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晏阳初:我国电化教育早期的践行者:如何评价教育救国论

    时间:2019-01-14 03:4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晏阳初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在20世纪前半叶,为中国的平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晏阳初把幻灯、广播、电影等当时最先进的电化教育手段应用于平民教育运动,在华工识字教育、平民识字教育、军队识字教育,尤其是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大提高了社会教育的效果和效率。晏阳初对电化教育的践行和农村改革的经验,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化教育;平民教育;幻灯教学;无线电广播;教育电影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05―09
      
      晏阳初是最早涉足电化教育领域的我国著名教育家之一。通过对晏阳初在平民教育运动中应用电化教育手段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电化教育初创阶段增添一段史实,更能够说明当时电化教育在民众教育实践中也取得了骄人的佳绩。
      
      
      一 晏阳初生平简介
      
      晏阳初(1890―1990)[1],名兴复,又名遇春,家人称其为云霖,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书香世家。“晏阳初博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爱国知识分子”,“‘农村建设的巨人’、‘第五项自由的倡导者’”[2]。在国内,先后在城市和农村中推行平民教育运动。1950年后,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第三世界。在菲律宾、印度、墨西哥、泰国、巴基斯坦、瑞士、委内瑞拉、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哥伦比亚等国进行实地考察,并协助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1943年5月24日,为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晏阳初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杜威(John Dewey)、福特(Henry Ford)等 10 人在纽约市接受由“美国、加拿大、南美各国及墨西哥几百所大学和高等学术机构发起、180名知名学者共同评选的,由大会主席、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长、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哈洛•沙普列(Harlow Shapely)亲自颁发的‘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表扬状”。表扬状称:“晏是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使之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千万不识字的人民;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的辛劳果实。”[3]图2为晏阳初(右)与爱因斯坦(左)等被膺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时,与主持人沙普列博士(中)合影。
      
      1945 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著《告语人民》(Tell the people)发行。这是一本介绍晏阳初在中国乡村建设工作经过的书,在国际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被奉为平民教育的“圣经”。
      1947年3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籍人士促使国会通过的拨款条款“晏阳初条款”(The So Called "Jimmy Yen" Provision of the House Bill),即将原援华拨款总额的5.7亿美元中的4.2亿专列为经济物资援助,其中用于中国农村建设和复兴工作的专用款不得少于5%。[4]
      1960年,晏阳初获得菲律宾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勋章”(图3)。1985年、1987年晏阳初两次应邀回国访问,先后受到邓颖超、万里、周谷城先生的会见(图4、5)。
      
      在晏阳初八十岁生日时,美国总统里根亲自为晏阳初颁发“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荣誉状称:“60余年来,为铲除第三世界饥饿和穷困根源,您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续而综合的计划。……毕生精力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5]
      
