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居者有其屋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时间:2019-04-05 03:12: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家的情怀可谓厚重。低头思故乡的那一黯然垂首,思念的除了广袤田野中的碧树清波,还有黄昏冉冉升腾的炊烟,揭开锅盖时扑面而来的温暖蒸汽,绕梁嬉戏盈盈的笑语,内心笃实身体放松的姿态,而所有的情丝,都盛放在那或华丽或简陋的“家”里。住所,是中国人对家最直观的印象,不管豪华还是简陋,似乎只要有那能遮风避雨的三尺屋檐,纵是再多辛苦也得以安宁和甘愿。住所,已是一个家能成其为家的基本条件。
      在过去的30多年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国住房市场大发展大繁荣,城乡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升,但是在住房分配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城市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所面临的的住房困难尤其严重。造成这种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很多政府重视房地产产业的发展,看重其对GDP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鼓励商业性房地产的发展,而对市场机制的过度依赖让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中低收入群众只得“望房兴叹”。那些独自在外漂泊的“蜗居”“蚁族”,碾碎了多少父母的心,而举家贫窘的“租房族”“工棚族”甚至“露宿族”,又该让多少人心尖颤抖。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旧题黄帝撰?宅经》)住宅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安稳,更关系到一个人精神的安放与归依。早在战国时代,孟子提出的理想国的设想,便赫然将“居者有其屋”放在首位。国家早就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一步步解决百姓的住房困难。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颁布,首次将廉租房明确为住房保障的重点,对经济适用房实行动态管理、有限产权,住房保障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城市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实现“住有所居”。而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保障性住房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罗应光、向春玲等同志组织编写的《住有所居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便是在国家着力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坚定决心下,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歌猛进的时代环境下,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分析思考,深入研究住房保障的客观规律、基本原理和实现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推动住房保障事业科学发展。这部书于2011年5月出版,就时机来说,是十分恰当的。
      近些年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等理念的全面落实和深入人心,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已有了较成熟的保障性住房制度。这些先进经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包含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性住房在内的综合体系才是当代中国特色的住房体系,二者分别对应着不同收入的人群,在标准、资金、环境、政策和义务等方面均有着显著差别。于是,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逐步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据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00万套,其中已竣工住房800万套;期间,还完成了20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决心和步伐。
      今后若干年,保障性住房的继续建设是大势所趋,其在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上有着巨大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而这样从政治高度来看待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特色。事实上,在当代中国,住房保障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事关效率的名词,也不仅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情。其一,它的建设是保障党和国家保证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居住权及资产拥有权等人权的需要,其最高政治含义即维护人的基本人权、基本尊严和基本所有。其二,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一个政党,尤其是一个宣示以追求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无论是出现国民基本的住房资源匮乏现象,还是出现住房资源充足但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它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会面临严峻挑战。保障性住房还是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其三,不管是“小康社会”还是“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都离不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这便是研究保障性住房的现实意义所在。
      作者罗应光,现任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编著这本书,似乎算是他的“分内事”。事实上,这位厅长是哲学专业出身,为了对本职工作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几乎阅遍国内外所有有关保障性住房的研究论文及专著,而正是这深厚博大的知识底蕴,让这本书内容详实,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分析透彻、观点鲜明。从书名《住有所居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便能知晓,全书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住房保障进行的系统研究。在理论层面,该书深入探讨了住房保障的理论基础和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系统介绍了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政策和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和方式,深入浅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理论架构,使得我们从狭隘的当下的经验现实之中摆脱出来,迈入另一个无限开阔充盈丰富的时间的序列,与一切时代建立起精神联系。在实践层面,该书总结了中国住房制度和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精准地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实践既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又让人更为客观审慎地看待这项事业。全书遣词严谨,逻辑层级分明,将久远的历史和繁复的国情区别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让人跨越西方和中国,穿梭历史和现今,对保障性住房有一个理性而全面的认识。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先生为其作序称“这是一次大胆的理论创新和务实的实践总结”是实事求是的。
      当然,作者不仅于提出问题,他更注重解决问题。正如序言中称“该书的不少观点和建议,对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作者结合建设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极富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他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一些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北京、天津、辽宁、重庆、云南……尤其是云南,作为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经济社会欠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城镇困难群体数量较大,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危旧房比例十分高,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工作相比经济发达省市无疑有更大的阻碍和困难。然而,在这般复杂而艰苦的环境下,云南省委、省政府逐年扩大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范围,多层次、多方式地推进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政企共建廉租住房、先租后售、级差租金等工作,启动了农民工和新就业人员创业小区试点项目建设,多渠道探索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方式,初步建立起以城镇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这些先进典范,将对其他省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起到极大的指导、激励和带动作用。
      正是这些踏实而正确的脚印,让作者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和信心,对住房保障事业的未来充满了可喜的展望,他在书中说道:“以上所做的这些努力,最终都会促进中国特色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现在看来,未来二三十年里,中国每年都有约1400万—1600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整个国家会最终达到城市化的成熟状态。在这个从农民转为市民的宏大历史进程中,流动进城的人大多数是中低收入者,他们的住房问题是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面对的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恩格斯给我们描述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贫民积聚和住宅匮乏的历史也会在中国重演。但是处理得当的话,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中国特色将会更加突出。”
      从罗应光先生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政治家忧天下之忧的爱民情怀、深入思考的探索精神、积极果敢的决断力量,有这样积极为人民谋福利的政界要员,那千百年前便存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个又沉重又激越的理想,似乎离实现,已经不远了。

    推荐访问:居者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