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创新的思考]道德教育名词解释

    时间:2018-12-23 19:48: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动时期,各种思想激烈涤荡、碰撞。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受到猛烈冲击,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极大的弊端,道德教育创新具有紧迫性,道德教育创新势在必行,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提出新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 道德教育创新 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中央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并且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国家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是坚持“以德为首、德智并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针。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信息的相互激荡、碰撞从各方面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小学道德教育创新势在必行。[1]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创新的内涵
      
      1.道德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是人自身和他人、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映和调节方式。道德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靠强制的、威胁的手段去实现,而是由人们约定俗成、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只有通过教育使其内化为道德主体的思想品格,才能规范、指导主体的言行举止。[2]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与一般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道德教育具有全面性、长期性和实践性三个显著的特点。道德教育是一种全面性和长期性的教育,它要促使人的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地发展。
      2.道德教育创新的内涵
      道德教育创新是要破解道德教育不合理的瓶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安排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教育创新的主要要求是形成合理的道德品质结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正确理解道德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内容创新,二是加强方法创新,三是观念创新。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创新是指分析现状,剔除弊端,从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和观念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口,使道德教育与时俱进。
      
      二、当前中小学生道德现状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和严峻挑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3]”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现状令人担忧。
      1.道德认知方面
      第一、价值观有很大转变,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开始走入校园。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追求的目标趋于现实性和功利性。第二、道德判断偏颇。有调查显示,43%的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46%的学生赞成“现在很多事情说不清是好是坏,不知如何是好”。这种道德认识的模糊直接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第三、理想信念淡薄,信仰迷茫,并呈多元化趋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对一万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中,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的选项中,认为“轻松自在的生活”“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占76.1%,选择“理想信念”的只有8.9%。[4]第四、纪律和法制观念淡化。青少年学生中组织纪律松懈,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比较严重;法制观念淡薄,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赌博偷窃等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2.道德情感方面
      第一、集体主义精神渐趋减弱,社会责任感渐趋淡薄。原来的以国家、集体需要和为社会做贡献为重转变为以个人利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重。不少人把实现个人价值、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讲实际、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淡化社会责任感。第二、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淡漠化。调查发现,学生热衷在网上聊天、交友和游戏等,热衷于和网上各地的人交流情感,却忽略了现实社会的亲情和友情。他们沉浸于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对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淡漠。
      3.道德意志方面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缺乏吃苦精神,趋于享乐化。现在,中小学生一般都有良好的教育条件,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但他们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缺少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调查显示,有17%的学生轻视劳动,有8%的学生认为目前不必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5]物质利益成为一些学生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成为其个人行为的导向标。
      4.道德行为方面
      第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在一项调查中,在对“如果你在公交车上发现有人偷钱包,你会怎么样”的问题的回答时,有45%的学生表示会给被偷者以暗示,有26%的学生表示应当喊但是不敢喊,有3%学生表示假装没看见,而只有29%的学生表示会喊其他人一起抓小偷。[6]第
      二、行为方式趋于不文明化和失当化。不文明现象,诸如打架骂人、抽烟喝酒、损坏公物、随地吐痰等到处可见。吸毒、贩毒现象已侵染学校,在校中小学生吸毒成瘾者呈明显上升之势。
      道德不仅关系到各种社会利益的维系和调节,而且关系到一个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道德教育毫无疑义地成为了素质教育的灵魂。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当前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中小学道德教育创新的主要要求
      
      1.凸显学生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当代德育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基本特征,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的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批判性和自律性道德品质,是现代德育教育的客观要求。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学生主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充分注意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差异性,二是要充分挖掘和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道德教育中应承认道德教育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成熟性不同,他们的思维、认识、思想、情感、意志、行为及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又由于个人的经历、所受的教育影响和主观条件、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7]应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要求教育影响要通过学生自我思想斗争及自我教育而起作用,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还要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出发,尊重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愿望和需求,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选择等培养学生自主、自控、自强的良好品质,为学校道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发展时期,是个性品质发展的黄金年龄,他们最具发展的潜能。朱小蔓教授说:“道德教育和学认字和学数学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能,……如果不去激发他们,让他们表达出来,这些潜能就会退化甚至淹没掉。”[8]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训导、训练,强调灌输,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意愿和需要,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结果降低了德育的质量。
      当前道德教育乏力,有社会道德观念混乱、价值多元等客观原因,也有教育本身的原因。不少学校德育实践缺乏灵活性: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书时忽视了育人,往往囿于课本,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批判力,这很难培养出创造社会新风气和成为道德主体的学生。
      2.形成合理的道德品质结构。
      合理的道德品质结构,是指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获得全面、和谐发展。[9]
      在道德发展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往往共同起着统率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应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纠正错误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对道德因果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道德情感是用道德准则去感知、比较和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时的复杂的情绪体验。情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品格和行为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从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培养学生的稳定的、高尚的情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迫切任务。道德意志是履行道德义务中自觉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中小学生履行道德义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与阻力,这就需要教育他们用理智去分析所处的环境,调节和控制自身情感、情绪等,从而树立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道德意志,在道德实践中按正确的道德意识去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是道德教育的实际目的,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在实践和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中的知、情、意、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就整个德育过程来说,应当把提高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在践行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自觉培养道德行为。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不可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对待国家“精忠报国”;对待社会以“仁”为本,以“义”为上;对待他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家庭,“孝悌”是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对待自己,“修身”是个人道德准则。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改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发掘内容主要有:
      追求完美人格: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个人修养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占突出地位的是强调做人首先要有人格追求。一是把道德完善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二是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成是人生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尊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无一不反映出传统道德对人格的重视和追求。其实,人之可贵,就贵在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这在任何时代都一样,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注重人格追求的观念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所肯定。
      崇尚诚信待人: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的伦理规范。古人把诚信看作区分人兽的重要标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今天讲诚信,是提倡做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给人以应有的信任。
      提倡生活勤俭:“俭”以养“德”。“俭”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适当节制物欲,可以纯洁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远志向,有助于对自身价值、人生理想的追求。诚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0]在节俭习惯的养成中,人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意志也得到锻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俭以养德”对帮助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教育意义不言自明。
      强调孝敬父母:孝敬作为调整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同父母之间的伦理规范,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有助于家庭和睦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孝敬也是培养一个人人道主义意识的起点。做人要懂得感恩,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知恩图报,因为“知恩”是一种善良的道德观念,“图报”则体现一种人生的责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发扬光大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传统,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推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培养自己仁爱的宽广胸怀。
      当然,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当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协调起来,共同对学生的教育承担起责任,学校道德教育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美中教育评论,2005.
      [2]陈建华.浅谈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
      [3]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
      [4]张静.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河北教育,2007.
      [5]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大出版社,200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3.
      [7]李咏梅.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素质教育论坛,2007.
      [8]宣丽华.访南京师大副校长朱小蔓.江苏教育研究,2002,(5).
      [9]闫永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10]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中小学 思考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