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戈尔巴乔夫媒介体制改革的新自由主义背景

    时间:2021-07-01 04:00: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通过对苏联媒介体制结构变迁的考察,反映出媒介体制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出现的问题。一方面,体制的路径依赖导致戈尔巴乔夫媒介改革的前提和目标发生了错误。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世界蔓延。通过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主体和受体分析,对戈尔巴乔夫的媒介自由化改革的国际社会背景给予了阐释。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媒介体制改革;新自由主义;苏联解体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败得失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直接的警示意义。在中国,无论是对制度变迁的理论建构,还是对国家施政、社会转型的建言献策,学者们关于苏联解体的探讨从未停止过。以往,对于苏联解体中的传媒因素研究,大多停留在媒介自由化、舆论失控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极其混乱的局面,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本文则进一步从表面现象转向深层研究,通过选取新自由主义的研究视角,剖析戈尔巴乔夫在推行媒介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定相关政策的国际和社会背景。
      一、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讨论
      苏联是一个曾经拥有近70多年历史的国家,相对于人类存在的整个历史而言,70年或许只是一刹那。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占据着人类历史上里程碑的位置。任何有关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及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对苏联体制、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从建国到建设再到解体,苏联以其自身的历史发展道路诠释着有关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种可能性。
      长久以来,苏联解体被视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对苏联解体的研究,首先要否定的就是这种带有价值预设的观点,这些观点难以解释苏联为什么在历史上曾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因为在苏联之前,其母体沙皇俄国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在世界格局中与工业强国根本无缘。但在苏联建国后的十年里,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指导下,在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之后,工业总产值就跃居欧洲第一位。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发展为与美国并称的世界超级大国。因此,仅通过笼统地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来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只是一种偏见。
      学界对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20多年,除去带有强烈价值预设的判断,纵观已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政治体制腐败与经济衰退、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造成的国家机器的失灵、自由主义运动和全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衰弱带来统治合法性的危机等。苏联的政治体制是斯大林时期建立的自上而下的高度集权的结构。这种权力结构构造出一个享有特权的官僚阶层,导致出现绝对权力,从而出现了政治的固化。正如英国学者梅甘·特鲁德尔认为,早期列宁所设想的布尔什维克政府,与斯大林建立起来并由其后继者发展起来的苏联体制,实质上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体制,其中后者是一种官僚集团的剥削机器。[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组织生产和配置市场资源。美国学者哈拉比认为,计划经济下政府制定的商品价格不能反映出商品的价值和市场的供求关系,苏联计划经济做不到有效的供需调节,需求和供应之间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危害了市民社会。[2]
      政治体制的缺陷与经济的衰退虽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背景,也是刺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动因,但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却是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所引发的一系列体制变迁,主要包括军队的国家化、人民代表差额选举制度的实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激进的改革措施等。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结构化的,其中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民族主义运动中想象的共同体的幻灭,二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实际政治体制的瓦解。而在这两个原因中,苏联党和政府对于传媒的管理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大众传播在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中、实际政治体制的实施中处于关键的节点位置。
      通过内部控制和外部封堵,苏联自上而下的媒体宣传达到了高度的一致。通过对外部封锁消息,对内消除不同声音,斯大林建造了一个全面统治下的威权新闻体制。换言之,在苏联全封闭的媒介内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和有计划的新闻报道。虽然苏联地跨亚欧两大洲,但是通过对负面消息和境外消息的屏蔽,100多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国内媒介看到的是同一个“好”的国家。斯大林时期也存在民族主义运动,但是由于信息的阻隔,波罗的海三国发生的民族运动不会对中亚五国产生影响。在现代社会,公众对国家的认同、对政治体制合法性的认可存在于传播之中。到了戈爾巴乔夫时期,民族主义运动之所以迅速兴起并能直接影响局势,缘于传播的自由、无阻碍。
      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媒介体制改革
      (一)公开性:一项新自由主义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从二战后的经济繁荣走向了经济滞胀,经济危机带着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的并发症在世界蔓延。随之而至的,是曾拯救经济危机的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与抛弃,经济学中出现了新自由主义转向。被统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经济学思想,并为政治家改革提供了思路。1979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后发起了私有化运动,国际航空无线电公司、英国煤气公司、英国国营钢铁公司等大的国营公司被整体出售,全国供电局、全国水利局等维系国民基础生活的国营公司也在私有化之列。1980年,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第二年提出“经济复兴计划”,希望通过降低赋税、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提高企业在自由市场中的自主性和活力,以此打破美国经济滞胀局面,以恢复经济增长。英美两国的改革思路相仿,即主张私有制、提倡开放市场和贸易自由,由市场来调节、优化资源分配,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在政治领域形成国家权力与资本集团的新结盟。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秋明油田和苏尔古特油田有多个油井投产,配合连接西东的贝阿铁路的通车,大量的石油被售往国际市场。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暴涨,当西方发达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候,苏联则依靠石油换取了大量外汇。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下跌,苏联的能源经济出现了危机。苏联工业因为布局长期不平衡,轻工业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国家财政出现赤字危机,经济由此开始逆转,逐渐进入停滞状态。

    推荐访问:戈尔巴乔夫 自由主义 体制改革 媒介 背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