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细品三节获奖课,,再思“研训教”融合

    时间:2021-07-17 00:05: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bzh/hbzh201712/hbzh2017123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bzh/hbzh201712/hbzh20171232-2-l.jpg
      2016年9月,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加入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夏循藻副院长主持的省级课题《构建区域“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为了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设立子课题《基于“和乐教育”的“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在“和乐文化”大氛围下搭建“教学研究”“校本培训”“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研修平台。在一年的研究中,结合区教发院的安排,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性赛课、市级赛课、校内赛课,涌现出三节获奖案例。
      方利老师执教的《壶口瀑布》获得国家NOC最高奖项;李汉明老师执教的《捺》,荣获武汉市书法素养大赛三项奖项第一名;李佳旖老师的欣赏·评述课《画家梵·高》获得学校“和乐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
      综观三节课,围绕“课例”进行“学习研究”“专项培训”“磨课教学”的反复实践促进了三位教师及团队的专业发展,“主题课例研究”成为研训教一体化有效策略之一。为了更好地深入课题研究,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在就三节获奖课,对“研训教”三位一体的策略进行归结再思考。
      确定课例,构建“研训教”统一活动载体
      三节获奖课的一个关键在于“研训教”活动中有了“具体课例”这个统一的载体。一个具体的课例将参赛教师、研究团队、研究过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像金线一般串联“研训教”各项教育实践。某个新设想、新问题都能“牵一发动全身”。
      精选主题,构建“教师专业”框架。没有了“比赛”为依托,课例研究仍然可以融合“研训教”活动,可以在区域间按照教师专业短板、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已有理论体系精选主题、构建系统。
      一是从教师专业短板中构建体系。精选主题可以从教师的实际困难入手,来构建学校的课例体系。例如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而他们却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尤其是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评价等,而选择“课堂评价语”为主的课例研究,逐步开展“研训教”一体化探讨,就能不断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依据教育规划来构建系统。根据区域、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亟需提升的教师专业素养,选取若干个“专业知识点”,搜集规整适合切入这些专业知识点的课例。通过不同学科、学段的具体课例架构成体系。依据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构建成系统的主题开展课例研究,例如“创客教育”“幸福德育”等就可以建构一个个的课例体系。
      三是依据已有理论研制课例体系。对“教师专业”研究的理论有很多,可以依据完整的理论构建课例体系。例如依据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可以构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等子系统来最终构建能够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例体系。
      依据实际情况挑选具体课例。有了成系统的主题系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的课例。一个具体的课题涉及的主题可能很多,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容也可能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研训教”选定一个大家都熟悉喜好的“统一教材”来开展课例研究。
      建立案例库让课例研究更易开展。课例研究除了教师执教的具体课例外,还可以通过视频课例进行拓宽。将若干个课例视频,依据“主题体系”建立区域内容开放的案例库形成大量活动素材,让“课例研究”更容易。案例库的建设可以依据从教研组、学校再到区域的顺序建设。不同学科在教研组建立初级库,构建学校综合库,共建区域案例库。在统一的案例库中,让区域内“研训教”形成统一进度、统一范本、同一主题的课例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课例主题”进行教育培训、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工作。逐步以“课例”为基点,实现“研训教”的一体化。
      反复实践,用“课例研究”融合“研训教”
      一年来,三节获奖课在确定课题后,教师个人思考和团队研究不断碰撞,寻找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在“反思+重构”中反复课堂尝试,“研训教”的教育实践在无形中慢慢融合。
      围绕具体课例,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研究。确定课题后,执教老师开始个人独立研究,后续的团队“反思重构”,让课例研究不断深入。个人、学校和团队研究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是开展初期独立研究,铺好课例研究基石。教师确定课例后,教师个人的前期独立钻研是课例研究的基石。李佳旖老师为了上好《画家梵·高》一课,反复阅读《梵高传》,了解梵高各个阶段的画风、成因,以及当时的精神状况,对她设计课起了很大作用,也对后期的团队研讨交流起到引导作用。李汉明老师在确定课题《捺》后,对“捺画”的来源从多角度进行了解读:“流水”“一波三折”……然后将这些理解通过学生喜欢的图片动画入课,迅速激发了学生对“捺画”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整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依据课例展示,激发团队研究。根据教师个人的课例研究,通过课例展示激发研究团队的思考参与,逐步开展群体研究。方利老师为了执教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课,在确定课题《壶口瀑布》后开始组建团队。高段语文教师、学校电教馆、后勤中心,都纳入到研究团队。在确定用最新的“VR”视频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壶口瀑布的蓬勃气势后,还吸纳了几位感兴趣的年轻教师。
      在方利老师第一次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变成课堂实践时,研究团队全体成员到场听课,课后大家围绕课例交流,研究团队开始介入思考研究,除了当时各抒己见外,大家很快列出自己的改进点。在为期一年的磨課过程中,方利老师成长了,研究团队也成长了。直到参赛前的一次磨课,大家仍然还有很多自己的不同想法和见解。吴勇老师说,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一定要有前瞻性,不在于用不用信息技术了,更多的是如何将已有的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在比赛前夕,说课的课题中改动了两个字“融合”。
      三节获奖课例中,教研团队围绕课例从“听课——反思——重建”不断反复,和执教老师开展研究,在整个团队研究中,教师“问题意识”不断增强,研究的氛围也自然形成。课例研究中的争论点、问题点也慢慢沉淀在大家心中,为后期的个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访问:获奖 融合 细品 再思 研训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