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指导思想的“多”与“一”

    时间:2021-06-02 00:01: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文章在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化的基础上,结合政党的性质,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解决价值多元化和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有效方式。
      【关 键 词】价值多元化 指导思想一元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价值多元化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鲜明特征
      社会意识是社会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总称,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状态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竞争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社会转型的含义主要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这三方面的意思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那种理解都说明了转型时期都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观念、体制等发生了变化。其中在思想文化层面突出的表现为价值观的多元化。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价值多元化是主体意识增强的结果
      价值观作为人们判断事物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直接体现着主体选择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共产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其实质是单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里马克思对自由又做了更深入的分析。一方面他认为,自由是主体摆脱客观规律的结果,自由是主体意识的发挥。主体自由的充分发挥要求主体能够把握事物发展中的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把握事物的未来。这里的把握规律就是主体对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客观掌握。另一个方面,主体把握规律,增强主体意识还需要有思想前提,这个思想前提就是价值观。主体是通过对不同价值观念的选择而凸显主体各个方面的性质和特征,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主体选择范围和能力扩大,是主体能力发挥、主体自我觉醒的有力表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就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是为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理性,为了使人从物的制约中走出来,从各种纷繁的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今天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越来越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点上讲,价值多元化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价值多元是主体的自我觉醒,是个体主体化的充分表现。
      2.价值多元化对社会生活的挑战
      我们认为价值多元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但同时,价值多元趋势的加强同现阶段社会生活之间发生了短暂的不适,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表现。这个问题是由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同时作用而引起的。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公共生活,他不可能是单个人的生活,所谓人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单个人离开社会,就不能体现人的本质,更无法生活。单个人不是万能的,他需要同其他人发生交换,这种交换演变为最后的社会分工,随着分工的加强,彼此的联系也更加复杂和紧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所共有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法则。人和人之间通过交流来达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交流之中个体的性质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将表现的更为突出。例如公共危机群体性事件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发展,主体意识的加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越来越希望有自身的独立选择,以此来区别自身与其他人的不同,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充分表现,在价值选择上,西方人称之为合理的利己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自由主义倾向。这种自由主义倾向的合理利己主义使得个体在选择上表现了一种“存异”的特征。这种特征在不损害他人正当利益的时候,我们是鼓励其发挥的。然而很多时候,这种个体自由主义倾向的合理利己主义给社会公共生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一元化是执政的客观要求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执政党在施政的时候都会要求指导思想的统一,否则其执政纲领就不能很好的实现,同时执政纲领和指导思想的清晰明确是一个执政党成熟标志之一。指导思想就是政党的一面旗帜,没有一个政党容许在党内存在两种指导思想的分庭抗争,指导思想一元化也是政党存在的条件之一。
      1.政党的本质是利益集团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执政党特点的有机统一。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建立起来的政党,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其次,由执政党的特点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是一个执政党。作为一个掌握了国家权力的党,由执政规律所决定。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然而就短期而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现其最高纲领的过程当中,在其执政规律的约束下有其执政党的自身利益诉求。这是因为只有保持执政党自身的领导地位,才能完成其施政纲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会要求在其指导思想上的独占地位。
      2.指导思想一元化有利于政党社会职能的发挥
      执政党要实现其执政纲领,其依靠的就是执政党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国家机器一方面体现政治统治职能,即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同时国家机器又具有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在社会管理和服务当中,统一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其管理职能的发挥,便于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因而,执政党在社会管理职能上倾向于整齐划一的社会管理模式,这是由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并不能充分体现执政党的性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政党执政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倾向。
      三、“多”与“一”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价值多元化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因而可以说,价值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追求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执政党在短期内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为了维护执政党自身的利益,可能要求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执政党的执政却有走向一元化的趋势。这两对矛盾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尤为突出。

    推荐访问:指导思想 价值观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