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解读威廉·卡伦·布莱恩特的《致水鸟》

    时间:2021-04-08 00:03: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致水鸟》是美国浪漫诗者布莱恩特早期著名的诗歌,这首诗不仅触及了诗歌的美学本质而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 而且诗歌表现了非凡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本文试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主要通过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诗歌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意境,并探讨从这意境中折射出的作者的人生价值追求。
      关键词:认知诗学 美学本质 图形 背景 诗歌
      引言
      认知诗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有人把它称之为继“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又一次转向——“认知转向”或者叫“认知革命”。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认知诗学基于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因此,其诞生和发展为文学文本阅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在特定文学语境中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认知过程分析达到对本文比较精确的阅读。认识诗学的代表人物Stockwell通过对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的研究,探讨了超现实主义诗歌。他认为阅读是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images)和回声(resonances)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建立在这一动态过程之上。
      随着认知诗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图形/背景理论的出现成为了文学的又一种新的解读工具,尤其为诗歌文化的鉴赏、学习拓宽了新视野,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将在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用该理论探讨布莱恩特《致水鸟》中的美学意境和其背后的人生观,从而验证该理论对解读本文诗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进一步拓宽理论范围的应用和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有所帮助。
      一、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来源于心理学,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用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指的是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力聚焦的部分;“背景”即为凸显图形而衬托的部分。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的书时,“书”通常被认为是图形,课桌理解为背景。与背景相比,图形的部分更容易引起知觉者的注意,而背景细节的部分则比较模糊从而不易引起注意。这样引起和不易引起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与方位关系有关,如前、后、左、右、上、下等,因而我们可以说图形/背景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方位关系。当我们谈及这层关系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视觉和听觉的图形、背景去理解,而不是从语言中的图形、背景去理解。
      图形和背景不但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分离,且可以选择和相互转换,即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景中既可以看作是图形,也可以看作是背景。如当一个学生在听讲座时,老师的话是焦点,学生的讨论是背景,而当这位学生与身旁的人讲话时,他们之间的谈话成为焦点,老师的话成为背景。这种选择和转换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空间大小、动态性、熟悉性、依赖性、相关性等。因此要确定该事物在语言中到底是图形还是背景,我们必须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语言认知活动中,情景和语境对信息图形和背景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听者或读者要仔细考虑说话者或作者的意图,正确选择和判断话语或文本的图形和背景信息,从而真正理解原话或文本的意义。
      二、图形/背景理论在诗歌《致水鸟》中的应用
      1.布莱恩特及此诗的背景介绍 布莱恩特是美国最早期的自然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因而经常被称为美国的“华兹华斯”。布莱恩特诗作中呈现出来的自然景色,极大地歌颂了美国当地常见的水鸟和野花,而且通过它们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展现了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他不仅以探索大自然的方式来探索人生存的本质,同时还探索外部的自然世界来理解人的内心世界,《致水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信念。
      1811年至1815年,布莱恩特在当地学习法律,1815年他被录取到普莱因菲尔德去实践法律生涯。但这首诗写于此前四个月左右,当时他正处在人生的迷茫时期。尽管学习法律,但他害怕在公众面前演讲辩论,对未来的出路极不确定。在一次去马萨诸塞州普莱因菲尔德的村庄的途中,他看到一只孤独的水鸟从高空飞过,最终消失在天际。当晚他回到房中,脑海中仍旧清楚地浮现着水鸟飞过的场景,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意味深长的哲诗《致水鸟》。
      2.图形/背景的分离 认知诗学把图形和背景之间独特的突显与被突显、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合理恰当地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致水鸟》这首诗中的许多意境就是通过具体意象的图像和背景关系展现出来的。诗歌第一节就描绘了落日余晖下,一只水鸟孤独地在远处高空中飞翔的情景。在瑰丽高远的天空中,夕阳渲染了一抹绯红,绯红的天际中还有晶莹闪亮的露珠,这种淳朴的自然描写为的是衬托一只孤独远去的水鸟。很明显我们会把瑰丽的天空作为背景来看待,而这只孤独的水鸟作为图形,这样的选择一方面由于天空颜色变化相对静态,水鸟飞翔呈动态,而且从体积上看,有种嵌入的感觉;另一方面是作者想要凸显其对象。这种画面是图形/背景的分离和对比,作者有意凸显水鸟,并把自己比作那只孤独的水鸟,不仅孤独,还不知何去何从,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迷茫与不确定性在诗歌的第三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想要飞往何处?要寻觅杂草丛生、潮湿的湖岸,大河的边沿还是磨损的海滩?”这么多的猜测实际上就是象征作者自己不确定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因为我们知道他这时刚好处在人生的徘徊期。诗歌的第二节描写了猎人想要伤害水鸟却徒劳无获的情景。从相对静态来讲,背景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依然是那抹绯红的天际。但图形的焦点中却多了一位猎手,而且最后是徒劳无获。这种分离使图形更有了动态感,突出强调人类应该尊敬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违背大自然是徒劳无益的。第三个场景描写的是暮色朦胧,天高且空气稀冷,飞鸟还是整日拍打双翼向远处飞行。这个场景好似又回到了最初,但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变得更加朦胧昏暗了。此时凸显的是背景,是为了反衬水鸟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精神,也影射作者自己的拼搏。最后一个场景水鸟消失在天际远处,作者转向自己的人生思考,此时的图形或者说是焦点已成为了作者自己,作者的人生感悟及思考也成为了全诗的图形或焦点。

    推荐访问:诗学 水鸟 威廉 认知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