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时间:2021-07-08 00:04: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逻辑,从这个逻辑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个体与人民的关系,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融会到人民主体的思潮和创新活动中,在社会治理中感觉到自我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会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去。
      关键词:人民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2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成效不是靠教师完成规定学时所能实现的,还要靠有说服力的逻辑讲解。在教学中运用强大的逻辑,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成效。
      一、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理论逻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历史责任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但要提高他们對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还要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有了责任意识,就有了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保证这一事业的成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学生个体也密不可分,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来,既可以从理论上,还可以从学生的责任入手来研究和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功与否,在当下就是看学生到底信不信社会主义。现今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会诱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些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体制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无法回避的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难度很大,伟人邓小平到80岁高龄的时候,才完整总结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完整地讲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除了理论上的阐释,现实问题亦不能回避。如:“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都比较落后?既然都比较落后,为什么不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去?”确实,俄罗斯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重新搞起了资本主义,把原来的社会主义称为“乌托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进步,社会稳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对这一历史必然有过深刻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帮助学生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方法还可以从学生的责任入手,引导学生个体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个人与社会主义有什么关系?在社会主义体制里自我个体有哪些作为?
      个体对于历史是渺小的,但个体加起来就是人们,代表历史进步趋势的个体加起来就是人民。思考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就自然理解了人民的作用,反之亦然。这些理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哲学的高度给予回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
      第一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鲜明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二卷第104页)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更要体现在社会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写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所必须坚持的八项基本要求当中,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高度自觉。
      第二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新兴的团体都是打着为民做主的旗号,随后,蜕变为人民的对立面。毛泽东针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二卷第511页)陈毅元帅在讲到淮海战役时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第三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针对农村改革说的颇具代表性的一句话,“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三卷第382页)
      人民群众不但是革命、改革的主体,同样也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充分显现是确保社会主义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的活力机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切实把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社会建设方面,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一步发挥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考虑人民利益,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进展。学生在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是一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过程,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大有作为时,自然会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宣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社会治理的历史使命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表明社会治理不仅仅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互动。学生感觉到在未来的社会治理创新中有自己的作用空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来自于现实的社会弊端需要他们来根治,实践中的新问题需要他们来解决。
      就个体学生而言,对学习追求的层次不一,有的希望有个好的就业前景,有的希望对社会问题有较深的认识,有的希望将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无论哪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课堂中,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学生的开创精神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治理社会?引导学生进行思想试验,使其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中来。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讲解 主体 地位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