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悼亡词中的异彩_诗经中悼亡词

    时间:2019-01-04 03:29: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苏轼与纳兰性德生活年代相距甚远,诗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是在悼亡词史上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苏轼是用词写悼亡的首创,而纳兰性德则是他忠实的传人,在继承中又有所发展。两者同写悼亡词,但是创作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他们悼亡词作的分析,进一步阐释造成两者创作风格迥异的原因。
      关键词: 苏轼 纳兰性德 悼亡词 创作风格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词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词从唐代兴起,经历了宋代的兴盛,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古代文人多以描写春恨秋思、儿女情长为词的题材,其表现空间略显狭窄,但正是在这些有限的题材空间中人类的情感得以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在爱情题材的词作中,有一类词往往让人读后不得不为之感慨万千、黯然销魂,这便是悼亡词。古往今来,悼亡词作不计其数,但是堪称绝唱的恐怕只有宋代的苏轼和清代的纳兰性德的词了。苏轼用一曲《江城子》将悼亡词推向了顶峰,此后也只有清代的纳兰性德所创作的悼亡词才可以与其相提并论。一宋一清,同样是写悼亡,但是风格却不尽相同,那么究竟有何不同之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对两者悼亡词作的分析来进一步阐述他们创作风格的不同,以及风格迥异的原因。
      一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长子。他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物,首先,作为满族人却非常痴迷汉族文化;其次,身为权相明珠之子、康熙帝一等侍卫,可谓是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仕途通达,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他却过得一点也不快乐,加上多愁善感的性格,这位满洲第一词人在31岁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就早早离开了人世。虽然是英年早逝,但是后人给予他的评价仍非常高。原因何在?难道因为他是权相纳兰明珠之子,还是由于他曾经是皇帝宠爱重用的臣子?通通不是,他的成名归功于他一生所留下的三百多首词。
      纳兰性德的词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词坛的重视,许多文坛名家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王国维云:“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1]P5况周颐云:“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2]P128在他的词作中,有描写爱情的、友谊的,有抒发仕宦之路的苦闷的,还有对清王朝逐渐没落的担忧,但在众多题材中最有成就,也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他的悼亡词。悼亡词并非纳兰性德一人所独创,在他之前已有很多文人写过悼亡的诗词。据记载,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悼亡题材的诗歌,《诗经・邶风・绿衣》写一男子目睹故妻的遗物而悲痛万分。后来自从西晋文人潘岳写下了三首悼念亡妻的悼亡诗以后,悼亡就成了作者悼念亡妻的专用词。
      纳兰性德曾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为妻,婚后夫妻恩爱,举案齐眉。“无奈尘缘容易绝”,三年后,卢氏与世长辞,给容若留下亘古的悲伤,因此他写下了大量悼念卢氏的词作,那么为何他的悼亡词会如此感人肺腑呢?我们先来看他的《青衫湿遍・悼亡》这首词: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共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这是纳兰性德在卢氏去世半个月后作的第一首悼亡词,此词字字含悲,句句泣泪。词的上阕,作者回忆妻子去世前带病在灯下做女红的情景,禁不住泪流满面。又想到胆小的妻子平日里连空房都不敢独守,而如今,却只有梨花之影相伴,便再也控制不住悲痛的情绪,表示愿为妻子的魂魄指明回家的道路。词的下阕,通过对玉钩斜路、蔓草、长眠和椒浆等有关墓地丧礼方面的叙述,真切地体现出对妻子去世的深切悼念之情。最令人潸然泪下的还应数“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一句,“想到”妻子到了九泉之下还在为丈夫担忧、操心,规劝丈夫应多珍重自己。这是多么深厚诚挚的夫妻之情啊。然而逝者已矣,生者何如?“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纳兰词哀感凄厉、凄婉欲绝的风格在这首悼亡词中可见一斑,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和最普通的事物,只要是融入了词人思念亡妻的真挚情感,便让人感到无限凄凉,不由得为之肝肠寸断。
      纳兰性德为了悼念亡妻卢氏写下了大量的词作,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南乡子》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词中如泣如诉、哀思欲绝的描写,真不愧为“古之伤心人”手笔,以天下之语写天下之情,乃是纳兰本色也。
      二
      在众多悼亡的作品中最让我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当数苏轼的悼亡词了。我们知道苏东坡是一代豪放派词人,他生性豁达乐观,写下了不少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劳、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作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开创了豪放词派的词人却可以将悼亡词写得浪漫凄美,实在让人感慨不已。他用“江城子”词牌既能写出“新天下耳目”的豪放词《密州出猎》,又能写出蜚声文坛的婉约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而这首词正是他最出色的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着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阕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借“十年生死两茫茫”句,抒发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改变词人对亡妻的思念,十年的时间,词人日夜牵挂着亡妻,从未忘记,无奈却胜似相隔,不能相见。“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词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到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写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满怀悲情愁绪,只是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妻子也一定认不出来了。“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即刻画出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使其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紧接着,词的下阕由现实转向梦境,具体写词人幽梦还乡的情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这里,“忽”字突出了梦的快,它犹如好风一阵,送君回家乡故里,入旧时爱巢:那是一个宁静的清晨,早起的朝阳映照着纤尘不染的庭院。词人一眼看到小轩窗边的那位佳人,她正倚窗梳妆,犹如正要迎接远来的故人,女为悦己者容,多么熟悉亲切的家常情景。蓦然,两眼对视,一时无限感动涌上词人心头,千言万语化作无尽的相思泪。“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和纳兰性德一样,苏轼与其妻王弗的感情深厚,二人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诗文创作上的知音。无奈天意弄人,王弗婚后不久病卒于开封。苏轼悲痛万分,写下不少悼念亡妻的诗词,而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正是王氏去世十年后,苏轼在密州做太守梦见她时所写下的绝唱。
