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给孩子一场生命的洗礼

    时间:2021-06-17 12:00: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的英雄,他们是中华的骄傲,更是中华的脊梁。他们像一块块高大的丰碑,激励着我们前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有不少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取材真实,人文内涵非常丰富,是当代少年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教书的同时必须育人,我们要重视革命传统教育,让革命传统教育为学生打开
      一扇心灵之窗。
      
      目前,有部分语文老师对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有些忽视,有的认为这是历史老师的事情,只要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课文内容就行,有的却把这类课文上成了思想品德课。那么,怎样抓住此类课文的特点,合理设计,让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的统一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跨越时空,拉近文本距离。
      
      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因而,进行此类课文阅读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课文的时代背景,捕捉到可链接的时空,创设零距离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大屏幕出示王二小的图像,并播放歌曲《歌颂二小放牛娃》,引导学生走进王二小所在的年代,了解王二小不一样的童年,从而亲近他,佩服他。又如,《难忘的一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见到的动人情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人物的感情,我们可以播放低沉的抗战乐曲进行导入。然后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人的一生当中,最难忘的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而是耻辱!189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台湾。整整50年,台湾人过着没有自主、没有尊严的生活。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人民欢天喜地,庆祝这难忘的时刻。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难忘的一课》……”余音缭绕之际,师生一起走进课文。这对理解课文中“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这句话,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理解文本内容。
      
      对于革命传统题材的文章,学生并不难懂。我们要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文章的“突破口”,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就可以围绕“壮”字进行设疑:本文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里呢?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释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急于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又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篇幅较长,我们可以围绕“英雄”设疑:“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个小英雄?你喜欢小英雄雨来吗?为什么?”这样,便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孩子的阅读充满个性。
      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可以围绕“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抓住特写,感知人物形象。
      
      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向我们展现的都是一个个高大的人物形象。我们知道,人物描写一般包括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抓住特写,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这是本文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和神态的语句,认真品读:“他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看到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微笑。”……字里行间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是,通过对比朗读,学生分明感受到老班长金子般闪光的心灵。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沉着地指挥村民脱离险境。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的深刻内涵。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尝试着抓住“特写镜头”,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段”进行引读,让学生感知老汉坚定不移的形象:“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然后以老汉的语言和动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补写老汉的心理活动进行角色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读写结合,升华学生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我们要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让朗读感悟取代简单的讲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
      对语文教学而言,德育是个永恒的课题。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为了让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更直接、更生动、更丰富的感受,渲染气氛,去唤醒他们的激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然后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对圆明园的毁灭写得很少,对圆明园的辉煌过去描写较多。对比朗读,可以促使学生想象与现实的冲击。然后通过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此时此刻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想象此刻的课堂,学生的情绪会是多么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师进行激情升华:“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时候,心中澎湃着怎样的情感?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
      又如,《灯光》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与灯光有关的战斗故事:郝副营长为了点亮前进的道路,暴露了自己而英勇献身。故事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本课的难点是体会英雄情感,感受英雄精神。为了突破难点,我用大屏幕显示语段: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在雄浑伤感的音乐声中,我深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话,字幕一行一行地闪现,生动地再现了英雄牺牲时的悲壮。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带上了感情色彩。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我不但精心设计了导语,还播放了战斗画面,运用音乐渲染气氛。轰隆隆的炮火声,让孩子们感到了紧张和震撼。他们仿佛来到郝副营长的身边,成了郝副营长最忠实、最亲密的战友。看完战斗画面,我无比沉重地来到了孩子们中间,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请你告诉我,咱们的郝副营长怎么样了?”“谁能告诉我,咱们的郝副营长到哪儿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分明已深深地感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孩子们怀着对战斗英雄的深深理解和无比崇敬,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本课的结尾,我抓住这一契机,深情地说:“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就站在郝副营长的坟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这时,音乐响起,大屏幕闪现1979—1999年中国发展的辉煌历程,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孩子们在缅怀英雄的同时,增加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知史方能通文”,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阶梯。我们要构建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命对话。点亮星火,传承文明,我们的民族之花将开得更加绚烂,更加美丽。

    推荐访问:给孩子 洗礼 生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