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澄清北洋修约史真相

    时间:2021-07-02 12:01: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北洋军阀作为国共两党在领导的国民革命中被打倒的对象,被认定为帝国主义列强的走狗,北洋外交自然也是“卖国外交”。北洋外交史研究长期以来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巨深。对此,长期研究北洋外交史的专家,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启华感触最深切。他在爬梳中外档案时,不断看到与主流诠释不尽相同的历史图像,遂激发了全面探索北洋外交历史地位及意义的愿望。他以追求历史真相的庄严使命感撰写成的《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一书,出版不久就受到广泛关注,不是偶然的。
      
      “废除不平等条约”怎样遮蔽历史真实
      
      由于外交史研究与国内外的现实政治关联密切,我国的外交史研究常常为了满足现实的政治需要,使外交史研究沦为外交宣传。
      外交史研究的政治化,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即“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或称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兴起是结合在一起的,而民族主义又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思想背景。无论修约还是废约,皆避不开“不平等条约”一词。此词负载了百年民族悲情,政治意涵浓厚,很难作学术讨论(唐著P3,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唐著敏锐地觉察到,考察“不平等条约”本身的学术史,是厘清近代中国外交史书写中“史实”与“神话”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澄清北洋修约史真相缘何被废约“遮蔽”的关键所在。
      “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人百年国耻的集体记忆中,居于核心地位。不过,“不平等条约”取得集体记忆的核心地位,历经一个长期的塑造过程。清末民初,立宪派和革命党人受日本学者的影响,曾使用“不平等条约”一词,惟当时并未普遍流传,内涵也不明确。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因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不平等条约”一词渐为朝野各方使用。之后,受苏联输出革命之影响,1920年代国共两党利用“不平等条约”宣传来塑造国人的国耻记忆,引发民众反帝思想,进行革命动员。国共相继执政后,“皆以反帝、反军阀、废约为民初历史诠释的基调,两岸学界对当时外交史的研究,咸集于广州、武汉、到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的发展历程。北京政府被视为革命的对立面,外交上纵使有零星的优异表现,但是不能突破大格局的局限,北洋修约的成果遂因政治不正确,长期遭到忽视与扭曲,可说完全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P2)。
      废约与修约原本是达到外交目的的不同手段,本质上是一样的。唐著指出,“孙中山与广州政府的外交政策,原本与北京没有太大的不同,也是主张‘修约’、‘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等,主要的争执在于与北京争夺各国的承认。然因不断遭列强冷眼,又因‘关余’问题与外交团有冲突,民族主义的旗帜比较明显。但是,真正与北京政府的外交分途,与列强对抗,还是‘联俄容共’以后的事,尤其是1923年底‘白鹅潭事件’后,才决心倒向苏联。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党纲,外交上开始标举‘反帝’、‘废除不平等条约’”(P306)。
      归纳起来,唐书认为“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外交史的“遮蔽”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平等条约”本身内容和概念的模糊不清;其二是对主持或参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责任人评价不公允,或夸大或贬低。
      关于第一方面,以著名的“二十一条”最为典型。唐书指出:“到目前为止,学界及一般民众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及所订条约之名称仍有许多误解。在中国‘二十一条’早已成为反帝废约运动的宣传重点,一般人常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与交涉之后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混淆,常以为‘二十一条’就是条约名称。……八十多年来,‘二十一条’一词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在‘国耻史’和北洋军阀‘卖国史’上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P157-158)
      关于第二方面,以1915年袁世凯政府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和1924年《中俄协定》的不同评价最为典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和1924年《中俄协定》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政治评判,而非学术研判。
      首先,关于袁世凯政府对日“二十一条交涉”,中国学术界的评价曾经历过一个“昨是而今非”的变化过程。如唐书所言,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王氏在1933年该书第六卷,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交涉中的评价是:“综观二十一条交涉之始末经过,今以事后之明论之,中国方面可谓错误甚少。若袁世凯之果决,陆徵祥之搓磨,曹汝霖陆宗舆之机变,蔡廷斡顾维钧等之活动,皆前此历次对外交涉所少见者。”(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6卷,大公报社,1933年,P398-P400)蒋廷黻在该卷书评中,亦称:“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袁世凯、曹汝霖、陆宗舆诸人都是爱国者,并且在当时形势之下,他们的外交已经做到尽头。”(蒋廷黻《民国初年之中日关系》,《大公报》1933年9月18日第3版)足见到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袁世凯外交尚能公允对待。但是,王芸生同书1980年新版及2005年八卷本,对袁世凯的评价则颠倒过来,认为:“袁世凯之所以为袁世凯,终以窃国大盗终其身也。”(唐著P156-P157)王书对袁世凯评价前后不一,显然与变化了的政治现实有关。
      再如,唐书指出,1924年5月31日签署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简称《中俄协定》),由于此案数十年来与“联俄容共”、“反帝废约”密切相关,许多当时的政治宣传,诸如苏联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平等对华、协助中国“反帝废约”等,在革命党相继执政后,写入教科书中,不断复制宣扬,误导许多历史诠释,扭曲、遮蔽了真相(唐著P174)。唐书从档案考察出发,得出的结论是:“但就废约而言,苏联在条文表面上虽表示废止旧约,实际上与华会列强一样是‘口惠而实不至’,坚持既得利益,不肯放弃任何条约特权。就反帝而言,苏联介入中国内政的程度,与其所抨击之‘帝国主义列强’,实有过之而无不及。”(P269)当时,苏联对中国内争介入之程度,远远超乎今人的想象之外,其它帝国主义列强也是望尘莫及。唐书指出,苏联对中国进行“多元外交”,除中苏、日苏谈判同时进行外,在中国同时与北京、广州、奉天、新疆、张家口接触,也同时援助广州与冯玉祥,意欲透过冯氏与孙中山,对北京政府产生影响力(P307)。简言之,苏联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对华外交投机性很强,并非如以往所认识的那样,充满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怎样实现外交史研究的“历史化”与“学术化”
      
      中国外交史研究要实现“历史化”与“学术化”,是八十余年来中国历代学人孜孜追求的目标。1930年,蒋廷黻在编著《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时,即呼吁中国外交史研究要走“历史化”与“学术化”的道路。然而,由于现实政治的压力,自蒋氏之

    推荐访问:北洋 澄清 真相 修约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