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反思及应对

    时间:2021-04-29 16:04: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丰富,其成因可以从政府、网民、社会客观环境三个层面去做具体分析,其结果将带来正反两方面作用,各有利弊。文章认为,通过完善多渠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建立专门的调解队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才是有效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成因 利弊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普及度以及网民数量大幅度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日趋增多。因此,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由多种复杂因素引发的社会现象的产生机制、利弊作用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的网络强国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何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关于其具体内涵,学术界目前没有非常统一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杜骏飞提出的:“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网络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受组织的,可能是有序、健康的,也可能是无序、不健康甚至是非法的。”②第二种观点是刘振华和宋佳玲提出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超过特定数量的网民以现实事件为基点,出于各种目的在网络公共空间表达意愿观点等,从而形成网络舆论压力,从而影响或冲击现实生活秩序的事件。”③如上海杨佳袭警案、贵州瓮安事件等。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对群体性事件的阐述较为全面、客观,因为我们在看到某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扰乱社会秩序、冲击社会稳定等消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民通过网络媒介检举腐败、促进政府阳光公开执法的手段方法,这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运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不能把网络群体性事件当成一个完全负面、消极的事件,而是要用更为理性、客观的思维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一个综合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政府层面。第一,政府信息公开化程度低,欠缺与民众的沟通。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决策时欠缺考量,信息封闭,造成网上谣言四起,再加上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使网民产生心理恐慌和对抗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直接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如在“厦门px项目事件”中,因为政府在决定引进px化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就相关信息对民众进行披露,以致于在项目引进过程中,网络谣言盛行,一时间各种论坛、博客热议纷纷,民众人人自危并最终演变为大规模游行事件,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二,官方网络传媒发展缓慢,影响力有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升,政府通过网络来发布一些重要信息并借此与民众互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网络平台建设还有待提升,仅有少数地区建立了“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有些地区尽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官方网络平台,但官方媒体往往不能紧跟热点以及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也较少回应网民热切关注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网民对官媒的忽视、冷淡。
      网民层面。第一,现实社会矛盾激化。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利益格局面临巨大调整,我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各种传统矛盾和新型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特点。民众负面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往往与这些社会矛盾有关,这种关联性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的同时,在社会财富、利益分配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这种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客观现实直接激发人们的“仇富”心理;其二,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使人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
      第二,民众的法治意识和话语权意识逐步提升。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法治理念不断强化,群众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社会各群体努力争取话语权以期获得更加公正的待遇。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保障制度的建设尚不完善,当人们通过常规渠道维权遇到障碍时,新兴的网络媒体正成为一个表达愿望、争取合法权益的重要平台。
      第三,网民的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网民群体的心理往往有情绪化、波动化的特征。根据杨斌成、何芝莹等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传播阶段的划分,可以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扩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舆论潜伏阶段、舆论扩散阶段、舆论爆发阶段。④具体变化过程是:在舆论潜伏阶段,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中伸张正义、去恶扬善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网民会开始关注社会的一些热点事件;另一方面,基于社会转型期群众内心安全感的普遍缺乏,他们对于事件中受害者权益受侵害的情形往往感同身受,由此更激发了他们促成事件妥善解决的渴望。在舆论扩散阶段,事件持续发酵升级,网民展开了同相关部门的角力对抗,产生了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⑤。此时,劣势意见的沉默使优势意见的力量得到强化,由此使网民的质疑和争论得以逐渐统一。到了舆论爆发阶段,网民的情绪达到顶峰。此时的人们往往已经不再考虑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甚至将可能承担的责任都抛在了脑后。当事态发展到这一阶段,如果相关部门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本来只是停留在网络层面的冲突就极有可能演化成现实的对抗。
      客观环境。第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同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相比,由于网络信息具有传播快速、信息传输获取便捷且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起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一是时间成本低,网络信息可以即发即到,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目标用户,传播速度快;二是经济成本低,网络信息省去了传统印刷、通信、人际成本等额外经济开销,只需要简单发布就能覆盖整个网络,传播范围广。

    推荐访问:反思 应对 群体性事件 网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