      二 在法国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为华工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从中国招募了15万劳工在法国战场服务,统称为“华工”。其中大部分都是不识字的农民,这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不少困难。为此,李煜瀛(字石曾,教育家。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笔者注)于1915年请蔡元培为华工编写教材。在蔡元培《自写年谱》手稿中有详细的记载:“李君为使这些工人便于工余就学起见,特编一种成人教育的教科书,派给我编的,是关于行为方面与关于美术方面的。……后来印入蔡孑民言行录中,称为华工学校讲义。”[6]见图6所示。
      为了解决华工的困难,李煜瀛(石曾)和蔡元培曾组织、招募有文化的青年赴法国为华工服务,晏阳初的到来和在法国的活动是否与此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1918年夏天,晏阳初于毕业的第二天就踏入了“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协会”组织的为法国战场华工服务行列[7],被分派到法国布朗(Bonlogue,有资料翻译为普兰)一个有五千华工的服务中心,主要工作是为这些劳工代写、代读家信和做翻译、传达、代购物品等事情。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工人们认真、热心,并不愚笨粗鲁,只是由于家境贫寒没有机会读书,因而决定教授他们读书写字。
      晏阳初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儿童启蒙用的《千字文》、《三字经》对成年劳工不具有立即可以应用的功能。于是,他根据中文字典与国内最近的报纸杂志常见文字,选取若干单字、语句,再与华工日常习用口语综合比较,斟酌审视后决定从中选取一千余字作为基本教材,自编富有简单化与生活化特点的《千字课本》,十分适应华工的学习需要。与此同时,晏阳初又在劳工中宣传读书识字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学习。第一期华工识字上课“有四十人愿意参加,他们年龄约在二十岁至四十岁间,每日工余饭后上课一小时。四个月后,三十五人完成课业,能够运用这一千余字写信。”这一成果,引起其他华工识字的极大兴趣。由此,晏阳初在布朗开创了法国华工识字运动。“大批的识字班陆续设立,其他各服务中心也仿效推行。这其实是我国平民教育运行的起源,也可说是上一世纪的一大奇迹。”[8]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晏阳初把生字做到幻灯片上,每次上课时给劳工放映,工人们很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这应该是我国在平民教育中使用电化教育手段的始创。
      1919年1月,晏阳初创办了石印的基督教青年会《驻法华工周报》,这是我国最早专门为工人办的报纸。“内容分为论说、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况、名人传略等。并先后以《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中国衰弱的原故》、《国民若要教育普及,你看应当怎样办才好》为题举行征文,很多华工应征投稿。这份报纸使华工们进一步尝到识字的甜头,也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在《驻法华工周报》第十期刊载有马赛工人王佛仁写的《马赛青年会欢迎祈求同胞诸君歌》,文中写到:“诸同胞,由外来,辛辛苦苦到马赛,坐号房,心不快,一天到晚不自在。青年会,善招待,华工同胞莫见外。早九点,把门开,直到四点都可来。学国文,把字猜,又念又记真是快。学写信,上讲台,编好做好真是快。天天听讲莫懈怠。笔纸墨,不用买,随时来要无妨碍。有报看,有棋赛,许多玩意很奇怪。有电影,畅心怀,星期二五两点开。”[9]图8为1919年1月15日出版的《驻法华工周报》第一期的实物图片。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法国华工识字运动中除了运用幻灯辅助识字以外,还用放映电影来娱乐、教育华工。这也印证了晏阳初最早在美国接触幻灯、电影,在推行华工识字运动中初步认识到把幻灯、电影应用于教育的巨大力量,为其回国后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和筹办“平民电影厂”埋下了伏笔。
      在法国工作1年后,晏阳初返回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修历史学。1年的华工扫盲教育相当成功,据统计,劳工初到法国时,识字者仅占20%左右;到1920年底,这一比例已增加至38%左右。[10]
      
      三 运用电化教育手段推行平民教育
      
      1920年7月29日,晏阳初搭乘“俄罗斯皇后”号海轮,启程回国,8月14日抵达上海,回到祖国怀抱。他到上海后立即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主持智育部新设的平民教育科的工作。
      通过调研,他认为在国内推行平民教育,不能采用在法华工教育的教材和办法,因为两者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国内他发现南京东南大学教授陈鹤琴正在研究“语体文应用字汇”――搜集儿童用书、报纸、杂志、小学课外读物、古今小说、杂类6种语体文,共计554489字,归纳重复用字后,计单字4488个,再用科学方法制作“用字次数”。其中最常见的1000个字,恰与晏阳初在法国选订的“千字课”中的800余字相同。因此,晏阳初在新编《平民千字课》时,就参酌这两方面作选字标准。他想出的办法是:每日午后或晚间,利用挂图和幻灯等工具,教平民学习白话文的“千字课”,每期于4个月内读完。
      1922年2月,青年协会书局刊行晏阳初主编的《平民千字课》出版,全书共96课,分4册,每册24课,每课有10或11个生字,供平民学校4个月用。晏阳初在每课生字旁,附书注音字母,以便读音,这是他将法国华工队教读中文生字及注音字母的方式融合为一体。书中每课前有图画一幅,把课中的意义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明了课意,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平民千字课》除认字之外还注重常识,这比起当时的其他课本,更是一大进步。
      随后,晏阳初于1922年在长沙、1923年在烟台和嘉兴开展了“千字课”识字运动,并在嘉兴的教学中运用了幻灯教学法。他在1923年10月所做题为《平民教育》的讲话中提到:“因此我想及在法(指法国――笔者注)可用幻灯教授,或者我们也可以用之于中国,在浙江嘉兴我们试办幻灯教授,一个教员可教200学生。中国人不识字的,相聚时每好谈话,若用幻灯,则可使他们集中注意。用幻灯教授,有两原则:(一)引起兴味,(二)给学生甚多的影响……”[11],史料见图9所示。
      
