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莫让修芦碍月生_莫让“选修”成“‘逼’修”

    时间:2018-12-23 19:53: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目前的《〈论语〉选读》选修课堂,普遍存在疏通文意、文言字词句梳理式教学和教师主导式教学的现状,选修成了“逼”修。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指导,本文提出“课型安排多样化”、“提问设计趣味化”、“对话交流多方化”、“联系现实情境化”四方面思考,以期推进《〈论语〉选读》选修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选修 课堂 现状 建议
      
      2007年11月开始,浙江省高中语文的第一本选修教材即语文版的《〈论语〉选读》开始施教。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这次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论语〉选读》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教育效果如何,是我们教师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
      
      大多一线教师对于《〈论语〉选读》的教学是既兴奋又惶恐的:兴奋是由于终于可以用传统的经典文学著作为教材,让学生触摸古代经典传承文化精髓;惶恐一是由于担心自己水平不够,不能很好地传达出《论语》的精髓,二是由于每一课都是孔子及弟子的语录,相当于都是古文内容,半学期学下来,学生身心俱疲。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自《〈论语〉选读》开修以来,笔者在校内外听了一些公开课和随堂课,发现《〈论语〉选读》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现简录两种主体课堂类型并作简要分析如下:
      现状一:疏通文意和文言字词句梳理式教学
      《仁者爱人》教学流程简录
      一、弄清字面意思
      1. 孔子哪一句话表明要“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2. 孔子认为什么不是子贡所能及得上的?
      3. 按字面意思翻译“尧舜其犹病诸”。
      4. 按字面翻译“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 按字面翻译有关子路志向的句子。
      6. 按字面翻译有关颜渊志向的句子。
      7. 按字面翻译有关孔子志向的句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8. 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为什么饭都不吃饱?
      9. 孔子为什么要告诉师冕这是台阶,这是坐席,某某人在这里,某某人在那里?
      10. “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的主语分别是谁?孔子为什么要对遇到丧事、穿着礼服和瞎了眼睛的人表示敬意?
      11. 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明什么?
      12. “固相师之道”、“不能死,又相之”、“管仲相桓公”的“相”是什么意思?
      二、字词句知识归纳
      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略)
      2. 写出下列各句中活用词的类型以及活用后的意思。(略)
      3. 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略)
      三、整章内容概括
      1. 孔子认为应“先学做人,再做学问”,那么一个人应该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对待别人)?
      2. 墨子也提倡仁爱,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爱之;利人者,人必利之”。墨子的仁爱和孔子的仁爱有什么不同?
      3. 对照孔子仁爱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从这个教学流程中,我们发现这位教师把疏通文意和文言字词句梳理当作《〈论语〉选读》选修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文意的疏通是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扩展延伸的前提,这是基础,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能否不采用琐碎提问式的单调问法,而有机融入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呢?机械地疏通文意,长期在课堂上操作下去,必然导致学生对《〈论语〉选读》的课堂兴趣的丧失。
      从这个教学流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极其重视文言字词句的积累,重视基础的积累当然是好事,但笔者所担心的还是长期操练的问题。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唯恐学生忘记《〈论语〉选读》是文言文,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文言字词句的整理上,他们喋喋不休地向学生传授哪个字是通假字,哪个词是词类活用,哪句话是特殊句式,把《〈论语〉选读》上成了文言字词句梳理课。教师上课唾沫横飞,觉得处处是重点,处处要提醒,学生却昏昏欲睡,不予理睬。这种只见树木,不,应该说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的教法,长期操作下去,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积极性,这样的选修课与平时的文言文教学有何区别?
      《〈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理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
      现状二:教师主体式教学
      《克己复礼》教学流程简录
      一、何谓“克己复礼”?
      二、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其实是告诉我们当时社会处在一个怎样的现状?――礼崩乐坏(不仁)。请找出文中哪些章节举了一些具体事例来陈述这种社会现状的?
      三、孔子认为礼坏不兴带来什么样的弊端?
      四、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复礼”呢?
      五、何谓“礼”(教师补充,略)
      六、讨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礼教”。
      从这个教学流程中,我们可看出这位教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但设计的教学思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思路不可谓不清晰,教学流程不可谓不顺畅,但整堂课只是学生配合教师回答问题,根本没有给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只有师生的一问一答,没有生生的交流。
      这种忽视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作法,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导致学生对《〈论语〉选读》选修课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丧失。
      其实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的差异,其阅读的体验肯定会有所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同时及时横向关注他人的体验成果。因此,尊重学生的体验,特别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让师生的单线问答成为课堂活动中学生关注的焦点,是阅读真正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
      以上例举两种《〈论语〉选读》选修课的课堂类型,是目前笔者所看到的主体课型,这样的选修课可能也是行之有效的课型,但这样的选修课,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反而会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负担。结果是,原本应该是开放活跃的选修成了学生不愿学却不得不学(《〈论语〉选读》属于选修1A系列,有十课内容作为高考的出卷范围)的“逼”修。
      
