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第二课堂”的意义和价值

    时间:2021-06-18 16:00: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高校党史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传统教育途径和开展第二课堂作为党史教育的价值,说明了第二课堂的意义所在,从而得出了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第二课堂”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党史教育;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40年来,党在这方面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建国后党和国家决定在各类高等学校开设中共党史课,教育年轻一代学习和搞清党的历史,认真领会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和提高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家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高校党史教育的目的
      中共党史是一门党性很强的历史科学,也是一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综合基础课。高校党史课程就是要通过生动而形象地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战斗历程,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引导他们继承、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事业而奋斗。
      二、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把中共党史作为教育主线与教学重点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根据党史资源的内涵特征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并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党史读物、人物传记等。适当选用党的领导人、模范党员以及与党关系密切的人物的历史和事迹作为教学案例,围绕中心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1]
      三、党史教育 “第二课堂”的由来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时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要把党史研究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一步加强对党的认识,牢固树立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和备加珍惜党的历史,注意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那么何谓党史教育的“第二课堂”呢?我们常常在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时候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依托,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包括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陈列室、著名人物故居、烈士陵园和战斗的遗址遗迹等。换言之,依托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行党史教育就是开展党史教育的“第二课堂”,在这样的“第二课堂”育人是实现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因为“第二课堂”里承载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体现着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卓越的建设成就,是我们党思想宝库的重要内容载体。依托“第二课堂”所承载的丰厚革命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塑造功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第二课堂”的意义
      首先,“第二课堂”具有历史意义。从 1997年起至今,中宣部先后公布了四批共 35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浓缩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记录了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展现了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添了新的宝贵资源,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的某历史片段的真实轨迹,蕴含着成败得失等诸多经验教训。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党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是启迪青年学生的良药。
      其次,“第二课堂”的科研意义。基地中陈列的照片、实物都为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真实有据的资源,有益于专家们潜心挖掘,仔细研究,为党史教育课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第二课堂”走进高校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高校间要建立一种长久和谐的德育合作关系,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两课”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主线,利用爱国主义基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党史教育,首先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得以实现。教师通过爱国主义基地这个载体,将党史理论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其次,各教育基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联手,积极创造条件,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精心组织一些高水平的专题性展览或巡展、巡讲、报告会、座谈会等,把教育资源直接送到高校,可以通过基本陈列展出、影片播放、征文比赛、专题论坛等形式使广大学生在校园里更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进程,是广大学生们接受了一次生动形象的党史教育。
      再次,高校走进“第二课堂”的意义。每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场所,它寓教于乐,使师生在旅游参观中受到教育。21世纪,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是生活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他们头脑灵活、思想活跃,理想化的教育要求与社会现实强烈反差使得传统的忆苦思甜说教已没有实效。新形势要求高校在进行党史教育时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水平,积极营造健康德育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年德育教育,才能实现“第二课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充分利用特殊节日到“第二课堂”进行党史教育。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节假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些时间里组织在校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参观游览,并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如缅怀革命先烈、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等,让广大学生们从枯燥乏味的说教中解脱出来,深入实地参观学习,并将参观过程进行实景拍摄,做成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在课堂上播放,使更多的同学能接受党史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广大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说教中解脱出来。[3]
      最后,“第二课堂”具有经济价值。一些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处于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革命老区。高校与当地相关部门携手建设基地,并且将高校学生旅游、调查研究和“三下乡”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在旅游中学习,在旅游中实践,送科技,送爱心下乡,帮助老区人民改变困境,真正把党史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不仅能发展当地旅游业,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而且还能有效地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4]
      “第二课堂”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党史教育只有努力增强积极因素的作用,才能促进“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最终实现教育基地的社会效益,实现其德育功能和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嵩麟。加强高校党史教育建构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27)。
      [2]陈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25)。
      [3]陈磊,朱美芬。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J]。党史文苑,2010,6。
      [4]许秀群。高职院校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价值的途径[J]。今日南国,2009,8。

    推荐访问:党史 意义 高校 价值 第二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