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功能对等理论下《西风颂》译本比较研究] 西风颂译本

    时间:2019-01-10 03:22: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切近、自然、对等。本文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西风颂》几种译本。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翻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译者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等,而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译者应当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实现更好的翻译。
      关键词: 功能对等 《西风颂》 译本比较研究
      
      1.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奈达在与查尔斯・泰伯合写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在奈达看来,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的对等值再现源语的信息。[2]从奈达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即“近似”(也称为“切近”)、“自然”、“对等”和“意义与文体”。
      (1)自然。自然指的是译语的表达方式,即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事实上,“自然”在这里是说表达时不要在语法上、文体上有任何生硬的迹象,避免因忠于形式而导致翻译腔。
      (2)近似。切近是说译文要贴近源语的信息。它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两者实际上反映了翻译中内容与形式这一对矛盾。“切近”偏向内容的忠实;“自然”强调表达形式通顺。翻译时,译者要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3)对等。“对等”常因字面意思而引起误读,认为是完全等同,其实不然。对等前面有“最切近”和“最自然”两个修饰语,这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对等不是完全的或绝对的,因为再自然、再切近的对等语与原文本身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奈达特别强调对等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翻译是再现信息意义而不是话语的形式,而且更加强调在有些情况下为了传达原文意义要彻底改变表达形式。
      (4)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在定义中,奈达明确地指明了二者的关系问题。意义第一,形式(文体)第二。要“自然”就要避免翻译腔,也就是要避免因形式对应而造成内容不能有效传达,显然形式让步于内容;“最切近”要在“最自然”的基础上,因而形式依然不能摆脱意义的限制;在阐述对等时,奈达更强调可以让形式彻底地改头换面,以服务于意义。
      2.《西风颂》及其译本比较研究
      《西风颂》全诗气势磅礴,文笔飘逸,想象奇特,形式完整,描绘了西风横扫大地、席卷长空、震撼海洋的场景,歌颂了西风摧枯拉朽、孕育新生命的“破坏者”兼“保护者”形象,抒发了作者反抗黑暗、向往光明的革命激情。该诗前三节描写西风横扫大地、席卷长空、震撼海洋的壮烈情景,后两节抒发了使人愿与西风同往的强烈愿望。本文中所选的译本,包括王佐良、江风、查良铮、傅勇林的译作。
      对文学翻译的评价,要看整体的把握,主要是看译文能否传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能否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达到读者反映相似这一预期效果。下面本文将以功能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几种译本。思想内容的再现,主要通过词、词语、短句的翻译体现出来。下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与解读。
      例1:
      The breath of Autumn’s being[6]
      王译:你把秋气猛吹
      江译:秋之实体的气息
      �译:秋之生命的呼吸
      傅译:你这晚秋的精灵
      在这个短句中,雪莱把西风拟人化了,把她看做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因此,诗人用了一个特别生动的一个词“breath”。诗的原意应当是说,西风一吹,好像是秋日的大自然在呼吸一样。结合诗的第一个小节,不难发现,诗中的西风不仅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而且处处体现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不仅如此,结合全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不难断定,最忠实地反映原文思想的,最能给不同读者带来相似反应的,是王佐良的译文。它不仅从字面上与原文本相照应,更能化静为动,体现出西风的力量与气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例2:
      Thine azure sister of Spring shall blow[6]
      王译: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回来
      江译: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
      �译: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
      傅译:直到碧色葱郁你那春色妹妹
      对于这句话中,各人的译文大不相同。最明显的是王佐良的译文,他的译文中增加了一个词“东风妹妹”。在东方,“东风”是褒义词,它来自海洋,带来雨水与收获,因此汉语中有“东风压倒西风”这样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正义能够战胜邪恶。但是在西方,东风来自大山内陆,带来病菌和疾病,是不好的事物。鉴于这种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译者在转换时需要特别谨慎,考虑到不同读者的文化背景及接受能力。可以说最忠实地反映原文的是后三个译文。而王佐良的译文意译的成分相对要多一点。顺着这个思路,标题“西风颂”岂不是要改为“东风颂”?这便有随意篡改经典作品之嫌。因此,后三种译本更为妥当。
      例3:
      In sleep old palace and towers[6]
      王译:古老的宫殿和楼台
      江译:古代的楼台、塔堡和宫闱
      �译:古老的宫殿和楼阁
      傅译:古代的殿塔
      几位译者对这句的译文的差异主要在于对“old”这个词的理解。这个词指的是古老的还是古代的?是实际存在的明指,还是虚化的不确指的?显然,王佐良的译文是把他们看做地中海“在睡意正浓”时“朦胧里”看见的、古老的、实际存在的宫殿和楼台。同样的,查良铮也把这个词理解为古代的。而江风、傅勇林的译文把他们理解为地中海在睡梦中看到的、古代的、非实指的殿塔。相比较而言,“古老的”常使人联想到破败陈旧或古色古香;“古代的”主要强调年代久远,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所以古代的虚化的这种理解更具有神秘感和美感,更加符合诗歌的特点与写作风格,更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除此之外,功能对等理论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译文的形式。原因在于,翻译的时候,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原文的精神、原文的思想内容。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译文的形式多么好,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翻译。《西风颂》在形式上是由五首十四行诗构成的,每一首十四行,五个诗节,其中四个三行诗节,一个双行偶句(又称为couplet)。每一节按照3、3、3、3、2的顺序排列,韵脚为aba,bcb,cdc,ded,ee。每个诗行五个音步,总体上属于抑扬格。全诗句法严谨而富有变化,较好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展现了西风狂烈不羁的气势,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诗歌中的经典之作。[5]为了寻求形式上的对应,四位译者都努力译出原文的形式,尽量做到押韵。王佐良和江风的译文与原韵基本吻合。大部分章节做到了与原文韵脚一致,也就是译文同样是aba,bcb,cdc,ded,ee。查良铮、傅勇林的译文也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尽量做到押韵。
      3.结语
      结合功能对等的几个关键点,通过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王佐良先生是国学大师,汉语功底深厚,这是不容置疑的。通过看他的译文,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译文总体上是属于意译的。查良铮先生的译文则比较朴实,无论从用词,还是从句子中词语的排列顺序来看,都是比较贴近原文的。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差别很大,但他的译本做到了既能保留原文句式,又传达出原文的思想,读起来朴实亲切。江风和傅勇林的译文则居于直译和意译之间,从结构到用词都比较接近原文风格,前者的译本雄浑凝重,后者的译本奔放飘逸,各有千秋。从总体上来讲,江风的译本是最为读者认可的一种。他的“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受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及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在翻译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这种特殊题材时,要实现完全的对等是永远不可能的。译者不管如何努力,都只能是更多地接近原文,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正是因为有困难,译者才应当更加注重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实现更好的翻译,为跨文化交际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小荣.关联理论与英诗汉译――《西风颂》汉译比较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2004.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8.
      [3]刘军.形美 音美 意美――从两篇译文看雪莱的《西风颂》[J].学术论坛,2007:226-228.
      [4]文军,林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J].外语教学,2003:74-77.
      [5]喻云根.英美名篇翻译比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67.
      [6]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35-337.

    推荐访问:译本 对等 西风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