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优秀道德品质有哪些【交往对高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时间:2019-01-16 03:27: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高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中完整引入“交往”这一重要概念,把交往作为一种理念运用于道德教育中,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交往道德教育理念致力于改变人们把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灌输过程的观点,它把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交往过程,一个师生个性、主体性的发展过程,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以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交往;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影响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程度的加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出来。学生道德品质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灌输观念和模式往往把学生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让学生在交往中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理解,认同或生成共有共享的规范、原则和意义情境,去管理自我和他人及其交往关系。
      
      一、道德品质与交往的理论与分析
      
      (一)交往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在一定社会的人与人的实际关系中,先产生对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规则(包括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关系等)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这种感知、理解和接受即道德认识。以这种认识为先导,对于外界给予的某些道德影响采取接受或者排斥的态度,并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人的道德观念。
      教育心理学指出: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和倾向。道德品质又叫品德,它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着社会规律的制约。学生的品德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公共财物、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勇敢顽强等。
      社会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结成各种群体,使之得到发展。因此,人的社会化是以人际交往为前提的,尤其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亲自”交往的机会中,无疑,人际交往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化程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没有人的交往就没有人的社会化,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人的社会化。现实以人际交往往往在经常互动或关系密切的熟人圈子中进行。而在现实交往中在其所属社会圈子的范围内,受到等级层次和社会界限的制约。
      
      (二)正常交往是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学生人际交往包括两大领域,一是与成人的交往,包括与父母的交往和与父母以外其他成人的交往;二是与同伴的交往。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对其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天地。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可以分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通常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的,不仅受到组织上的严格限制,而且还受到角色任务的严格规定,使学生接受社会规范。非正式交往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这种交往由于是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常常能够起到正式交往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树立交往意识,自觉把自己融入新的班集体之中。在新的环境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问题的提出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曾就大学生犯罪做了一顶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20世纪60年代,学生犯罪约占青少年犯罪的1%;20世纪70年代,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7%。
      频频出现的学生犯罪,这个现象折射出什么呢?学生本来是天之骄子,道德高尚,为何会屡屡出现触犯刑律的现象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心理问题等。但是最根本的不在于此,而在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校。学校被称作是象牙塔,应该是教书育人最好的地方,应该从德智体各方面去培养学生、教育学生,还应该多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我们学校更多的是紧紧盯住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的培养仅靠书本的学习。要知道,一个道德败坏的高智商学生犯罪远比普通犯罪危害性大得多!而要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正确引导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学校刻不容缓的重要内容。
      对于“马加爵事件”,大家都已经非常了解。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交往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马加爵出身贫寒,这个众所周知。由于家庭贫寒,他便招来了许多异样眼光。正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他的自卑之心因此产生了。进而抑郁过多,害怕与人交往,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心胸狭窄,最后连一点“开玩笑”都不能容忍。家庭贫寒,我认为决不是他犯罪的动因,真正导致他举起屠刀的原因应该是交往与沟通的严重缺乏,学生与学生的交往缺乏、老师与学生的交往缺乏。由于出身贫寒,他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性格内向,与老师同学之间缺乏沟通。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心里有郁闷时,总想找个知己来倾诉,只要说出一点点便会觉得心情舒畅。而马加爵却将所有的话都埋藏在心里,不与任何人交往、交流。那种闷在心里的滋味,大家可想而知。因为自卑,他封闭了自我,拒绝与他人的交往,而学校与家庭也忽视了他的这一现状,没有积极主动地引导他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倘若同学们昔日不对他冷嘲热讽,用一种正常平等的心态与他交往,他也许是一个心胸开阔、爽朗的人,也许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倘若他的父母亲常与他沟通,发觉他的心里问题,及时帮他改正、解决,也许他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倘若学校对学生的心理、人际关系有足够的重视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也许他也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单一的“专业加基础”的办学格局,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时数一般不过总课时10%,组织开展社团活 动、主题班会活动、各类集体活动少,提供给学生之间和面向社会的交流活动不多。导致一部分高职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目前,道德教育过程对道德教育对象考虑不足、主体性发挥不充分的现状。既不合乎现代教育所具备的民主精神,更不符合道德教育自身的规律,不会产生真正的道德教育功效,有时甚至是非道德教育或反道德教育的。以交往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为核心的交往德育过程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
      
