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探究

    时间:2021-04-20 20:03: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重大要求。通过对校企协同育人现状的审视,发现诸多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的长效发展,如缺乏利益主体间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多层次、系统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缺乏先进的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等。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因地制宜型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把握新技术型校企精准育人模式以及具有“国际范”的协同育人模式等。未来应建立校企协同网络公共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协同育人等以创新培养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模式 路径
      [作者简介]赵旖旎(1990- ),女,广东广州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硕士;买琳燕(1978- ),女,河南焦作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刘科江(1980- ),女,四川成都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148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智能穿戴产品设计人才的产教融合、跨界协同培养研究”(课题编号:BJA160058,课题主持人:刘科江)和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三维度’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编号:GDGZ17Y005,课题主持人:赵旖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4-0045-07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和基本办学模式。2017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指出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行业竞争的需要,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更明确提出了“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把握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校企协同育人在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办学质量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既是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内生需求。
      目前,我国已锤炼出一批极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教育与市场、产业脱节,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校企合作资源整合不足、合作主体利益不协调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探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以期从内容、模式、体制等方面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新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校企协同育人问题审视
      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它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需求,以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培養人才,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投入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力求在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诸多不适应问题。
      1.缺乏利益主体间有效的资源整合。政府、学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三大主要利益主体,三者性质完全不同却又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和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以提供公共服务、追求社会效益为己任,学校重视教学及科研成果,政府关注税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企业则是营利性组织,利润最大化是其一切行为和决策的目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取决于该过程中的收益和成本。如果在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和成本是“自负盈亏”“捉襟见肘”或收益微薄,企业就毫无动力参与合作。高效、合理地整合资源,协同三大主体利益间的平衡,对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校企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根据有关调查表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人才需求、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员工培训、社会声誉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现阶段,校企合作育人的主要参与者为高职院校。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企业对于合作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较低,约67%以上的企业每年招聘合作院校的毕业生比例低于20%,只有约33%的企业每年招聘合作院校的毕业生比例高于20%。职业院校并没有成为企业员工培训的依托主体。超过一半的企业(59.6%)每年依托职业院校培训的员工不足全体员工总数的5%。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很多企业已不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还更多地放眼“走出去”,因此,产品的生产、包装、出口等各个环节是否符合国际标准至关重要。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及市场的要求,致使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的培训无法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无法与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协同,难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企业和高校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校企协同育人可以视为一种链式的战略联盟,要求企业和高校相互依存互为支撑。但是,当合作双方在资源依赖结构上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对称时,即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资源依赖性远强于企业对学校的依赖时,校企合作将会面临一系列困境。现阶段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都处于非对称资源依赖结构的被动局面,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低,因此,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资源的配置情况。当学校本身已具备让企业对其产生依赖的实力和资源配置,双方达到资源互补的状态时,校企合作的目标才能达成共识,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第二,政府主动引导作用的缺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扮演主导者、协调者、监督者和验收者的角色。政府缺位会导致校企合作呈现表面、功利和间断的局面。一方面,政府在法律法规上对校企合作各方的权责和义务定义笼统、模糊。虽然我国已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令法规,但多为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缺乏对地域特点的考虑,致使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实施困难。另一方面,经费保障、校企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招生考试、技能型人才待遇、职业资格认证和就业准入等方面的制度和保障尚未完善,为校企协同育人带来了很大困难。虽然少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如上海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优惠政策、解决落户和待遇问题,但制度的完善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依旧任重道远。再者,政府在对企业的税收、信贷、利益分配、资源共享、分险承担、成本补偿、成果奖励以及知识产权等配置上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明确的政策,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内部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没有固定的机构和标准。

    推荐访问:育人 职业教育 探究 协同 中国制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