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简论邓小平左右江地区社会调查活动的历史经验

    时间:2021-03-22 04:02: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邓小平在左右江地区领导革命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他的社会调查活动具有如下特点:态度和蔼可亲,尽显政委领导风采;方法行之有效,注重对基层干部、受苦最深的农民两类人群的调查了解工作;工作踏实严谨,部署各级干部的调查工作;视角高瞻远瞩,制定的政策初步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关键词]邓小平;左右江地区;社会调查;特点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20-03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往广西领导武装斗争并最终在左右江地区成功领导和发动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左右江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且相对封闭落后的农业区域,邓小平是怎样开展工作并稳步前进的呢?据曾在邓小平领导下战斗过的红七军老战士黄荣回忆:“我在百色时能经常看到邓小平,他经常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他还到农村,了解基层的农民协会工作……”这说明不懈的实践精神是邓小平能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邓小平这种重视并躬行社会调查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回顾和学习。
      
      一、态度和蔼可亲,尽显政委领导风采
      
      邓小平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并且是党中央派来的代表,但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没有任何特殊,经常一身壮家装束,奔走在壮乡的各个山落,至今右江一带一些老人还回忆说,“凡是邓小平到过的地方,农民夜校办得特别火热,群众都认识他”。这说明邓小平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政委。
      邓小平到什么地方考察、布置工作,总要与最基层的干部交心。如在向都县,邓小平与县农民赤卫军总指挥黄绍谦促膝谈心,并从自己口袋里掏出土丝烟,与战士们你一撮、他一捻地抽起烟来;在百色县,邓小平与乡苏维埃政府委员黄正昌一起打地铺,并用商量的口气问“我今晚就和你睡这里行嘛?”在武隆区坡晚村筹粮点,看到运粮的群众汗流浃背地挑着沉甸甸的大米,邓小平关切地问:“运粮的路远不远?妇女可以少挑点嘛。”在东兰县武篆区临时野战医院,邓小亲自去找南瓜瓤给战士治腿伤;在百色县五中,邓小平参加师生举办的同乐晚会,并对17班的陆显踞同学说“我们不称长官,称同志”。“同志”这一称呼使得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距离消失了,留下的尽是温暖。
      邓小平还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接近少数民族群众,当他了解到思林县老百姓有交老同的习俗后,便“与当地壮族同龄老乡交老同,说老同嘛,就是同心干革命”。在群众家里,邓小平“看到群众挑水困难,他便跑到很远的山泉边去洗脸,没有房子,跟护送人员一起搭地铺,七八个人同挤在三张破旧的棉被里,夜里,他珍惜老乡的灯油,见油灯点着两根灯蕊,就拔掉一根”。邓小平还在壮乡的火塘边同群众一起吃玉米粥、猫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故群众发自内心赞叹“邓政委像我们壮家人一样。
      邓小平这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正是毛泽东强调的做社会调查所需要的眼睛向下、和群众做朋友的态度。这一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这种眼睛向下和群众做朋友的态度,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关系难以融洽起来,就很难调查了解到真实情况。
      
      二、方法行之有效,注重对基层干部、受苦最深的农民两类人群的调查了解工作
      
      从邓小平在左右江地区的社会调查活动看,他注重对基层干部、受苦最深的农民两类人群的调查了解工作。如1930年2月的一个晚上,邓小平对田东县东吞村赤卫队员黄本朝说“你把农会干部和村里受苦最深的农民找几个来,开个座谈会。”这说明邓小平在调查方法上注重抓典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基层干部,邓小平注重对他们开展工农运动情况的调查。如1930年2月,邓小平从上海回到龙洲,向当地干部宛旦平了解左江地区的情况;2月中旬至5月初,邓小平在从左江到右江途中,向东吞村赤卫队员黄本朝详细询问当地农民运动情况;3月中旬,向向都县巴麻县赤卫军总指挥黄绍谦了解他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3月下旬,向思林县真良村、兰芳村的邓昌利、陆显仁了解兰芳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情况;4月上旬,向河池花香牙吉村赤卫队长谭立国了解农民革命情况;4月底至5月初,向东兰县干部韦拔群了解工农运动情况;5月,在百色武隆区坡晚村检查筹粮情况,问黄正昌,“你筹粮哪样子筹法,分田地群众敢要吗”。
      通过对基层干部的详细调查,邓小平知道了当地工农运动开展的大致情况,他进而得出结论:“右江工作的主要困难是干部太弱,故工作推动甚难。”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应是培训各级苏维埃干部。邓小平把调查得来的材料编成教材,亲自办培训班,给他们讲课,而且“讲的课目均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仅在东兰县,就开办了六期党政干部训练班,这些学员回去后又在自己家乡举办培训班,整个右江革命根据地人民基本上都轮训过一次,其觉悟和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对受苦最深的农民,邓小平则以开座谈会的形式,侧重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你们家里有几口人吃饭?有田地没有?当听说收100斤谷子要交给长官60斤时,邓小平说‘太苛刻了,你们应该组织起来和他们进行斗争嘛,你们有什么要求?起来革命,你们敢不敢?”这可以看出,在土地革命中,邓小平把最贫穷、经济上受压迫最深的农民作为土地革命的中坚力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思林县贫困村兰芳村,邓小平发现老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这里访苦问苦达半个月之久,并初步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对策。
      由于邓小平的重视,到1930年夏右江流域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这一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担负起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几个典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做几次周密的调查,是了解情况最基本的方法。
      
      三、工作踏实严谨,部署各级干部的社会调查工作
      
      邓小平在领导左右江地区革命斗争实践中,为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他经常培训、教育各级苏维埃干部要重视社会调查。根据解放后收录到的邓小平培训过的一些学员的听课笔记里则记载有“调查方法:一是调查各方的情况,二是调查群众的心理,三是调查敌人的行为和势力,四是调查内外的情况,五是调查同志的行动,六是调查地主富农的态度”等,可以看出:邓小平的工作作风是踏实严谨的,他不但从调查的内容、范围等方面给学员以详细指导,而且还及时部署各级干部的社会调查工作任务。我们以土地革命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土地革命前,邓小平要求广泛宣传,深入了解民众疾苦。他要求各个连队组织宣传队深入到山区、农村、街道工人中去,了解民众的疾苦。由邓小平亲自创办的《右江日报》1929年12月18日便登有《宣传队下乡情形》等调查报告,其中谈到红七军政治部宣传队下到百色附近的那毕村、石龙村、绿料村、那马村宣传的情况,指出工农痛苦的由来及解决办法等。
      其次,土地革命开始后,邓小平部署乡苏维埃

    推荐访问:社会调查 经验 地区 右江 活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