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徐江对中学语文的“觉解”

    时间:2021-04-08 20:01: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徐江,南开大学副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讲并不陌生,他一向以犀利的语言和对中学语文全方位的批判闻名于中学语文界。尤其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我就是要搅乱中学语文教学》、《评语文“课标”的缺陷》等文章的发表,使徐江成为争议很大的公众人物,各种评论扑面而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们也一直关注着徐江先生。早在2003年本刊就曾经发过一篇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从徐江副教授讲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说开去》的长文,对徐先生的教学理念作了较深入的阐述。随后,徐江先生“将批判进行到底”,对中学语文从新课标、语文教材、语文教师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轰炸”。但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为了更好的搞好语文教学。“真理越辩越明”,只有进行深入地讨论、争鸣,才能促进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本着这一目的,我们邀请徐江先生到天津市大港区第一中学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对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进行了“觉解”。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教师们也对徐江先生的教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整个过程的实录。
      
      [课堂实录]徐江先生的观点一直遭到多方面的质疑,面对来自语文教师“你不了解实际情况”“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批评,徐江先生决定“现身说法”,翻中学给学生讲课,以这种方式作为回应。
      
      课堂上,在学生深入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徐江先生与学生共同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徐江先生与学生的对话实录。
      
      一、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徐江:在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有哪些生词?如何认识“觉解”、“人生境界”、“道德”的内涵?
      学生:没有什么生字。觉解:人做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做。境界:做的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道德:有觉解的基础上,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正其义不谋其利”。
      徐江:语文课,基本任务有四——识字、积理、冶情、致用。识字、解词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把这一点都已淡化了,或者说削弱了。这一点从同学们的解词中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只会照着书本抄某个词的解释,不能从词的本义与课文的结合上用自己的话语准确解释有关词语。当然,这不能归咎于学生。很显然,这体现出教学方面的缺陷。现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从基本的方面人手,因而导致学生运用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孱弱。我在这里选择“觉解”、“道德”和“人生境界”这三个“词”,这三个“词”是课文的三个关键概念。对它们的探究将是我“撬”开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文章缺口的线索,由此将为后面质疑这篇文章奠定基础,埋下伏笔。下面我来解释这三个词。
      ①觉解:“觉”,上面是“学”字的上半部分,让学生明白事理,也就是使之“明悟”。下面是“见”字,“见”的繁体字由“目”与“儿”(其实是“人”)组成,表示人用眼睛看到了,所以引申为“发现”、“见解”。这样上下台起来就是有所“悟见”,有所“认识”。“解”这个字更清楚,“角”、“牛”、“刀”,这就是宰牛剔骨,“分解”之意。由此自然引申出“分析”、“理解”。所以,“觉解”就是“觉悟、理解”。同学们的解释是对的。
      ②道德:“道”,有开导、导引、教导的意思。“德”,又作“惪”,由“直”与“心”组成。“直”,视正行直;“心”有良心,有人性。把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显然“德”是“目标”,“导”是一种使人趋向“德”的力量,是所走的“路”,即“道”。如果我再把“道”这个字依会意法拆解的话,“道”从“辶”、从“首”,那么就可意会为“道”是人们用头脑指挥自己沿着一条该走的“路”,把自己“导”向一个很正、很直、很有良心、很有人性的目标。把这一切再归纳一下,所谓“道德”,就是指一个人要开动自己的脑筋选择正确的道路去行事。
      从这样的关于“道德”的诠释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道德”是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否定“刹”的问题,特别是“私利”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德”字里面“直”和“正”的要求,它本身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也规定了“质量”和“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把事情办得要相对好一些,才是正,才是直,才是“道德”的。
      ③人生境界: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境界”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比如诗有“境界”,画有“境界”。我们这里讲的“境界”是人生境界。搞懂人生境界还得先说清“境界”。从汉字本身的意涵去讲“境界”,其中“境”字是名词“境”,即“境况”、“境地”,柳宗元《小石潭记》所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就是这个意思;“界”也是名词之“界”,即“界限”,如范晔《后汉书》中《马融传》有云“奢俭之中,以礼为界”,意思是说省俭和奢侈的区分标准要以是否合乎“礼”为“界”。“境”、“界”二字组成一个词“境界”,根据方才所讲意涵作会意性解释,很显然它是一个褒义词,往往指事物的某种现状从积极的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档次。所以我这样解释“境界”——是指事物的状况从积极方面达到一定的界限要求或者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样认识“境界”本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人生境界”。这个词能否准确解释将标志着对冯友兰这篇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根据某些语文老师讲《人生的境界》实录判断,我以为人们并没有将这个词搞清楚,也没有读懂《人生的境界》。教师讲人生的境界,不明白“人生境界”的含意,这表现了语文教学专业性判断存在极大的缺陷。
      关于“人生境界”,可以从冯友兰的文章推究。这一点他讲得很好,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是学此文意义之所在。冯友兰说:“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从这个阐释中可以体会到“人生境界”的构成——“觉解”的行动及行动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升华归纳——“人生境界”是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生存意识,就是所“觉解”的,包括生存的追求以及理想的合适的追求手段、方式等,这种“觉解”就是有“境界”的人生之“界限”。“自觉了的生存意识下的生存状态”,它不是一种精神,许多人都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对。人生的境界,是在一种明确意识到的人生精神指导下的生存境况。它是一种现实的状态,既含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又含有实践方面的东西。再抽象一点儿说,“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知其“应然”到应“应然”的“实然”。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及怎样追求,然后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努力奋斗,这种人生状况就是他的“人生境界”。这是讲解《人生的境界》中最核心的概念,明白这些,将会让我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彻底颠覆冯友兰的“人生四境”说。

    推荐访问:中学语文 徐江 觉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