      二
      
      思考一:课型安排多样化
      《〈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推荐了六种课型,分别为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并且说明“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在实践基础上,笔者再推荐三种行之有效的课型。一是电视讲座课。毕竟大多数中学教师文化底蕴不深厚,对《论语》也没多大的深入研究,做一次生动、深刻的解读讲座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幸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请了几位大学知名教授讲《论语》,我们一线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给学生看一个间接的讲座。笔者在《克己复礼》一课教后,给学生看中国政法大学方加尔教授的讲座《孔子眼中的“礼”》;在《君子之风》一课教后,给学生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这些深入浅出的讲座丰富了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二是学术散文朗读课。有关孔子《论语》的心得、论文、论著汗牛充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用感性文字表达的此类学术散文读给学生听,以增进学生对孔子和《论语》内容的理解。笔者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后,用一节课时间朗读了鲍鹏山先生的作品《天纵圣贤》中的一篇学术散文《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原文有2万来字,朗读时舍去了部分内容),学生听后反映说更形象地理解了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殉道精神,课后就有许多学生向笔者借鲍鹏山的作品看。三是学生执教课。偶尔让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做一下老师,既可锻炼这些学生的能力,又可给其他学生以新鲜感,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此种作法,教师并不清闲,须与执教的学生共同备课,帮助其确立重点、突破难点。本校的一位教师就把谈交往之道的《周而不笔》一课尝试让学生执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课型的僵化必然导致学生上课兴趣的减弱,多种化的课型可让学生在期待的眼光中关注着课堂。
      思考二:提问设计趣味化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其显著特点是“子曰”和“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是否可以设计有趣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克己复礼》一课时,进行了尝试,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谰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所学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这一趣味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本、探究文本的极大兴趣。学生从弟子们提问的内容、说话时的态度、孔子与之对答时的评价,甚至从注释各个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排序,但学生由这个趣味性的提问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有学生说,孔子对子夏不太满意,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认为孝乎?”可看出,可能孔子认为子夏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务,有酒食,先生撰”,但没有做到“色”,即在父母面前没有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如果子夏做到了孝,孔子只答“色难”就可以了。从此类的解读中可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然后笔者再以“孔子对子路、宰我不太满意,你认为是否有理?”来提问,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关注当代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思考三:对话交流多方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今虽然对话理论和互动理论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是以师生单线对话交流为主,极少出现生生的多向对话交流。这种弊端的出现,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设计的僵化,无生生的对话交流,课堂氛围大都显得枯燥、乏味。笔者在执教《君子之风》一课,大胆地放开,让学生随意发言,以期引起争论,让学生展开对话交流。上课伊始,笔者对学生说:“在孔子的这些语录中,你对哪一句最有感悟?请每位同学都积极展开思考,与千古圣贤孔子展开对话,或提出自己的困惑,或表达自己的赞赏。”具体操作过程是,教师先报学生学号,请报到学号的学生先选某句朗读再谈感悟,其余学生可读此句继续谈感悟,以下所叙的是这堂课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生1: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我认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并非如此。例如国家领导人都是将国家利益放在至高位置,但他们并非小人,相反,他们有很多人都是伟人。因此,我觉得“小人喻于利”太绝对化了。
      生2:不讲利不能促使人进步,更不能促使社会发展,孔子太重仁义了。