      三
      东坡与容若生活的年代一宋一清,相隔甚远,且创作风格迥异。若按照“豪放、婉约”二分法,东坡属豪放词派,容若则应属婉约词派,二者南辕北辙,他们所创作的悼亡词也理应有所不同。那么又有怎样的不同之处呢?主要有两点。
      第一,思想感悟上的不同。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几次被贬,颠簸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让他身心疲惫。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和考验后,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因此在他的悼亡词中便融入了人世沧桑感,悼亡之中出现了词人对于自身遭遇的自悼自悲之感,例如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便结合自己十年来仕途起落的感慨,诉说了对亡妻的悼念,同时也是一种自悼,虽然活在世上,但是活得非常辛苦艰难,更加深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悼亡有一种融入生活、平淡朴实的美。而纳兰性德从小出身名门贵族,地位显赫,这为他今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并没有像苏轼那样经历过仕途的波折,但是家世的富贵、仕途的平坦却成为他难以摆脱的枷锁,使他倍感压抑,并自认为“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现实的优渥与纳兰一直追寻宁静自由的精神家园恰好相反。爱妻卢氏的过世无疑给纳兰以沉重的打击,使他倍感世事无常,激发了他的厌世之感。在他的词作中也处处流露出一种幻灭的悲哀,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无不体现出词人对人间无味,人世无常,乃至关于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苏轼不同,纳兰由于出身高贵,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磨砺,缺乏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所以在受到重大打击时他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与精神的寄托,只能借助于词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和悲伤,他的悼亡词就有一种华贵的悲哀。
      第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苏轼一生经历颇丰,在情感上也多有变故,与纳兰性德相比更多出一分深沉和冷静。苏轼的词吸收了豪放与婉约的共同特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豪放雅词”的风格,用率真、质朴的语言写悼亡词,描绘出夫妻间平淡真实的深厚感情。苏轼在婉约里融入了豪放,表面柔弱但是内心坚强。相反,纳兰的婉约则是彻头彻尾的婉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柔弱凄切。[3]P23同样的丧妻之痛,苏轼在悲痛之后能由痛至淡,慢慢地从阴影中走出,重新振作起来,敢于面对困难的挑战,最终超脱世俗,淡然处之。可纳兰却一直沉陷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加上贵族子弟特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任由痛苦蔓延,最终无法摆脱,“哀感顽艳”便概括了他悲感的气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悼亡词是豪放下的婉约,而纳兰性德则是婉约内的婉约。
      四
      二者的差异显而易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时代背景的不同对文人的创作影响极大,苏轼成长于北宋中叶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青少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他还关心时政,希望能够建立一番丰功伟业。但是命运对他似乎十分不公,在仕途上他屡屡受挫,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诗中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写出了自己一生政治的悲剧。苏轼写悼亡词除了悼念亡妻之外,也有自悼之意,向亡妻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希望可以得到排遣。但是,苏轼没有在悼念中消亡,他的意志也没有在悼亡中消沉,相反却是在悼亡中寻找安慰,冷静之后继续在宦海中前行,去实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梦想。
      再看纳兰,生于康乾盛世的太平年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他又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自身才华出众,文武双全,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封为御前一等侍卫。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优渥,纳兰一生才没有像苏轼那样仕途坎坷,而是一帆风顺,所以他不会像苏轼一样从社会政治背景出发,真正地去关心人间疾苦,而只是从自身考虑,关注的是自我,体现在词中就只能是一种雍容华贵的忧伤了。
      第二,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作品是文人性格的反映,也就是说文人的性格差异决定着作品风格的不同。苏轼和纳兰性德在性格上的差异当然也决定了各自作品的不同风格,苏轼受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很深,这使得他的性格中有超尘脱俗、乐观旷达的一面。尽管一生仕途坎坷,但是他仍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作者性格中雄浑、奔放的一面。写悼亡词时能由伤痛入笔,又从伤痛中得以解脱,这是何等的气魄,反映了苏轼“不留意于物”的豁达气度与潇洒的胸襟。[4]P157
      与东坡相比,纳兰性德可以说是未超脱的了。他天生就有着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对于感情他过于执着,对于爱妻的去世他放不开也看不透,始终无法走出丧妻的悲痛之中,致使自己步入了死胡同。可是他的痛始终是一己之痛,无法像东坡那样上升到社会政治,自然也无法忘记伤痛,超尘脱俗。
      苏轼是真正意义上悼亡词的开创者,而纳兰性德是文学史上写悼亡词最多的文人,可以说纳兰是东坡用词写悼亡的忠实传人,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将悼亡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们都通过悼亡词来抒发一种崇高的感情和人间的至情至爱。一首创,一高峰,突破了词的题材情感界限,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在悼亡诗词的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况周颐.蕙风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张鲁明.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文学教育,2008.
      [4]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推荐访问:悼亡 异彩 词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