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孔子德育思想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探析

    时间:2021-06-19 20:02: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注重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高校要借鉴吸收孔子德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掌握孔子以“仁”“礼”为核心的德育内容论述,深化学术道德教育内容认识;掌握孔子德育过程论述,遵循学术道德教育规律;借鉴孔子德育原则和方法,提高学术道德教育成效。
      [关键词]孔子;德育;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7-0023-03
      近些年,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这不仅导致研究生的人格修养下降,而且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学术研究后继乏力。因此,在举国上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和分析是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孔子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注重道德教育是其思想的核心,其德育思想对后世历代的道德教育、理想人格的培育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孔子德育思想,对加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他在教育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中都突出了德育。他以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内容,认为培养治术人才,读书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教育。他教学的程序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道德教育是远在“学文”之上的。他教育学生特别注重德行的修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1]215,“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1]56。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弟子子张说:“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1]278
      在孔子看来,道德教育优先于文化知识教育,道德的感染力远胜于政治措施、法律制度的苛求,道德教育就是要成就个体的德性人格。据此,研究生从进校门的第一天起,教育管理者就应结合孔子重视德育的思想,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平台,向研究生明确传达学术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研究生注重德性人格的塑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形成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机制。教育管理者要让研究生深刻意识到,学术研究需要完全的诚实,诚实的规则是绝对的,没有通融之处,不能讨价还价。[2]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要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顺利实施。
      二、把握学术道德教育内容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的德育思想和内容的核心也是“仁”。在孔子的德育思想里,“克己复礼为仁”(《颜渊》)[1]172是他的德育纲领,“仁”和“礼”都是纲。因此,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1]249。在此纲领下,孔子提出义、忠、恕、孝、悌、慈、爱、勇、温、良、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具体德育目标。孔子主张从日常的洒扫应对中培育主体性道德人格,实践“道在伦常日用中”的思想。孔子赋予道德主体一种自足的价值意蕴,他精心设计以“仁”“礼”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推崇“圣人”“志士”“仁人”“君子”等理想人格,强调道德自我,重视自我体验和效仿。
      参照孔子以“仁”“礼”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教育管理者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时,要让研究生知晓学术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关于学术规范的内容,可以参照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有关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文件,如教育部2006年5月颁布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9年3月颁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9月颁布的《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2012年12月颁布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此外,各省也制定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如《江苏省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苏教研〔2012〕1号)等。各高校要遵守我国学术界对学术道德的规定,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细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研究生明确什么是学术规范,学术规范的具体要求,以及违反学术规范要承担的后果等。
      三、遵循学术道德教育规律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过程,但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暗含了这一道德教育的规律。他要求学生不但要懂得“克己复礼”的道理,还要怀有“爱人”与“克己复礼”的情感。孔子还特别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并提出“志、信、恒”三个颇值得注意的概念。“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则表明孔子对由知到行、言行一致的肯定和赞赏。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即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运行过程与感受、情绪、意志、性格、行为的运行过程的统一。[3]如果只有认识没有情感,道德只能作为外在的规范存在,而无法内化为个人真正的道德信仰。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休谟认为:“对我们最为真实、而又使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我们的快乐和不快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是赞成德、而不赞成恶的,那么在指导我们的行为和行动方面来说,就不再需要其他条件了。”[4]现行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没有重视和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忽略了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化,而是以教条、戒律作为外在的形式束缚受教育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因此,教育管理者要抓住促进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动因——情感,这样才能激起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内容的顺从、认同以及由此产生强烈的追求、实践的欲望。
      四、提高学术道德教育成效

    推荐访问:孔子 道德教育 探析 德育 融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