      生3:当代社会,大多数人为钱财、为名利而奔波、劳累,商家的牟利,个人的私利,谁不是在被“利”牵着鼻子走,就算是我们学生,也总在为了获取“知识之利”而不断努力,面对孔夫子单单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难道就是完美之论?
      生4:利有公利私利之分,为公利孔子是赞赏的,为私利孔子批判为“小人”。我们读书求知识也不单单为个人,是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甚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都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孔子,是否是误解了孔子呢?请看课后的思考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用计算之心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生5:哦,我懂了,孔子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求利的是后世的儒家,是他们走了弯路。孔子认为在义和利相冲突时,主张重义轻利。
      生6:“思考练习三”说孔子“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这种说法难道不是后人增加的吗,这是教材的编写者加上去的,你怎么就肯定这种说法是孔子的意思?
      生7:从孔子的一贯言行而讲,他以“中庸”为儒之核心,凡事但求“过犹不及”,从这一方面讲,他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确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的意思。
      以上所实录的教学片段,前三位学生明显对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理解片面,而这正代表大部分学生的看法,虽然有第四位学生对“利”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对学生求“知识之利”进行了有意义的阐发,但也没有合理地阐明孔子的“义利之辩”,不能使其他学生信服,可见学生对孔子的这句语录的理解出现了瓶颈,笔者适时导入课后思考题的看法,思维敏捷的部分学生(如生5)马上能接受这个正确的看法。难能可贵的是第6位学生,敢于挑战权威,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同样难能可贵是第7位学生能结合孔子的思想核心来理解“义利之辩”,把对孔子的“义利统一”的观点引向深入。纵观整个教学片段,笔者认为,正是给了前三位学生畅所欲言的形式,虽然理解片面(其实正代表着中学生的真实水平)却刺激着其他学生积极思索,积极发言。正像课后学生所说的:“这种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形式,使大家处于一种主动上课的状态,而不是被动听课的状态。”这一教学片段正是通过师生,特别是生生之间多方对话,才把对孔子的“利义之辩”的理解引入更高的水平。在几个类似这种教学片段的交流的基础上,笔者相机概括君子的品格,然后探讨君子的修炼,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思考四:联系现实情境化
      联系现实是学习《〈论语〉选读》必做的一个步骤。否则,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成了一句空话。联系现实最有效的一个方向是《论语》在今天的应用,用《论语》中具有警醒意义的语录反思学生自己的言行,鞭策学生进步。笔者在执政《周而不笔》一课时,第一课时用这样一个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如果把《周而不笔》一课中孔子的某句话作为自己交友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说明理由。”这一提问,勾连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注解孔子的语录,所以学生的解读既个性十足又精彩纷呈。然后笔者从择友标准,如何察友、与友相处,交友目的方面进行小结,呈现给学生一个孔子的完整的交友观。第二课时,也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如果选其中的某句送给社会上的某种人,你会选哪一句送给谁?说明理由。”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分别选择了其中的一些句子,送给官员、政客、律师、警察、教师、父母、不好学的同学等,学生解读得到位,送得开心。然后笔者从对自身的要求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方面小结孔子所说的处世之道,也就自然顺畅了。纵观这两堂课,由于教师创设了两个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如鱼得水,畅游其中,既使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又使思想得以提升。
      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新课改的追求,但是课堂上沉闷而无生气也不是选修课课堂的特点。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到压抑。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但若在教学中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
      文化论著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一旦选修沦落为“逼”修,其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有热情有责任心有作为的一线教师应把选修课上得生机盎然,思维火花四溅,而不是让学生苦闷异常,不得不修的“逼”修。
      以上所述的四种思考,仅是使选修课课堂教学活跃起来的四种思路,笔者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以此共建更加开放活跃并且有效的选修课堂,使之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

    推荐访问:选修 莫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