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一样的蓝天 不一样的童年 不一样的童年

    时间:2018-12-23 19:49: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使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呈现了新的特征,本文尝试从家庭教育功能这个纬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出其原因。   关键词: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失衡 原因
      
      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还在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是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农村教育将出现“塌陷地带”,农村青少年群体也可能出现“塌陷群”。[1]因此,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的特点及其变迁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层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出现家庭后,教育就开始成为家庭的一种职能,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另一种基本形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至关重要。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现象。家庭结构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功能出现失衡。这些新现象、新特点的出现,使得原本简单的农村家庭教育功能显得异常复杂。现试用类型学方法对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进行梳理,这些变迁将农民工的家庭模式划分为单身子女外出型、兄弟姐妹外出型、夫妻分居型、夫妻子女分居型、全家外出型五类。[2]夫妻分居型家庭教育、夫妻子女分居型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概括、解释;在夫妻子女分居型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抚育责任则落在了其他家庭成员、亲属身上。由于留守儿童家庭双系结构的分离、瓦解,导致了其家庭功能失衡。家庭功能失衡受影响最大最深远也最让人担忧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功能无法替代的功能,具有天然性、长期性和深刻性。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血缘关系,父母天然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子女对于父母教育基本上都愿意听其言、顺其行,自然而然地接受着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深刻性,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留守家庭功能失衡的表现
      
      从总体上看,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出现缘于家庭教育的“缺位”。而事实上,在这个笼统的原因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其中,亲子关系的失谐和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共同构成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情感关爱缺失
      父母跟孩子长期分居,导致孩子的情感生活出现很大的缺陷,使孩子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不利的影响。对于德国二战后出现在孤儿院的“设施病”,维也纳的儿童心理学家黑茨女士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母爱。留守子女与父母长期分居,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情感的需要,出现类似于“设施病”的成长障碍是很有可能的。[3]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他们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或找不到适当的方式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普遍存在“感情饥渴”。儿童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从而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差和人格、行为上的异常,变得孤僻冷漠、冲动任性、抑郁焦虑、难于沟通、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有的甚至导致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倾向。[4]
      (二)父母榜样作用缺失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初级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家庭中通过家庭成员间非常亲密的相互交往,通过学习和内化,掌握社会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与价值体系的过程。从这里,孩子学会了认识他们是谁,能够和应该从他们的言行中了解到他们的社会期望的是什么,认识到整个社会的社会期望是什么。[5]
      作为社会化影响代理人的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把一定的社会规范、社会生活技能以及价值体系传递给儿童,使其接受影响,逐步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自我”。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就强调了家庭对培养儿童习惯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自我”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从而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并且认为,家庭是自我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所以,父母是儿童生活中的“最重要他人”,因此,在儿童人格发展的早期,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家庭和社会所认可或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融入自己的行为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
      
      三、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原因探析
      
      (一)社会秩序的需要
      权力和财富是影响社会秩序的有力因素,也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力量。所以,他们能够成为社会分层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为什么社会流动也会成为社会分层的因素呢?
      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全体或一个人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个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流动,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向为向上的流动。人们通过向上的社会流动,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是改变一个人的阶级意识,从一个“身份”地位向另一种“身份”地位的转变,并束缚自己服从社会规范和规则的约束;向上的社会流动,还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渴望和期待,这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总之,向上的社会流动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那么,在现代的中国,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这种向上流动已逐渐地演变成一种类似于文凭制度、档案制度的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1.农村学校教育功能的弱化
      由于绝大部分农村的学校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很差,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农村也是根深蒂固,再加上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些传统的封建思想,使得学校教育倍感无力。学校教育职能的单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而且对儿童学校以外的生活缺乏关爱等等。农村的学校教育受到太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学校工作的无效性。在一般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行为和教育影响被一再简化,以致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的“拟合”界面越来越小,学校教育只能对部分学生的局部方面发生着有限的作用,因而各方面的因素致使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环境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疏离
      在农村社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相互疏离,就如同三个处于游离状态的圆,偶尔会意外地相互碰撞,偶尔也会因为突出事件而相交,但更多的时候是疏离。在一些调查分析报告中表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是事务性的,他们交流的主要信息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交流的时间主要在开学、期中和期末考试时,而在这时间和场所以外的地方,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对儿童的教育影响上仍处于相互疏离状态。
      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疏离,也相应地主要表现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在时空界线上的区分,以及对教育内容和功能的分工。家庭教育关注学生的体质和生活,学校侧重于对学生的智力和思想,学生在学校里由学校负责,在课堂上由教师管理,离开了学校,责任就转嫁给家庭和社会。因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相互疏离,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生活环境,学校和教师都无法及时和准确地了解,从而不能满足学生对教育的新需求;而且阻隔了家长对学校决策制定、实行过程的监督和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79.
      [2]周伟.“留守孩子”:农村新隐患[J].望新闻周刊,2005,(11):46-47.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4][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美]David R. Shaffer.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第68页.

    推荐访问:童年 蓝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