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探究

    时间:2021-07-15 00:01: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高年级小学生人格发展一方面已经开始逐渐脱离童年时期的幼稚,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局限,需要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基于此,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师应该从高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而本文就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探究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价值,并从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个角度分析相应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健康人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77-01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的人格是指个体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思想状态和心理素质。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人格、心理素质发展的萌芽阶段,其需要师长的正确引导,这样才能够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在课程实践中,其教学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隔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驱使教学各方应该为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探索科学有效的措施。
      二、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
      1.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入手入手,注重德育教育细节
      在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实践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日常行为是其人格的细节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由于过于溺爱的家庭环境,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思想倾向,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阻碍,针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观察,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制定制定基本的行为规范,并用行为上的约束强化道德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地渗透健康人格的培养理念。
      (2)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主题,实现人格培养理念的内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条件,制定相应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主题,以引导学生在主题节目中逐渐消化、理解相对抽象的人格培养措施。例如在“地球村的居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在班会开始前收集地球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近年来的太空探索资料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含义,并一次说明我们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最后,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对如何爱护地球做出自己的努力,进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3)组织品德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健全的人格既是个体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其融入社会的必备素质,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则成为教师研究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逐渐突破教材、课堂的局限,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形成更加深刻的思考。例如“小商标,大世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超市、商场,对商标、品牌进行社会调查,进而在实践中深化思想,提高认识。
      三、确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指导
      1.集思广益,构建品德与社会教学团队
      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主导者,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出可行性建议。教育不是个人“闭门造车”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学校的引导下,组成团队,并定期交流经验、发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当前学生在人格形成方面存在的“短板”,从而集思广益,逐渐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一方面为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在团队参与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2.转变方法,强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体验
      一直以来,德育都与教师的说教相挂钩,不论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教师都习惯于用说教、命令的方式灌输思想道德规范、健全人格的衡量标准。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思想情感发展存在局限的小学生来讲,只会制约其体验个体成长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在设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在“从丝绸之路到WTO”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构建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丝绸之路”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古代贸易往来,进而通过情感迁移,理解WTO对中国融入世界促进作用,进而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提高自身素养。
      四、确定家长的辅助作用,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构建和谐的环境
      1.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实现与学校德育教育理念的统一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起点,家长与孩子之间天然的情感联系,让他们下意识地信任并接受其影响,因此,家长采用何种家庭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社会与品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家长作为构建教学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应该需在教育理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對此,学校、教师应该建立顺畅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与家长的定期交流,反馈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发展的情况,并指导家庭教育,从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统一的成长环境。
      2.丰富教育内容,巩固学生人格培养的实践效果
      在家校合作中,学校、教师应该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目标,要求家长辅助教学,并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从而实现家校统一。例如在“灾难见真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鼓励孩子将自己的储蓄罐里的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让孩子在贡献社会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亲子互动,发挥家长在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健全的人格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必备素质,更是其参与、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高年级德育教学实践中,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该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更应该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从多元角度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人格培养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其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佟和平.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09):78.
      [2]郭巧辉.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高效育人[J].学周刊,2014(20):79.
      [3]罗艳林.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贴近”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3):95-96.

    推荐访问:品德 探究 人格 培养 策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