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如何使交响乐走入我们的生活】通过改革开放是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善

    时间:2019-01-29 03:36: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针对人们欣赏交响乐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通过对交响乐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回顾,用事实说明了国人因不熟悉交响乐而不遵守音乐会秩序的客观原因;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比较,及文化与音乐创作和鉴赏心理形成的关系的分析,阐述了由于东西方审美倾向和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对交响乐的陌生,从而导致交响乐在中国不能深入人心,最后提出了普及交响乐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交响乐;普及;文化心理;思维模式;审美情趣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都呈现出多元变化。西方音乐会的举办也随着人们对西方音乐的了解逐渐增多。但是,由于对西方文化礼仪缺乏了解,导致欣赏音乐会时的尴尬之事常常发生。
      那么,如何提高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实现意识形态正面引领国人思想情操的陶冶作用,使交响乐深入我们的生活呢?本文试从交响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东西方音乐审美情趣差异、思维模式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交响乐进入中国历史悠久,但普及不够
      
      西方音乐尽管进入中国较早,但仅限于宫廷,距社会大众很远,因此影响很小。而且其内容也主要是西方早期的音乐形式,与交响乐形式相差很大。可以说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音乐对于我们了解西方交响乐作用不大。
      十九世纪,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音乐主要通过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新式军歌以及学堂乐歌等样式渐渐进入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之中。然而,这些音乐作品以声乐为主,与交响乐形式也相去甚远,对于我们学习和欣赏交响乐仍然没有多大帮助。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留学归来的中国音乐家采用交响乐形式,创作了一些具有系统和声理论和创作技巧的抗战题材的作品。比如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是交响乐真正影响中国音乐创作的开端。
      但遗憾的是,这类作品尽管已深入人心,但由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交响乐作为资本主义的精神产品自然被打入冷宫,就此中断了传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音乐尤其是交响乐才以其原本形态再一次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二、社会历史的差异导致音乐表现途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从音乐形式上看,西方交响乐和中国传统音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范式。西方交响乐属于多乐件、多声部、分主题、庞大演奏队伍的立体声音形象,其情感表达趋向由多归一,各乐件音色情感特征模糊。西方音乐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适应表现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需要,逐渐形成的复杂结构的音乐范式。而这种范式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沉淀为西方人的审美心理,适应了他们的鉴赏情趣。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奏的形式居多,作品结构单一。尤其是音乐作品情感风格和演奏乐器的音色联系紧密。比如,二胡、洞箫等乐器以其暗哑低沉的音色与《二泉映月》、《病中吟》、《苏武牧羊》、《平沙落雁》等作品所表现的忧伤凄婉悲凉的旋律结合;而唢呐、竹笛、锣鼓等则以明快活泼的音色与《喜报》、《鹧鸪飞》、《百鸟朝凤》等作品所表现的欢快喜悦的旋律结合。这种单一结构的作品和乐器音色与作品风格的对应结合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沉淀为中国人程式化的审美心理,对突然进来的交响乐当然就会因不理解而不接受。
      
      三、交响乐走入我们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低级的消遣和休闲式的文化艺术满足不了文化修养不断提高的观众需求,这些观众的欣赏需求必将被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雅艺术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目前,要提高国人欣赏交响乐的品位,必须首先做好交响乐的普及工作。
      第一,充分借助媒体传播广泛、快速、通俗的优势,以独立栏目的形式,加强对西方音乐尤其是交响乐的介绍,增加西方音乐作品赏析节目。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密切时期,多种形式的媒体都大量地介绍宣传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们逐步从了解到喜爱俄罗斯的文化艺术,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如,当今音乐舞台演出俄罗斯交响乐作品的上座率要明显高于欧美交响乐作品。由此可见,媒体在交响乐的普及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2004年3月29日开播的央视音乐频道,在六年多的发展中,介绍了许多世界知名音乐家的生平、各国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对各国音乐的赏析。该频道对中西音乐文化的介绍无疑为各种音乐的传承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人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第二,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各国音乐文化的整合也是音乐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且是音乐发展繁荣的方向,在这一点上冼星海先生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部作品之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风靡一时,原因就在于西方音乐形式与我们的音乐元素的完美整合。因此,提高国人交响乐的兴趣使其深入人心,不能只靠灌输西方古典作品,更主要的是靠音乐工作者取中西音乐之所长,将中西音乐相互糅合,使其融会贯通,从而创作出与我们的情感血脉相连,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点的交响乐。用人类可以共同接受的载体(交响乐的形式)注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这样,既可以使中国听众更容易接受交响乐这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能使西方听众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信随着更多优秀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不断推出,中华民族的音乐必将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在中小学建立交响乐培训基地,通过在中小学里成立合唱团和管弦乐团,来加大对中小学生观众的培养力度。从基础抓起,让少年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灌输学生交响乐的知识和鉴赏能力,用优秀的音乐文化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未来有知识、有文化的观众群体。以我们团为例,已在多所中小学建立培训基地,效果显著。再加上我们每年的进校园系列演出,在曲目安排上以及形式上的转变,受到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为交响乐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同邓小平同志对“计算机普及工作要从娃娃抓起”一样,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同样需要从娃娃抓起。
      第四,转变思维方式,建立属于国人的市场需求,做好交响乐的普及和提高工作。随着历史的发展和音乐家的不懈努力,交响乐已经和我们的生活贴得很近了。例如电视剧音乐、电影音乐,还有一些歌曲都需要交响乐的写作手法和交响乐队的演奏来参与完成。那我们就以这些为突破口,转变思维和演出模式,在音乐会中加入对作品的讲解和适时的表演,在“普及”的基础上重视“寓教于乐”和“雅俗共赏”。通过这些手段,让大家来认识了解交响乐,从而喜欢交响乐。同时也要正确地把握和认识真正的市场需求,降低欣赏音乐的门槛,体现出优秀的专业音乐表演团体对市场和人们欣赏文化艺术的引领作用和历史责任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综上所述,交响乐在中国的普及将随着21世纪世界文化的整合、了解和吸收不断向前推进,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推动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为前提,从而使交响乐这个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选自百度百科――交响乐.
       [2]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法]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修订版).
       [6]孙鼎国.西方文化百科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河北交响乐团)

    推荐访问:交响乐 走入 生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