      另据《晏阳初传》(吴相湘,2001)所载:“1922年2月,晏阳初从上海到长沙招收了一千二百名年龄六岁至四十二岁不等的学员进行扫盲教育。以后各县陆续设立平民学校一千七百多所,共有学生五万七千六百多人。”有文献说“青年毛泽东就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加了晏阳初在长沙的平民教育运动”,还有待于更多的史料来进一步核实。
      1923年2月,晏阳初到烟台,也和长沙一样,他应用单班教学法和挂图教学法作实验。在烟台将“一切活动都拍摄有活动影片,提供他处参考。”
      烟台实验和长沙实验都是应用单班教学法和挂图教学法,效果虽然不错,但不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因为在农村地区不识字的人多而教师太少,所以在嘉兴实验时,尝试运用自制彩色幻灯片进行教学:“嘉兴设立平民学校两所:一在城南,一在城北,共计学生二百余人,都用幻灯教学法。幻灯片的彩色图画首先映在白布上,再映出很大的字,然后教师再教学生念字、习字,眼、耳、喉、手、口五种器官并用,效果极佳……学生对于幻灯的浓厚兴趣、非常强烈的注意力、合群的行动和精神也都显现出。”“《平民千字课》第一册的二百五十个生字,很快地就被学生熟悉。第一次月考,全班学生不仅及格,且都得高分,其中百分之三十得一百分,平均分数九十五分,这样优良的成绩打破了以前各地平民学校的纪录。”“熊朱其慧夫人与陶知行(即陶行知――笔者注)等到嘉兴县城亲见这一盛况,大受感动,深信这是根本普及民众教育的方法。”[12]她邀请晏阳初、陶行知、朱经农、袁观澜、胡适、傅若愚等讨论组织全国总机关,在全国各地推行平民教育的计划。
      1923年6月20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正式成立。第二年八月,晏阳初应邀到北京平教会总会就职。[13]
      
      四 运用电化教育手段推动军队识字运动
      
      平民教育在各地的成功,引起了张学良的关注。他深知乌合不教之兵不堪作战,1924年初夏,便邀请晏阳初作了详细的军内教学计划,并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张学良亲自任主席。“应用在嘉兴实验的‘群众教学法’,每一营以一长官任教师,能读写的士兵担任‘助教’或‘指导’。每日上课二小时。第一小时由教师用幻灯教学,第二小时将全营文盲一百二十五人分作十五至二十人一组,由助教个别教学。‘指导’在不上课的时间随时解答‘兵士学生’的读写问题。整个制度的安排是每营官兵都有工作:有的教,有的是助教或指导,有的人在学习”。平教会为推行这一空前的军队识字教育实验,“供应了五万套《平民千字课》课本、六十部幻灯机、5000张彩色幻灯片”,[14]并由晏阳初率先主持执教了有三百名军官参加的师资训练班。第一届识字班即将结束时,因第二次奉直军阀战争而中断。
      
