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心理援助视野下“失独家庭”的帮扶模式探究

    时间:2021-06-03 04:00: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未来五十年,不断增多的“失独家庭”很容易招致巨大的社会风险。当前政府以及社会工作者很容易误将物质需求视为“失独家庭”的核心需求,导致“失独家庭”心理层面的困境并未得到其自身和帮扶组织的充分认识。联动政府、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探索出能切实满足“失独家庭”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接力式专业化心理服务路径。在项目构思阶段,深入群众,抓准问题,做好蓄力精发的工作准备。在项目设计阶段,遵循滚石上山、接力帮扶的工作理念。在实施帮扶阶段,激发众人拾柴、拟合进步的团队精神。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融入总结反思、理性提升的工作意识。
      关键词: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5-0061-08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特别是对于因丧子/女的特殊经历而有着极大的精神和心理创伤的“失独家庭”,更要将凸显精神引领作用的“救心”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头戏[2]。然而,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尚处于半专业化、初级发展的状态,远远落后于人民的心理需要[3]。在这样的前提下,摸索出一套成熟化、可践行、能推广的专业化心理帮扶模式既是深刻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表现,也是解决“失独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直接手段,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以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加强“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纲,着力探索
      推动“失独家庭”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引导“失独家庭”走出阴霾、重获生活信心、自觉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工作路径。
      一、大规模“失独家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风险
      独生子女政策在我国生育高峰时期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促进家庭幸福和谐、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该政策也因社会风险的日益加剧,于无形中催化了“失独家庭”产生[4]。据推算,到2035年我国将有1000万个“失独家庭”[5]。如果大规模、群体性的“失独家庭”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他们将选择以信访的形式维护自身权益[6]。虽然不同的群体或个体都可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信访行为,但“失独家庭”因丧子的哀伤体验极易产生情感共鸣,所以他们的信访往往会因高度一致的利益诉求而不断升温,疏导不好就会影响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与维护[7][8]。如果说其他困难群体的信访形式表现为个案类、松散式和短期型,“失独家庭”则更容易形成大规模、稳定式、长期型的集体信访格局。如果“失独家庭”群体信访失败,其内心积聚的哀伤、憤懑等情绪会即刻爆发,在“暗示和相互感染”的作用下迅速地在群体内部传播、扩散,侵蚀成员理智,致使集体做出过激的情感宣泄行为[9],催生社会风险。此外,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的崛起为“失独家庭”集体化的情感宣泄行为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播窗口。媒介经过重复的叙事使原本属于“失独家庭”私有领域的丧子/女之苦感被过度地聚拢、整理、修剪、包装[10],深化了社会对“失独家庭”苦难化形象的感知,使社会舆论由理性走向感性。这在少子老龄化趋势凸显、“银发浪潮”即将到来、人口发展代际失衡问题加剧的背景下,极易引起那些仅由独生子女养老的结构小型化家庭的苦感共振,造成恐慌情绪在群体间泛化,严重影响社区、工作单位、医疗及社会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大隐患,加剧社会风险。
      因此,在社会转型期解决好“失独家庭”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尽管国家各有关部门针对“失独家庭”等计生特殊困难群体颁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生育、生活、精神、医疗、养老等方面提出了帮扶要求,各级政府也大幅提升了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度与帮扶力度,但徐晓军等调查发现一些“失独家庭”与政府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有激化的趋势[8]。通过与“失独家庭”访谈可知,其原因在于多年来政府部门只集中于物质帮扶,着眼于解决“失独家庭”上访时提出的经济、医疗、养老等表层需求,而忽略了“失独家庭”上述困境诉求背后的心理需要。经济、医疗、养老等确实是困扰“失独家庭”的现实问题,却不是导致“失独家庭”非理智行为的关键。丧子所致“失独家庭”特有的心理创伤,才是引发其愤怒、仇恨、绝望、自杀等负性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直接导火索,也是他们潜意识里想表达而未能表达出来的诉求。虽然近年来,政府已开始意识到解决“失独家庭”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将精神慰藉单独列为帮扶条目,倡导以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购买社会组织等多种途径,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11]。但是,政府部门心理职能缺失,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也尚处起步阶段,致使顶层政策条文在被落实为基层具体行动的过程中阻力重重,并未获得显著成效。
      让政府部门困惑的“失独家庭”帮扶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截至2017年7月,在CNKI中输入“失独”这一主题词,检索到期刊类相关文献871篇。课题组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文献中的大多数都是从政治、人口与计划生育及社会学视角研究“失独家庭”,心理学视角的研究仅占3.10%。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失独家庭”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是对其困境的解决路径探讨,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只是停留在政策修订等宏观角度。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失独家庭”存在尚未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势必会阻碍他们对政府帮扶的接纳程度,即使政策类研究再好,也不容易在现实中落地。相反,如果“失独家庭”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帮扶,即使他们依然面临经济、养老、医疗等物质和生理层面的困境,也会因其心理创伤得以抚慰而激发潜能,积极利用周围资源,解决问题、改善现状、控制生活,表现出顽强的抗逆力[12][13]。所以,关注“失独家庭”心理层面的问题才是提升“失独家庭”满意度、降低社会风险的关键。

    推荐访问:帮扶 探究 援助 视野 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