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跨越

    时间:2021-06-06 00:01: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成就——武汉发展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30年
      
      1、成为中部唯一进入全国“3000 亿元俱乐部”的成员
      国民经济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从1978年到200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由39.91亿元到3141.9亿元的跨越,增长77.7倍,年均增长11.7%。成为中部唯一进入全国“3000亿元俱乐部”的成员;人均生产总值实现从735元到35582元的跨越,增长47.4倍,年均增长10.1%,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从10 06亿元到634 06亿元的跨越,增长62倍,年均增长15 4%,近3年连续突破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
      2、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三二一”产业排序的城市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30年前,武汉主要依靠重化工业支撑;现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构筑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由11.8:63.2:25调整为4.1:45.8:50.1,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三二一”产业排序的城市。
      3、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一批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焕发生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实力增强,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0.2%;党政机构、行政审批、农村税费和综合配套、社会保障、财税金融、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都取得重大突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武汉外商投资企业1960户,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70多家来汉投资。全市对外贸易额从1988年的3.8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9.62亿美元,增长24.7倍,年均递增18.6%。
      4、城市建设改变市民生活
      建设天河机场、武汉火车站、过江隧道、轨道交通及桥梁、公路、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巩固并提升了武汉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城区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供气及堤防等重大市政设施建设,改善了市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首义文化区、盘龙城遗址公园、琴台文化艺术中心、武汉体育中心等重大文体项目,突出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推进森林园林绿化、江滩生态游园、汉阳“六湖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彰显了武汉滨江滨湖、山水园林的独特魅力。
      5、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7年,实现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7 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71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25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39倍、37.4倍和5 5倍。覆盖城乡、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89岁。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 02年。科技竞争力居全国第三位。
      6、政治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30年来,武汉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扬壮大,对台、民族、宗教和侨务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军政军民关系和谐融洽。
      
      二、经验——解放思想是加快武汉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
      
      1、“两通突破”领全国城市改革风气之先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是加快武汉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回首武汉改革发展的历程,但凡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的提出,重大转折和重大胜利的实现,都与思想解放相伴随,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从汉正街创举到“两通突破”,从洋厂长到“武汉模式”,“武汉·中国光谷”从概念到品牌,“武汉新港”从谋划到建设,诸多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才能形成发展的新理念、改革的新举措、开放的新格局。
      2、“敢为天下先”开创多个全国“第一”
      在全国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后,武汉在各个改革阶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1979年,武汉市率先恢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984年率先进行“两通突破”的改革,实行对外对内全面开放,开展了商业管理体制和商品批发体制改革;聘请了全国第一个洋厂长,开办了全国第一家技术市场;1986年,武汉商场改制,成为全国第一家同时拥有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大型商业公司,并在1992年成为全国第一家异地上市商业公司;1987年创办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1988年组建全国第一家企业兼并产权交易市场。
      3、改革以市场为取向
      城市综合改革之初,在多数试点城市选择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情况下,我市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按照突破条块分割、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和以流通改革促进生产、分配、消费领域改革的总体思路,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指导思想。在其后的各个改革阶段采取的重要举措,都坚持了以市场为取向。
      4、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
      始终坚持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是武汉市改革开放的突出主题。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经济社会要取得巨大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0年来,我市在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改革发展方略。
      5、坚持党的领导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武汉走在改革发展前列的根本保证。30年来,武汉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不断增强信心和决心,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作为全市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未来——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跨越
      
      1、向更加注重民生方向解放思想
      武汉要有所作为、有所超越、有所突破,必须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跨越。
      要进一步把思想从安于现状中解放出来,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在发展目标、方略、方法、道路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把思想从因循守旧的观念和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要进一步把思想从封闭狭隘、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以世界眼光来谋划武汉的发展;要进一步把思想从片面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全面协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把思想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中解放出来,推动思想向着更加注重民生的方向解放。
      2、建立“两型社会”体制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核心是改革创新,动力也是改革创新。要探索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城市化发展新路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探索促进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
      3、力争8年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
      武汉追求的发展,必须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发展。
      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筹划培育和发展钢铁、汽车、石化、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8个千亿元产业,同时培育有可能达到千亿元产值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食品工业,以及达到百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旅游休闲、金融业等。力争通过8年左右的努力,使武汉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继续搞好为重点企业的服务,研究出台支持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4、实现民富,促进民享,保障民安
      要立足实现民富,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进群众充分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要立足促进民享,不断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立足保障民安,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5、让政绩体现在以人为本上
      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政绩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增加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内容,鼓励广大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让政绩体现在以人为本上、体现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

    推荐访问:新一轮 改革开放 跨越 推动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