      
      五 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促进“乡村建设”实验
      
      平教总会通过开展平民教育运动,认识到中国的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经过考察,1926年选定河北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开展农村平民教育运动。“定县实验中,平教会对农村教育的目标、对象,场所、内容、方法、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初步试行了他们自己拟定的农村教育制度,总结出一套农村教育的经验与方案。定县创办的平民学校、生计巡回训练实验学校,试行的大队组织教学法与导生传习制,编制的字表、词表、简化汉字以及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千字课本、自修用本、文艺课本、农民读物等,曾被其他地方广泛采用。定县实验从教育入手,对全县的农副业生产、卫生保健、公民团体组织训练以及县政改革进行了一揽子实验。总结出教育下乡、科技下乡与提高农产相结合;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统筹兼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互用的经验,为中国化的农村教育进行了脚踏实地的探索,取得了在当时情况下所可能取得的最好成绩。”[15]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取得很大的成功。[16]图12、13、14为当时采用的自编《农民千字课》课本和平民学校的照片,其中图13 是当年学员王振录(前排蹲坐左起第四人)保存了75年的老照片。
      
      定县实验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识分子,其中有国立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平教总会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平教总会视听(艺术)教育部主任郑锦(耿裳);北京大学教授、平教总会创办的《农民报》主编孙伏园;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国立戏剧学校校长熊佛西;哈佛大学博士、回国后志愿参加平教总会且屈就平民文学部干事的瞿世英(菊农);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曾担任广州岭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的平教总会生计教育部主任冯锐(梯霞);另外还有陈志潜、汤茂如、刘拓等。[17]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尤其近一百多年来,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回到农村”。正如晏阳初所说:“自北京迁移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是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
      1929年,平教总会全部迁移定县,完全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居。[18]在图16中,后排站立者右起第5人为晏阳初,他的前面为晏夫人。
      
      晏阳初在定县“乡村建设”的实验过程中,除了教识字运用幻灯进行教学以外,对广大农民的教育更多地运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无线电广播。
      广播是普及社会教育有效的工具,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却只是少数人能够享受的娱乐玩物。“三十年代初,全国广播电台有八十余处,上海占去一半。在广大乡村,农民见过收音机的屈指可数。”应用于推广民众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定县无线电广播电台”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座应用于教育的县级无线电广播电台。“应聘到定县致力于农村广播工作的人员,‘痛切地认识目前中国广播事业的病态,愤慨地鼓起了对于无线电广播教育研究的勇气,真实详确地感觉到平教会电台在中国播音事业上所负使命的重要’”。[19]
      根据史料记载,“在定县实验区曾设有广播电台,作为实验项目。这个广播电台,是由一位苏联华侨李先生搞起来的。李先生有制造电机的技能,当时收听用的嘛叭,就是他动手制造的。至于广播用的器材,有一部分也是自造的。……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全是机器。这间机房就在实验区总办公室里面。凡安装收听器的村子,都可收到播音。……由于平教会的艺术教育部主任郑锦先生懂电,所以这个广播电台,是由艺术教育部领导。”[20]
      “进去是无线电广播室,主任郑锦和蔼可亲。据说除真空管外,各种电料都能自造,价值比舶来品便宜许多,只需十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便可得到与舶来品同样底物品。每天有一定时间,发放电音送到各村里去,各村办事处有收电员三人,所以重要新闻、普通知识、临时一切应须注意等事,各村农民都能够随时听到。”[21]
      
