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红段子”的传播学解读: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区别

    时间:2020-07-12 07:22: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红段子”从兴起到兴盛仅仅经历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国家和政府给予的支持,电信运营商的推进,以及其文本本身的趣味性等,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段子” “使用与满足”理论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红段子”始于广东,自2005年诞生以来便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红段子”作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形成“红段子”文化并发展成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除了电信运营商的大力推进,还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心理、科技等诸多综合性因素。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红段子”兴盛的原因进行解读。
      
      一、“红段子”的内涵及其兴盛
      
      1.“红段子”的内涵
      “红段子”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在电脑、手机等媒介上传播的内容健康向上的信息。其主要形式包括励志短句、哲理箴言、管理格言、警句良言、真情祝福、幽默小品等。其起源是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征集“红段子”的活动号召用户将经典、哲理、优秀传统和先进思想等内容附着在中国传统的段子载体上上传下载,从而形成对文明的传承、感情的传系、知识的传播、理想的传达、道德的传诵和健康的传递。“红段子”形成了网络时代新型的文化传扬平台,可以形成对“黄段子”、“灰段子”以及“黑段子”的挤压,促进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
      2.“红段子”传播:从兴起到兴盛
      2005年9月1日,“红段子”一词首次出现在广东的《南方都市报》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与《南方都市报》联手举办以“和谐社会,传信和谐”为主题的“红段子”短信作品征集活动,此次活动参与者众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创了“红段子”活动的先河。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以及各地的移动公司又以不同的主题连续举办类似的活动,愈发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在此期间,“红段子”涉及的地域从广东一省向全国扩展,领域从政府部门、通信企业向文化、旅游、农业以及企业等各个领域扩展;内容也更加包罗万象,公益环保、社会生活、风俗特色、方针政策等都纳入了“红段子”的内容范畴之中;表现形式也从短信发展至彩信、彩铃、视频等多种手段。短短几年间,“红段子”红遍大江南北,很多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平民百姓都参与到“红段子”活动中来,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创作的一条红色短信被转发1300多万次,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扬,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2010年两会期间,两会代表也给予了“红段子”高度评价,“红段子”在网络时代的新语境下更加兴盛起来。
      
      二、从“深层控制”理论透析“红段子”兴盛的环境因素
      
      传播学中的深层控制研究告诉我们,任何大众传播机构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行政手段、文化范式构成的潜网的深层控制。“红段子”本身作为一种文本信息,也作为一项文化创意产业,它的生产、传播、建构和发展也必定要受到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最突出的是国家政策和法规以及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红段子”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网络和手机,网络具有的高度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介来说更加难于管理,而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其个人化、私密化、自由化、快捷性的特点也使得监管更加网难,大量垃圾信息充斥了手机和网络,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信息产业部开展了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增值服务企业成立中国绿色手机文化建设联盟,开展绿色手机文化创作评比、绿色手机文化创作研讨、中国绿色手机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手机文化,鼓励创造更多、更好的信息内容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生活。此外,信息产业部联合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起草了《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短信息服务和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规范,将明确禁止发送违法内容和违规发送垃圾短信行为。这些政策和活动都为“红段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支持,鼓励了“红段子”活动的展开和发展。
      “红段子”活动在其发源地广东开展过程中,李长春同志数次对广东省的“红段子”活动给予高度肯定,号召全国进行学习并予以推广。2007年11月,新华社采写的《广东弘扬“红色”短信文化,有效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一文,受到李长春同志的重视。他指出:“广东移动弘扬‘红色’短信文化,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经验很好,可予以推广;特别是他们高度重视手机短信对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重要性的政治责任感更是难能可贵。”2008年3月3日,李长春同志在看望广东团的人大代表时,对广东移动力倡“红段子”赞许有加:“广东移动在净化手机短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红段子’不错。李长春同志还曾作出重要批示:红段子活动对时代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红段子“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治理网络、手机信息环境的政策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些政策和支持为“红段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项活动从广东一省迅速发展至众多省份。
      社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必然要相应的提高文化水平,发展文化事业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我国政府自新世纪以来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08年1月22日,胡锦涛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9年9月10日,《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由于这些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而“红段子”作为一项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旨下,在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信息服务企业的推动下发展和繁荣起来。
      
