二百五十年来,这面镜子已杀死了三十八个人。无论谁,如果在这面镜子前照一次,就会突然死亡——有脑溢血,有心脏病,有莫名猝死。这面镜子具有什么魔力会置人于死地?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镜子构成上含了有毒物质,人们站在镜子前会吸入有毒物品,而导致发病身亡。
      但这种解释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经过了几百年的挥发或者蜕变,镜子含有的有毒物质早就消失、衰变了。有人因此认为,是有一种邪恶的符咒被施加在这面镜子上,能吸取人的魂魄。这种传说,变成了影视的抢手题材,盛演不衰。
      英国牛津大学数学教授刘易斯·卡罗尔撰写的童话小说《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和它的姐妹篇《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一百多年来畅销不衰,读者遍布世界。而镜子在中国的演变,也有像《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那样怪异的东西,能够让一个人看到自己内心最隐秘的秘密,从而无法控制自己,销魂而亡。
      中国最有名的镜子故事,可能是收于《太平广记》第一百六十六卷里写南朝陈后主妹妹乐昌公主陈贞的《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在这个故事里,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年轻恩爱,但在国破家亡王族被掳北去不得不泪别丈夫之前,她把梳妆台上的铜镜摔成两半,让丈夫珍藏半块铜镜,作为日后重逢时的凭证。后来,这对夫妻历尽艰辛,不懈寻找,终于“破镜重圆”。镜子在这里,象征了不可忽视的爱情的力量。
      这样的镜子,跟人类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成为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故事。
      但镜子完全作为故事主角,可能只是在隋末唐初的王度所作的《古镜记》里出现。
      《古镜记》这篇古文小说的历史地位很高,刘开荣先生在《唐代小说研究》里说:“《古镜记》可以说是中国真正有小说的最早作品。……王度在这里用极漂亮流利的‘古文’写小说,在唐代小说史中实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用这样纯粹齐整而又美丽的‘古文’,着意写小说把它作为表现的工具,的确是第一遭。所以《古镜记》应该是在传奇小说史上占了第一页。”(商务印书馆1955年6月第一版修订本,46页)
      我们再来看这篇开唐第一文的古文小说《古镜记》讲的是什么。
      很多学者、包括唐代小说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的刘开荣先生,都用现代的小说叙事和结构理论去评价《古镜记》,认为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松散,中心思想不明确,且人物无法评估,因此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佳品,跟后来的《补江总白猿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纯熟的故事叙事技巧相比,这篇小说乏于谋篇拙布局,也不在意于讲述一个完整的、前后有强烈伏笔及对照的故事,而只是用一面神乎其神的“古镜”的怪异复杂的经历,来贯穿社会动荡期所经历的神奇“人与事”。
      小说一开头就先表明“古镜”的来头不凡,所谓先声夺人,也是故事的经典手段之一。
      淮阴的侯生为天下之奇士,他临终时,把家里秘藏的宝镜送给了王度,并说:“持此则百邪远人。”可见这面镜子具有辟邪功能,而且来头不凡,侯生曰:“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此第八镜也。”在中国传说中,黄帝是“三皇五帝”之首,道教传统里独尊的神仙派老大,上古神人中的神人,历来以法力无边统摄群神著称。这面排行第八的古镜来头不仅大,而且出身也是名门正派,堂堂正正的黄帝亲手铸造。   “古镜”的第一个显著的功能一开篇就出现了,这就是“辟邪”。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西方文化传统中对于镜子理解的差异所在。中国的镜子大多是具有辟邪功能的,而且还能让人认清自我。西方的镜子,很多都带有邪魔气,常常喜欢害人。在西方的传说里,照镜子有时不仅不能让人认识自我,反而可能因此迷失,例如《爱丽丝镜中漫游记》那样。
      看来我们传统中更喜欢把镜子看作是人类可以信任、依赖的事物。
      小说中,接下来立即就要讲到这面具有辟邪功能的神奇古镜身上所发生的种种神奇故事。
      王度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五月去官“罢归河东”,途中遇见了临终的侯生,得到了这面古镜。这年六月他回长安,至“长乐坡,宿于主人程雄家。”他注意到,“雄新受寄一婢,颇甚端丽,名曰鹦鹉。”这个名叫“鹦鹉”的婢女,真实身份是千年老狐成精所化。王度的肉眼并不能识别出鹦鹉的真实身份,但一次他在无意中掏出古镜梳妆时,鹦鹉瞥见古镜立即“磕首流血”恳求程雄饶命想离开他家,但鹦鹉被起了疑心的王度用古镜罩住,无法化形逃脱。鹦鹉于是坦诚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承认自己是一只“华山府君庙前长松下千年老狸”。这个老狸并不是通常我们读到的那种迷惑害人精,例如《三遂平妖传》里的九尾狐或《封神演义》里的妲己那种以害人为乐的妖怪,而是一只在人类中堪称慷慨高昂之士的行高气傲的老狸。《聊斋志异》里那些妖娆可爱的漂亮狐狸们可能受到《古镜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显得气节高贵,不为鄙俗所容。
      “鹦鹉”有气节,守信用,不哀不怨。王度开始时还担心撤镜时它会趁机逃跑。但“鹦鹉”表示心迹说:“公适有美言,尚许相舍。缄镜而走,岂不终恩?但天镜一临,窜迹无路,惟希数刻之命,以尽一生之欢耳。”所言之大方、大度,令人怦然。这种生死观,确实有大气象。“鹦鹉”喝醉之后,“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于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何为眷恋,守此一方!”从这歌词和歌景来看,鹦鹉竟然是慷慨悲歌,生死洒脱的高士。以此看来,初唐王度的气概要远高于后来清初的蒲松龄。
      古镜的辟邪远祟功效,还有很多:王度出任芮城令时曾以宝镜杀灭作祟妖蛇,王度弟弟王绩弃官打算远游来借宝镜护身,三年后返回长安,跟王度说起种种由宝镜引起或平息的怪异之事,如灵湫怪鲛、闺房守宫等,都被宝镜一一现形杀死。有学者认为,这面宝镜有映照当时隋朝末年的社会乱象纷起的意思,也是可以成立的解释。
      这是宝镜的第一项功能。
      宝镜的第二项功能,是能够洞察幽微。后面谈到有个胡僧寻来,告诉王度说:“此镜有数种灵相,皆当未见。但以金膏涂之,珠粉拭之,举以照日,必影彻墙壁。……更作法试,应照见腑臓。”这里说到的功能,很像现代科技下的各种放射性成像仪器,可以用来检测人体的健康状况。
      接着,小说谈论古镜的怪异之事,“合于阴阳之妙。”并用日食来做引述。但据日本著名汉学家内山知也教授在《隋唐小说研究》里的说法,已经有人研究过,“大业八年四月一日”这天并没有日蚀,王度不过是借用这天来演绎古镜的符合天地之大道变化的各种神妙之处。
      《古镜记》故事的发生时代,是隋炀帝末年,“大业”为其年号。这时,天下大乱,乱军四起,哀鸿遍地。通过一面镜子的神奇经历,串起一个时代的纷繁复杂的急促变迁,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而镜子本身的“借鉴”或者“洞微”的功能,则变成了一个生动的隐喻,令人回味无穷。
      王琦,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古典文学博士。

    推荐访问:着了 镜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