      河北省定州市晏阳初研究会会长李志会在《晏阳初在定县的足迹》一书中写道:“当年平教会把收音机安置在我家,是由平教会调查部张世文先生介绍来的。……张先生介绍说,他是管无线电广播的,姓郑,你们叫他郑先生好了。在以后父亲和郑先生的交谈中,我知道定县已有400多个收音机安放在了一些乡村的农户。为了听好广播,平教会还教会村民使用收音机的方法,与维持教场(听广播的地方)秩序的方法,并绘制了对无线电教育接受者的问卷调查表。教场大都为各村办公人员所在的公共场所。……我们听了几个月的广播,广播的内容几乎每条都和平民的生产、生活有关。广播里向平民们介绍农技卫生方面的知识,如清明节前后最适宜种植棉花,哪些棉花抗灾害、产量高,棉籽的价格,出售的商号以及如何耕种,与原来的耕作方法的区别等都说得非常清楚。……同时广播里还请当时的种地把式(能手)亲自与平教会的农业专家采取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解答农民心中的疑难。70多年前,定县的天花流行,平教会来了以后,不仅组织医务人员宣传种牛痘的好处,还直接深入乡村种牛痘。无线电广播里,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专门设置了种牛痘、防天花节目,告诉人们预防天花的方法、种牛痘的知识。针对农民对天花危害认识不足,广播里还编写了人人都能听得懂的大鼓词来帮助大家理解,行动起来,预防天花。广播里反复教授平民种牛痘时应该如何施行手术、痘浆在什么地方买,每筒价钱是多少。正是由于平教会在定县的防天花、种牛痘的宣传和治疗,到1930年以后,定县的老百姓再也没有得过天花,……”。[22]
      当年平民学校学生谷海水先生在《听平教会广播和父亲一起去赶集》中讲到:“‘平教总会’广播电台设在定县城内,选定比较中心村庄若干处安置收音机,由毕业同学负责保管开放。在一定时间收听播送的节目,比如依照农民一年间的生活次序,播送农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行市。也利用这广播机教授音乐唱歌,传播国内国外的新闻,逐渐形成广播教育的制度。”[23]
      2010年6月,笔者在定县采访了李志会先生,他提到:“(无线电台)每天早六点、晚八点定时播报蔬菜、农产品价格等……”。[24]
      实践证明,晏阳初在定县实验中提出的用“四大教育”救治农民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实施这“四大教育”而形成的“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教育方式”,以及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扩大平民教育的规模、提高效率;建立区保健所,培训合格医生;引入优良品种;建立直接选举的村民自治组织等,对当前的农村改革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六 开办“平民电影厂”
      
      晏阳初为了加快扫除文盲的进度,积极奔走筹备面向广大平民的“平民电影厂”。他认为,电影 “……在十年清除三万万文盲计划中,必然扮演最重要主角,并且将缩短中国人了解世界各方面进展情况的时间。原计划中国现代化需要五十年,由于这一电影片的流行,可能只要三十年就达到目的。……”[25]
      
      在1946年12月出版的《电影与播音》月刊第五卷第八、九期合刊的封三上刊登有翁万戈起草的《平民电影厂计划纲要》,在第一节“目的”中称:“晏阳初先生致力平民教育运动凡二十余年,其目的在求以教育方式提高平民之生活水准。过去数年间教法教具大有进展,这次战争中更证实了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晏阳初先生身为教育家,自不能放弃这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故有此平民电影厂之设。
      电影及其他视觉教育工具,不但能表现事实,且能启发思想,我国一般教育落后,以电影教育我国民众,不但三万万民众可以受惠,即已受教育之一般公民,亦可因之激发其向上之心。平民电影厂(Peoples Films)之目的即在用最新最有效之方式来教育我国人民。”[26]
      在该文中还谈到平民电影厂的工作计划:制片大纲分为初级教育片、普通教育片和专题影片三类,“以上各类题材皆指定摄为电影,再有计划地配合上全套的袖珍映片、照片及挂图以相辅为用。”在制片程序中提到,“第一年内拟摄制黑白及彩色各片24部,每部一本;两部剧情片,每部7本。及相当数量的袖珍软片,袖珍单片,照片,挂图等。此外并拟翻译若干外国教学片,……”在其他业务中提到发行与营业、研究与训练、出版与放映、咨询服务;技术设备中提到,“需要摄影室、录音室、洗印室、影片库等。此外,示范站需要16毫米有声放映机、放映幕及发电机等,以便深入农村放映。”还在最后用显眼的大号字标出“利用电影消除我国的愚、贫、弱、私”,[27]见图21所示。
      