      三、应对策略
      
      (一)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良好的道德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学生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管理,在参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交往能力在交往的实践中得到提高。班级是由学生个体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良好的班级风气对学生个体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调节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的优良班级人际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约束不良交往行为,以形成优良的班级人际关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开展责任教育,增强责任感。培养关心自己,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能够尽职尽责的人。重视交往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世界性趋势。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吸收外国道德教育经验,完善道德教育理论是道德教育获得发展的历史契机。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困境研究和理念创新无疑是深化道德教育研究及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有利于我们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合作、民主的关系,丰富道德教育理论。深化道德教育实践。交往道德教育理念致力于改变人们把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灌输过程的观点,它把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交往过程,一个师生个性、主体性的发展过程,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建构起学生道德品质发展通向社会生活的桥梁,从而具有生活与实践意义,这也就从根本上克服了灌输道德教育所造成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与师生之间的疏离。总之,交往道德教育是摆脱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困境、进行有效变革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现代道德教育过程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主体交往过程。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包括培养学生的交往品质,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教育性交往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精神氛围。交往道德教育的真正含义在于体现着道德教育系统诸要素间辩证统一的完整联系,其实现有赖于师生、生生“主体间性”的对立统一的实现,而这又是建立在意义关系情境营构的基础之上的。交往道德教育即是意义关系情境化的“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它是诉诸师生、生生主体间意义关系的互主体生活体验和自主的、民主的、创造性的主动参与规范原则共生、共享,并促进师生的不断自我觉解和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
      
      (二)把交往作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来抓。
      在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中完整引入“交往”这一重要概念,把交往作为一种理念运用于道德教育中,以此来观照道德教育、认识道德教育、重建道德教育和实施道德教育;针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面临的困境,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研究。重构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理念,把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从灌输的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与交往的互动、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意义与意义的互动,以及知道与体道的互动。
      有效的道德教育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的。道德教育主体间的交往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是相对性和多元性的统一,是物质和精神发生关系的产物。意义关系的情境作为一种典型情境,是一种适于师生交互主体性发展的自主性道德教育环境。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过程是一种价值环境或影响,是道德教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觉解和生成的过程。学校(或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学生的交往是否正确,往往通过其交往目的、交往对象、交往方式和交往方法表现出来。学生怎样选择交往对象,反映了学生的交往态度,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往,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应教育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要坚持正确的交往原则。
      道德教育及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应该是环境与道德生长的统一,价值激励、个体觉解和价值生成的统一。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是人本身。”“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道德教育的研究,必然要归结到未来的人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造就千千万万具有新的生命价值和交往品质及能力、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人。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如何促进大学生的精神交往,使之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自主的新人。
      
      四、结语
      
      交往道德教育过程观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仅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交往中师生的道德觉解与生成。“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们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所面临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道德教育是一种必须注重发挥师生主体性的教育形态,否则,即使有效,也是表面的、外在的,而非深层的、内在的。在灌输道德教育中,教师是权威,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指导者、控制者,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承接、承受者,是客体。而交往道德教育过程则充分注重实现道德教育主体――学生的道德觉解与另一主体――教师之价值激励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指哪一方的,而是双方的“双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其关系是主体性意义关系。
      道德教育,首先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其次,它还要在其中经由学生的自我觉解才得以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性,并外化为个体的德行;最后,走向与交往的互动、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意义与意义的互动、“知道”与“体道”的互动。以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居鸣.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J].教育理论探讨,2007,(8).
      [2]李太平.学生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4).
      [3]辛肠编著.中国班主任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王承璐著.人际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杨莎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J],广西轻工业教育研究,2008,(7).

    推荐访问:高职 道德品质 交往 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