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高职课程改革 高职量化方法课程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浅说

    时间:2019-04-16 03:30: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高职量化方法课程即数学课的教学改革引起了高职院校的广泛重视。很多教师都在思考探索这一课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环节。应以“必需,够用”及“实用”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案例为载体强化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引入实用软件,训练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技能;通过课程内容序化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融合。
      关键词:高职;商科;量化方法;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48-03
      课程改革的背景
      高职商科各专业开设的量化方法基础课程大都为《经济数学》与《应用统计》两门课,2005年之前,我校商学院所有专业也是如此,这与普通高校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很相似,实际上就是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设置思路。《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抽象,与实践应用脱节,学生普遍产生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应用统计》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普通高校《统计学概论》的压缩版,从统计的起源,到统计的发展,从统计的任务,到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面面俱到。这种学科体系下系统缜密的内容结构,对非统计专业的高职学生是不合适的。《经济数学》与《应用统计》还有几个章节的内容重复交叉。基于这些原因,笔者认为高职商科的量化方法课程必须改革。应借鉴国外院校同类课程的设置思路,广泛听取包括企业一线管理专家在内的多方意见,以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设置《数量方法》这门新课程,取代原来的两门量化方法课程。这项教改课题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的立项与资金支持。
      《数量方法》课程的设置,除了为商科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类课程奠定基础,提供数量分析方法之外,更注重高职学生运用量化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改革可以缩减学时,优化内容结构,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量方法》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
      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认为:当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即知识组织的框架和顺序)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成功。培养目标与教育对象制约着课程内容的取舍,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是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本质。《数量方法》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着重考虑的正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受教育对象的思维特点,打破了普通高等教育缜密的学科体系,以贴近我国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统计框架为主干,融入了实用性较强的数理统计部分,围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这条简明实用的主线构建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以“必需,够用”及实用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型、科学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学生多属于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型学生,而高职教育面对的大多是灵活、开放的形象思维型学生。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以传授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为主,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主要途径。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主要途径。由于受到惯性思维的左右,我国的高职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或多少有一点改良,而尚未真正进入行动体系。我校的这项课程改革,以“必需,够用”及实用为前提,对原《经济数学》中大篇幅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内容作了大量删减。删去了复杂严谨的数学论证过程,只突出其结论与应用,对于深奥、难以理解的定义改用描述性方法,删去了原《应用统计》中诸如统计的起源、发展、任务与管理体系等内容。《数量方法》课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所需的量化分析方法展开教学,以变量数列分析、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为本课程的知识构成。
      以案例为载体强化课程的实际应用性 本课程的教学大量运用各种实际案例,以案例导入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串联起来。原《经济数学》课程的案例欠缺,而《实用统计》课程的实例数据绝大部分源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背景过于宏观。《数量方法》课程的案例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发掘社会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各种小案例,二是深入企业采编案例。如:以某景区的游客数据、以某农机集团的原材料消耗及产品销售数据、以某钢铁公司的产量产值及成本数据等等为背景资料编写案例。这种源自生活、源自生产实践的案例,在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引入实用软件训练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技能 随着数据处理软件的日益普及,完全可以将复杂的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交给计算机完成。但国内的数学与统计课程教学一直恪守传统,没有很好地利用先进工具。一些大学毕业生竟然不知道计算器的统计键,更不会使用计算机实用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这是量化方法课程教学的一个失误。国外同类课程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及时地将各种新兴实用软件纳入教学中。我校借鉴吸收了这一长处,将Excel、SPSS等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导入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的技能。如在统计图表的制作中,变量数列分析、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内容都导入了软件应用。
      通过课程内容序化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融合 课程内容的序化指的是知识框架与内容顺序的设计。课程内容确定后,内容的序化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下系统而缜密的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在总量上没有变化,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我校在《数量方法》课程内容顺序的设计上进行了尝试。如:《应用统计》课程的第一章必定是系统介绍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这种课程结构系统性、逻辑性强,便于教材编写,甚至方便教师讲授。但却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即高职学生在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之前,要理解这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是十分困难的。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概念也只有在后续各章中不断重复再现时,学生才会逐渐理解。在这次课改中,我们去掉了《实用统计》传统的第一章,把一系列基本概念分解到各相关章节中,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统计事件、统计方法放在一起,学生对其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尽管这样会给教材编写带来麻烦,使其结构从传统的视角看显得不够系统完整,但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序化,能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融合,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对接,顺应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数量方法》课程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情境化教学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职业基础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激励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基础知识向岗位技能迁移 虽然我们在《数量方法》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内容序化方面尽了很大努力,但这毕竟是一门职业基础课,不同于职业技术课,很难将其与某一特定职业的系列工作任务直接对接起来。在高职教育中,公共课与职业基础课的设置与教学应注重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是并列的关系。可以尝试、探索与职业技术课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考虑设计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实际工作场景辅助教学的思路,其共同点都是为课程教学提供情境化的途径。在《数量方法》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校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扮演不同的职业人。例如,在统计图表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工作职位:公司人力资源部职员、公司生产部职员、旅行社管理职员,提供了三份背景资料:公司工程技术人员一览表、公司两家生产厂上半年的产品产量报表、某年度境外游客来京旅游的统计数据,要求学生以最恰当的统计图表分析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分析公司上半年的产品生产情况,分析不同国家地区游客来京旅游的情况。一个好的情境设计与案例分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成为今后工作的技能训练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地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我校在《数量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打破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前面所述的情境化教学,实际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导演,主演是学生。对一些特定内容的学习,还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如在数据调查方案章节的教学中,可拟定题目或让学生自主选题做数据调查方案,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有的学生以自己非常熟悉的网络游戏为题,有的则以自己感兴趣的越野车为题,还有的以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为题进行方案设计。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有些数学基础并不好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却表现很出色,学生从中找到了自我,改变了学习态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 课程学习评价不单纯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改变了传统的期末考试一次性评价的做法,代之以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的方法,但平时成绩的评定往往没有可行的标准,只凭印象。我校为《数量方法》课程制定了多项形成性考核方式,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实训实践占总成绩的30%,课堂讨论与平时练习各占总成绩的10%。这一课程考核标准的建立,可使学生不仅要面对期末考核,而且要注重平时的各项学习活动,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高职数学课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课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有些学校已经把近150学时的数学课减为50学时左右。但压缩学时之后,如何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却处在茫然中。我校《数量方法》课程的建设,在全国高职商科量化方法课程改革中先行了一步,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教改课题成果被评为北京市教委项目成果二等奖,编写的配套教材《实用商务数量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三年的课程建设,《数量方法》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3]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4).
      作者简介:
      宋丽群(1963—),女,湖南衡阳人,北京吉利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量化方法方向研究。

    推荐访问:浅说 量化 高职 课程改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