      在这一期的封面上刊登有国民政府最高经济委员会秘书长翁文灏签署的“规定教育性影片之定义及进口办法”的公函,从此十六毫米教育影片进口不再受限额限制,并且可以免税。在封底上刊载有《电影与播音》月刊内容范围:①电影与播音之技术及施教方法;②各种传播文化最有效之新工具;③各省及国外影音教育实施近况;④中央地方影音事业之政策发令。其上还标有《电影与播音》编刊社社长:英千里(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副社长兼主编:孙明经(时任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影与播音部主任和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在编辑委员会委员一栏内还有时任社会教育司第三科(主管电化教育)科长的杜维涛;并有正式刊号:内政部登记证警字第八九七○号,表明该杂志是由教育部与金陵大学合办的国家正式出版物。
      晏阳初“运用电影扫除文盲”的观点得到了好莱坞华籍摄影师黄宗�的认可。1945年11月25日,晏阳初正式电请黄宗�担任“平教会视听教育部名誉主任”。他在电报中写到:“作为平民教育运动的总干事,我写信指定您担任视听教育部的名誉主任。”[28]“黄宗�欣然一切责任接受,……”[29]。随后,黄宗�先生游说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界,为筹办中国的平民电影厂募集资金53万美元(价值相当于现在的两三千万美元),具体认捐情况如表1所示。[30]
      
      后因国内局势变化和随后晏阳初出国,“平民电影厂”按计划摄制了部分教育影片,这些影片在国外的平民教育中得到了应用。
      
      综上所述,晏阳初身体力行,在民众教育教学中运用电化教育手段,提高了民众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在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电化教育所需的大多数器材需从外国进口。晏阳初领导的平教总会自编教材、自制幻灯片、简易幻灯机、无线电发射接收设备和拍摄民众需要的教育电影等以开发民智、再造“公民”、唤醒民众,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晏阳初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民众教育的实验,对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孙健三先生的悉心指导并提供珍贵史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晏鸿国.晏阳初传略[M].成都:天地出版社出版,2005:8.
      [2] 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上)[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6:47.
      [3] 晏鸿国.晏阳初传略[M].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1.
      [4] 陈敬.从《告语人民》看晏阳初与赛珍珠的文化共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98―104.
      [5] 晏鸿国.晏阳初传略[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309.
      [6] 蔡元培.自写年谱[Z].
      [7][8][9]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 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18,22,35.
      [10] 陈瀚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四辑) [M].北京:中国书局,1981.
      [11] 节选自晏阳初于1923年10月所做题为《平民教育》的讲话,黄公觉、夏承枫记录.――《晏阳初全集第一卷》第50页,原载于《新教育》杂志第7卷第2、3期。转引自《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10年第12期《电化教育的孕育与诞生》.
      [12][13][14] 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48-51.
      [15] 宋恩荣.晏阳初的历史贡献.原载日文版《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东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出版.2000:1.
      [16]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卷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17] 吴相湘.晏阳初与平民教育[N].文汇报,2002-7-23.
      [18][19]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 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
      [20] 堵述初.平民教育运动在定县[A].选自四川省政协、巴中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平民教育家晏阳初[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84.
      [21] 去病.定县实验.旅行杂志(China Traveler),8(2):7-14.
      [22][23] 李志会.晏阳初在定县的足迹[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218-223.
      [24] 穆成果.根据2010年6月采访定州市晏阳初研究协会会长李志会的录音整理.
      [25] 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 长沙:湖南岳麓出版社.2001:372.
      [26][27]翁万戈.平民电影厂计划纲要.电影与播音,1946,5(8\9):封三.
      [28]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卷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9] 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 湖南岳麓出版社,2001:372.
      [30] 穆成果.根据《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中第九章第十节黄宗�协助设立平民电影厂的内容进行统计,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1:372-374.
      
      James Yen: A Practitioner of Early Electrical Audio-visual Education of China
      MU Cheng-guo LI L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China)
      Abstract:James Yen is a famous civilian educator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for Chinese civilian education. James Yen had applied the most advanced education with electrical audio-visual means, which were slides, radio broadcast, education movies and so on, in that time to the civilian education movement. He had achieved a huge success on Chinese workers functional literacy, civilian functional literacy, legionary functional literacy, especially o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test of Ding town. And it had greatly im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with electrical audio-visual and rural reform experience of James Yen have yet playing a mirror part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ic countryside.
      Keywords: education with electrical audio-visual; civilian education; teaching slides; radio broadcast; education movies
      
      *基金来源: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批准号:DCA070186)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1年4月5日
      编辑:宋树

    推荐访问:电化教育 践行 我国 晏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