      三、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解读“红段子”兴盛的心理原因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个传播学中的经 典理论向我们阐释了受众在媒介使用中的主动地位,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并不是消极而被动的,他们会主动地选择媒介种类和媒介内容,从而满足自己的社会和心理需要,完成自己对媒介的有效使用。“红段子”能够在无论是政府官员或社会精英或普通百姓间流行开来,就在于它满足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
      1.“融通情感”需要的满足
      自从手机短信业务发展起来后,国人愈发喜欢用手机短信传情达意,融通情感。有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短信的使用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定量研究,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表明:交流沟通是人们使用手机短信的主要动机。用户使用短信主要是因为手机短信使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及时且成本较低,人与人沟通更加私密性和个性化,而且颇具娱乐性,可以说构筑了比较理想的人际交往空间。在日常或节日期间,通过“红段子”这种精萃凝炼、雅俗共赏、含义隽永的文本传达亲情、友情、爱情等健康向上的情感,适应了人们渴望沟通、交流、宣泄的心理需求,也符合中国人在传情达意时含蓄委婉的心理特征。如一条叫做“淡淡的祝福”的彩信文本是这样的:“淡淡烟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楼,淡淡鱼儿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绣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思念给朋友!愿你永远开心快乐!”每一句都配有如诗如画不断变换的图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而且画面清新,给人以美感和享受。这样的短信传给远方的朋友,优雅而细致的传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2.“人心向善”愿望的回归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事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手机短信业务也日渐繁荣兴盛起来。手机短信具有的便捷性、廉价性和私密性等特征使得它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特性同时是把双刃剑,手机短信良莠不齐,一些低俗、恐怖、颓废的短信充斥着手机和互联网,不仅污染了社会风气甚至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尤其是“黄段子”、“灰段子”严重损害了社会风化,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黄段子”反映的是不健康甚至颓废的心理,寻求畸形的心理满足,表达着低下的品味和异常的价值取向;“灰段子”反应的是种种不满、抑郁乃至愤懑和对社会的揶揄,反映了一些人阴暗的心理。“红段子”横空出世以来,通过其文本传递健康、传系情感、传播知识、传送理想、传诵经典、传承文明形成了列‘“黄段子”、“灰段子”的挤压,是“人心向善”本能回归的表现。或者说“红段子”传播的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融汇民间智慧和民间文化,其具备的格调清新高雅、语言优美动人、品质高尚坦荡等特性恰好符合人心向善的本能,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抵制。所以,“红段子”是以有趣对抗无聊,以健康对抗庸俗,以激励对抗消沉。比如“欣赏别人是境界,善待别人是胸怀,关心别人是品质,理解别人是涵养,帮助别人是快乐,学习别人是智慧,团结别人是能力,借鉴别人是收获。”这条“红段子”从人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对待他人应有的正确善良的态度,表明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民,理应具有的良好品格和行为,张扬了与人为善的价值理念,对社会中流行的自私自利思想进行了驳斥。
      3.“娱乐渴求”心理的满足
      传播学者赖特认为,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以及提供娱乐的功能,他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补充了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增添了“提供娱乐”这项新功能。我国的“段子”来自于相声这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指的是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艺术内容,所以段子一般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特性,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常使人在捧腹一笑中愉悦了身心,放松了情绪。今天在手机传播或网络传播中,“段子”的称呼一方面既呼应了短信文学的短小精悍,另一方面叉强调了其幽默轻松的特质。而“红段子”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其“红”的特性――品位的高雅性,同时也要具备“段子”制作的艺术性,即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采用出人意料的设置方式,另外,还要具备以幽默为基础的娱乐性,让人们在会心一笑中愉悦身心,宣泄积郁。一条叫做“不要急”的“红段子”是这样的:“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只要你不放弃并不断地丰富自己,成功就在不远的将来!”这条短信使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设置了一个悬念,进行了一些铺垫,在短信末尾画龙点睛,揭开了谜底,点出了中心思想,表达了鼓励年轻人永不放弃的主题。“红段子”正是通过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实现心绪转换的效用。
      4.“主流文化重塑”心理的满足
      短信文化在发展初期,显示出放任自流、泥沙俱下的混沌状况,一些不良短信对权威进行了解构,对英雄进行了否定,对道德进行了消融,在对主流文化进行解构的过程中,大肆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动摇了围民信仰的根基。陈力丹教授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指出,除了广义上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公众也拥有:(1)满足人们“渴望高尚,追求高尚”的求善性需要;(2)有助于人们走出困境,获得道德上的解脱;(3)有助于人们坚定某一信念而获得道德认同感;(4)满足人们社会活动中的道德需要;(5)满足个人独特的道德慰藉这五类更高层次的要求。总之,从公众的接受特征和心理来说,无不体现着对传统道德和主流文化的呼唤,人们内心深处深切渴望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回归和重塑。“红段子”恰好契合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无论是在观照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需要还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或是描述家庭生活、抒发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都以它独有的真挚、清新、高雅的品格关注着人性,抒发着人文关怀,发挥着温暖人心的作用。“红段子”通过对社会正确道德标准的宣扬和对社会生活和谐的歌颂,传播着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可以买到职位,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性,但买不到爱。莫要沦为金钱的奴隶,拥抱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条“红段子”通过排比的句式和对比的修辞手段,向人们传达了金钱不是万能的主题思想。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波动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权力、金钱的膜拜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一些人道德沦丧,沦为了金钱的奴隶,而这条短信选用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房子”、“家”、“床”、“睡眠”等进行比照,在对比中宣传了主流价值观。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红段子”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合乎了民心民意,传播了主流文化,所以才繁荣兴盛起来。

    推荐访问:传播学 段子 解读 “红段子”的传播学解读 红段子激发开创新佛山热情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