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五有”活动让课堂摇曳生姿】 摇曳生姿

    时间:2019-01-29 03:28: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首诗启发我们,发挥教育功能,不局限于说教、训导,而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刻地认识事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走进了还原教学本真,关注学生成长的课堂,它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抓手,“让课堂回归自然和生命”,使课堂充满灵性。但在活动中,出现了活动形式化、活动泛滥化、活动模式化等诸多问题活动,尤其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遭到严重质疑。笔者认为,世事本无完美,常利弊相伴。活动遵循“五有”要求,就能扬长避短,创造效益,成为靓丽风景。
      何为“五有”?“五有”即“有味”“有的”“有序”“有趣”“有效”。
      “有味”即有“语文味”,指具有语文独特的情感、美感、语感,以及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和谐的整体美等。“有的”是指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有序”特指活动有条理性和系统性;“有趣”在于活动具有趣味性;“有效”是指活动有教育效益。
      以活动为主要抓手的生态课堂中,“五有”要求占据了重要份量,成为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活动“有味”是基础
      语文具有活动特质,在活动中发挥教育功能。活动“有味”,就是引导学生凭借自身阅历,文化沉淀去体味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等,感受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浓浓的语文味成为活动的灵魂。以“语文味”定位课堂,将“语文味”融入课堂每个环节,充溢学生心田,是对语文学科本色的呵护。如果淡化或脱离语文本色,语文活动将变成纯知识性、纯思维性、纯考证性、或纯游戏性的活动,课堂将异化为知识课、活动课,失去语文学科特点。活动再诱人,也无多大意思。
      二、活动“有的”是根本
      “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活动“有的”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既有明确的三维目标的实施,也有活动目的性。学生聚焦目标,明白该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要这么干,明白这个活动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设立。目标明确,学生集中注意力,因势而动,避免活动形式化。
      三、活动“有趣”是前提
      诚如哲人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如果被形式捆绑,便呆板而寡味,学生兴致受挫,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教学活动趣味化,能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激情。如辨析“探”和“钻”,学生表演玉簪花报秋时探头探脑的样子,和春草破土而出的情形,这种形式牢牢扣住学生心弦,触动思维神经,学生热情参与,享受学习的快乐。所以趣味是从事活动的积极动力,让人乐于探求。活动“有趣”,激发热情,是有效活动的前提。
      四、活动“有序”是保证
      课堂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体验生命、展现灵性的载体,但活动纷杂,一旦失控,乱动滥动现象频发。“有序”活动,流程有次序有层次,如被称为“六个基本板块”的活动流程:课前反馈――课堂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训练强化――矫正提高。活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前后关联,清晰地反映出活动开展的轨迹和路径,既有纵向的顺序性,又有横向的层次性,更有先后系统性,教学活动的顺序科学合理,有效地避免活动的随意性、零散性,防止枝节横生,保障学生活动有得。活动“有序”,教之有序,动之有序,是活动有效高效的保证。
      五、活动“有效”是追求
      不必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课堂上劳而无功往往不被看好。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效益。生态课堂追求目标达成与学习体验并重,知识和能力共生。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有自我的“学习体验”,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有学习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有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有后续学习的欲望和冲动……如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发现,读出感悟,有真挚和真情的流淌;辩论,要辨出是非,辨出真伪,有学生灵性的唤醒;合作探究,探出结果,促成多元理解,更有新认识、新资源的催发……马斯洛认为人都是有需要的,学生需要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视之有效。如果活动无果,也不过是活动而已。所以活动“有效”成为终极追求。
      “五有”要求在我们的活动中举足轻重,我们又该如何开展“五有”活动呢?
      一、拥抱语言保本色
      “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获得。但语文课堂效率的生长点在于语言文字,籍此传递情感,叙述故事,表达思想。所以语文活动着眼点是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出发,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品味语言文字承载的情感与思想内涵。如果淡化或脱离语言文字的品悟,语文活动失去语文本色。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浅尝辄止,也会错过语文味,抓住语言也就抓住语文。
      二、提取主问行有的
      目标如星辰,活动像航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课堂活动内容繁杂零碎,“主问题”可以覆盖全文,“牵一发而动全篇”,有效破解文本重点和难点,目标集中而具体,确立主问题,也就确立了中心目标,学生思考与探究行之有的,不至偏航而造成盲动。
      《愚公移山》一课,执教者抛下“愚公大智若愚,还是愚不可及”这一中心环节,统摄全文。学生从主问题出发,在辩论中促成愚公形象的多元理解。学生灵气四溢,充满悟性,课堂生机勃勃,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活动的有效性。
      三、创新活动出趣招
      趣味是所有活动的粘合剂,活动丰富多样,可激发参与热情。采用庭审方式教学《黔之驴》,平素寡言的学生,竟然据理辩驳,思辨机智,让人刮目相看。形式固然重要,教师的匠心更见成效。教师创新活动,基于学生心理构建有趣的活动,完全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腐朽为神奇。不入法眼的文言注释,通常只作默背要求,但一位老师从它入手,抓住关键注释,设计教学活动,《木兰诗》中从“军帖”“寒光”等词带出了民歌背景,从“当户织”“唧唧”引出耕织图,带出文化味,从“何所思”“东西南北”这些词句,引出了故事情节,显出文学味,一箭三雕,尽显神奇。教师寓教于趣,学生“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四、遵循规律行有序
      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教师遵循活动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于学生愤悱之间,教会学生学习。《雨巷》一课,教师安排“听读”“交流”“研读”“品读”四个活动,上下关联,环环相扣,学生经历了从体验到认知,再体验再认知,到深度体验的过程,流程清晰,深浅有序。其中“听读”由初听到再听,初听听诗的感觉,有声音、有节奏和韵律、有朗读者的情感起伏。再听,听对诗的理解,有词义的理解、有意象的理解、主题的理解、情感的理解,这样从感觉到理解,从体验到认知,显示出思考的路径和轨迹;“交流”中所设“诗中写什么意象?分散的意象整合起来,构成什么意境?雨巷具有什么特点?这是爱情诗吗?”的四个问题目标指向明确,从意向到意境到主题,自然呈现学生对诗歌主题理解的过程。教学进程遵循认知规律,有序展开,学生学有所获。
      五、适切评价促成效
      肖川认为教学的有效性着力于学生有自身的探索意识,能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实质性碰撞和争鸣,并且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活动中,教师的适切评价,举足轻重。学生思维浅层徘徊、错漏层出时,教师适切评价,捕捉契机,鼓励碰撞,激发思辨,促使生成,提升学生的理解。
      读书求“三味”,活动贵“五有”,植根于语文味十足的课堂,活动有的、有趣、有序、有效展开,活动走向精彩,课堂由此而摇曳生姿。
      参考文献
      [1]《生态课堂研究》.
      [2]《语文活动式教学课例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中学

    推荐访问:摇曳 课堂 活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