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浅谈纪德《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塑造

    时间:2021-06-15 12:00: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如果种子不死》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一部自传作品。纪德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一生特立独行,由于童年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生活的变迁,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这一作品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最著名的自传作品,对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影响几乎不亚于卢梭的《忏悔录》。“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复杂的内心无处诉说,于是写进了文字里,他不仅叙述了一个年轻人逃离家庭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对于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灵魂的成长和精神的成型。更是描写了发现自己性取向的过程。以第一人称泄露这样的经历,这在自传史中还是第一次。”文章通过自传表现了作者对自我性格形成的解剖、分析和建构。
      【关键词】纪德;自传;“我”的形成;解剖与建构
      法国文学界好出绝尘怪人,比如公开同性恋情的兰波,一脸严肃却与人同居的乔治·桑,拒绝领诺贝尔奖且终身不婚的萨特等。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德烈·纪德的特立独行依然备受争议,褒贬不一。于是作家本身对于这种状况颇为苦恼,他自知其内心和思想的形成有特定的原因,却无法辩驳外界的评论,为了展示真实的自我,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作者屡屡通过写作来表明心迹,究其根源,或希望得到世人的理解。
      这种情况在纪德的许多作品中都时有透露,但是,从全面地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遭遇,到其性格、思想、各种观点的形成,再到思想及心理对其行为的影响,自我解剖,自我重新构建,完整、详细、深刻的进行分析,要对他有本质的理解,就必须要通过《如果种子不死》这一自传才能详谙其中。
      《如果种子不死》发表于1926年,虽然是一部自传,但所记述的,仅仅是从他的童年到1895年他26岁结婚为止的人生经历。这正是一个人各种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家也就是用这一过程希望读者一起究其因,知其果。
      一、自传的塑造作用
      每个人有来自父母的身体发肤,和通过遗传得来的性格特点。但是从弗洛伊德的哲学的角度来看,人还有另外一个“我”,人性的形成,和后天的认知一样,有后天的性格形成,这是比天生个性更重要的,真正影响人一生的东西。而一般的说人三十岁以前是另一个“我”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经历的生活和来自他人的影响将是人一生的痕迹。而自传这种体裁的作品,正是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认识一个作者作为“人”的形成。
      利用各种叙事手段,组合作家的生平经历,在文本中塑造一个叙述之“我”,一个作者希望展现给给读者的自我形象——这就是自传文学的任务。是自我对自我的认识,亦是他人对自我的认识。正如赵白生所言:“自传的真正诗学目的是通过对自我生平经历的叙述,以得出‘我是谁’和‘谁是我’的意义来。”。作家写自传并非是把人生琐事毫无目的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有一根甚至多根主线,即有特定的写作目的,所选择的事件都和所需表达的东西有关,为需要传达的信息服务。法国学者菲利普·勒热讷“自传契约”所维护的自传秩序的原理之一指出“自传首先应试图表达一种生活的深刻统一性,它应表达一种意义,遵守经常是对立的忠实性和严密性的要求。……与作者所认为的和他的生活的主线具有某种关系的所有因素被保留下来、组织起来。最优秀的自传是那些达到这种相关性要求、以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称为一种概括总结因素的自传”。而我们说的自传中的那条主线,正是作者的自我塑造,利用叙述自己的生平,叙述那个“我”。要想自我解剖,所发生的事实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赵白生先生还曾指出,自传里存在三种事实: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自传事实是指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轨迹;传记事实叙述与本人有关的他人经历的时间;历史事实则讲述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时间。一个人的生活不是孤立的,与他人有关,与时代环境也息息相关,受他人和环境、社会的影响形成了人的后天性格,因此传记中为了展示和塑造叙述之“我”,就需要记述自我、他人和时代事实,以便读者更全面的理解自传所构建的“我”。
      另一方面,所有的自传作品中都存在两个“我”。一个是作品中展现的“我”,是经历那时世界的我;另一个是作者,是叙述者“我”。当作者写自传回忆往事,经历事件的我,已经是过去的我。在经历过生活种种之后,人必然发生了改变,成为了现在的我,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以及思想的改变,使得现在的我写那时的我,有两个不同的我,于是自传成了现在的“我”,带有特定的情感和某种目的性的对过去的“我”的塑造。所谓“某种目的”即是作品的主线和作者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此外,除了时空的改变,即便是写日记,也可能存在两个“我”的差异。再者,人总是主观的,在写作时难免带有主体色彩,自传者与传记作家不同,也许他们比传记作家更深刻了解和体会所经历的事件,但在客观的程度上,由于其主观塑造的目的性,让人难免有一定的怀疑空间。因此,自传又可以说是叙述的“我”对经历之“我”的主观塑造。因此,美国人华莱士认为“声音,在一部作品中。透过一切虚构的声音,我们总可以感受到一个总的声音,一个隐含在一切声音之后的声音,它使读者想到一个作者—— 一个隐含作者的存在。”这个一切声音之后的声音,就是那个现在的,主体的,塑造作品中的“我”的“我”。自传的作者不像小说,不是一个追求结果的过程,而是一个证明的过程。纪德也正是需要自我证明而写了《如果种子不死》。他在作品中描述了自己在同性恋问题上的种种挣扎,回顾自己宗教道德观念、情感等不同层面的变化,来进行自我建构,向人们表白。希望大众能够理解他,从而摆脱种种争议。
      二、《如果种子不死》的写作缘由
      纪德的自传《如果种子不死》发表于1926年。作者1869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南方的新教徒,兴趣广泛,性格豁达,循循善诱,培养了他独思善断的习惯。不幸的是,这位富有宽容和启迪精神的父亲在纪德11岁时就辞世了。而他的笃信天主教的母亲性格则古板专斷,崇尚简朴和道德,认为孩子应该无条件顺从,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希伯来民族,先绳之以法,而后方能宽恕。父亲去世之后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衡,使小纪德受到禁欲主义的桎梏,精神生活十分压抑和痛苦,他成了一个小清教徒,他在《安德烈·瓦尔特手册》里把肉欲和批评精神视为两个敌人大家鞭笞,认为爱情和肉欲是各自独立的。但是这种禁欲主义也造就了他的反叛性格。

    推荐访问:不死 浅谈 塑造 种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