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

    时间:2021-06-16 08:0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现代道德的源泉之一,具有时代意义。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不但能够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够增强壮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作者简介]刘武军,百色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广西 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3-0202-04
      
      一、壮族传统道德的优秀内容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壮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丰富多彩。
      
      1.壮族传统道德的优秀内容
      尚义。壮族人极其重义。民间诗歌《传扬歌》有“人留情义千年在”、“有义好过千朵花,无义丑过豆腐渣”、“无义之财妹不要”等歌唱“义”的诗句。壮族的“义”主要是指“情义”、“正义”,尤其是把崇尚劳动作为“义”最重要的内容,认为只有经过自己辛勤劳动而获得的东西,才是“义”的东西;反之,凡是不经过自己辛劳而得来的东西,他们认为那是“不义”的东西,是不能取的。
      平等。壮族的平等观念主要体现在男女关系上。壮族女孩只要能下地参加劳动,就可以从家里分得一、两分田地。女孩在忙完家里的农活以后自种自收,收入全部归自己当作私房钱。壮族姑娘可以在“歌圩”上,自己物色心上人;在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不落夫家”的自由,这与中原女子只能待在闺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如:在乐业县一些壮族村落,至今还保留着男人在厨房准备饭菜,女人在厅堂陪客人聊天、抽烟、喝茶和吃饭的习俗。
      互助。壮族人居住比较集中,恶劣的环境使他们把互相帮忙当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办喜事丧事、耕田收割、修建房屋等遇到困难时,他们都会互相主动尽力地给予帮助。如:那坡县的黑衣壮,一家有事,只要在村口喊一声或敲锣,人们就会主动去帮忙。另外,壮族人有结伴同行的习惯,其目的是为了在路上好有个互相照应;相遇他乡,壮族人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他们之间也会鼎力相助。
      诚信。在壮族人眼里,守信用是神灵的要求;不守信用是十分缺德的事,是会遭到报应的。在壮乡,极少有人会失信负约。事先讲好的买卖,那怕后来价格对自己极为不利,也绝不反悔、变卦。当人们看到牛粪上插有树枝,茅草边上打有结,即使周围没有任何人看见,他们也是不要的。
      和乐。壮族人总是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明代的邝露在《赤雅》卷上曾记载壮族人十分好客,“人至其家,不问饭否,辄具牲醴,饮啖,久敬不衰”。壮族人好积公德。如:为了方便行人,沿路植树建亭,修“阴功桥”,建“阴功井”,竖“将军箭”指示方向等。家庭成员之间讲究和睦相处,互敬互让。如:《传扬歌》中有“有子能当家,父母不操心,老人他服侍,全家乐融融……”、“夫妻一条心,勤俭持家忙,苦楝变甜果,家贫变小康,小事多相让,大事好商量,相爱两不厌,和睦把家当”等诗句,这既是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对壮族良好家风的写照。壮族人对自然友善。如:给土地做生日。壮族叫做“昆那”;砍柴要舍近求远;在耕作区四周留有未开垦的荒地;有“近水不得滥用水”的禁令;造“风水”林等。
      此外,壮族传统道德还有爱国、勤劳、开放及宽容等优秀内容。
      2.壮族传统道德的独特教育方式
      在壮族地区,民间传统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以歌传教。壮族山歌充满生活情趣,歌词通俗易懂,曲调生动流畅,符合壮族人的口语习惯,易学易唱,人人喜爱,是壮族地区最大众化的传媒手段。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会唱“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恋爱歌会唱“人家有吃哥没吃,人家无情哥有情,人家无义哥有义,样样数来合妹心”,教育人恋爱要有情有义;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壮族人“稀讼狱”,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等等。
      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乘凉等时间,讲述伦理故事以教育人。如:讲述《两姐妹》《两兄弟》《贪心变蛤蟆》等故事,批判人们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互敬。又如:《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故事,它教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人人喜爱故事,以故事传教,不但能够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很容易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理。
      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节庆、乔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圩上,都要举办对歌、抛绣球、舞狮等文体活动。这些活动既使人身心愉快,又教育人如何做人。如:“板鞋舞”能够培养人们的和谐、团结协作精神;“上刀山”能够培养人们的勇敢、冒险精神;“蚂虫另舞”能够培养人们的生态伦理精神等。
      以情景传教。壮族人善于利用情景育人。如: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给老人和客人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菜夹给他们,要叫他们“慢吃”;在路上,当看到别人做有标志的东西,父母便告诉子女,那表示东西已经有了主人,不能再要;遇到长者,便叫子女向其问安、为其让路,并给予帮助;看到别人建新房,会告诉子女说:“这是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的结果。”
      以“规”“约”传教。壮族把道德规范纳入村规、族规及民约之中,发挥制度的德育作用。如宜山县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族规规定:“一议:……男女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乱伦,玷辱门风等弊……二议:……礼宜同心相友,不得挟嫌勾生食熟,私心向外,勾贼劫抢,盗窃分赃,以及诡计暗害……”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乡十三寨的民约规定,严禁乞丐、烂崽、窝赌、强蛮横行、放牲畜踩禾苗及奸淫偷盗等;对违反规定者,由寨老召集族人,在神圣威严的祠堂里给予严惩。这给犯者和旁观者以极大震慑力,使人不敢轻犯。
      
      二、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作用
      
      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不仅能够提高院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够增强壮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的德育以汉族传统道德教育为主,在很大程度脱离了学生的民族性,割裂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种忽视学生的民族道德传统、打破其原有德育心理背景的做法,违背了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沟通人际、代际关系的”,任何人不可能脱离自己成长的文化来完善自己。德育要坚持可接受性原则。从壮族地区院校的实际来看,学生大部分是壮族,长期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本民族的性格和道德心理,这是我们开展德育的“落

    推荐访问:壮族 德育 道德 院校 传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