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时间:2020-03-28 07:18: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背景,揭示出二者的关系,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同时也启发我们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不断革新。�
      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承和发展;超越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国家的苏联和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遭遇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又都由于经济问题,导致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两国最后都能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经济改革,扭转了时局。�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的背景�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1917 年的十月革命,苏俄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过后各种反革命的势力不断地威胁新生政权。在三年的内战中,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施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对于夺取战争胜利,保卫国家政权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它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终于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国民经济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挫折和失败,使列宁认识到,直接用无产阶级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生产和产品分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无所不包的计划等于空想。因此,为了扭转时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于1921 年3 月,俄共( 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决议,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恢复市场经济形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小生产者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缓和了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获得比较牢固的基础。“在1921年以前, 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 而今天差不多完全没有了。农民对他们目前的境况是满意的。我们可以放心地下这个论断。" ��[1](P280)��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的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担负起领导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把眼光投向苏维埃俄国的“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找到列宁的新思路,就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之后, 列宁的思想更显得光辉熠熠,使得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这期间,我党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联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经历,也是走过了一个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2](P123)��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经过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邓小平在领导全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发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比较好”。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大胆创新�
      当现在走的路已经不能再走下去了――既威胁到国家稳定,又不利于民生,我们就必须反思我们所坚持的经典是不是哪里出现了偏差。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真理到苏俄和中国的个别案例,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必要时要进行大胆创新。�
      苏俄和中国都是在国家经济和政治形势不大乐观的情况下实施的经济改革方案。对新经济政策而言,当时苏俄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迫使列宁不得不采取迂回的过渡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经济政策。同样当时在中国,因为在经济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导致了国民经济的持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社会极度不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列宁坚持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为我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二)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巩固政权�
      学习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率先在农村改革,是邓小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关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许多观点,都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上世纪70 年代的中国同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相比,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农业国。列宁认为,由于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决定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一条特殊的道路,必须从解决农村问题起步。邓小平也认为,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改革也必须从农村开始。我们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不是因为我国当时的农业政策与农民有尖锐的矛盾,而是从全面考虑。��[3](P274)�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4](P178)� �
      (三)继承列宁商品经济思想,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但历史地看,这种崭新的市场经济理论,应该说是萌芽于列宁, 成形于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首次使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并实行过社会主义通向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列宁指出,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于1921 年果断地提出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邓小平继承列宁的商品经济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务实求效的实践精神,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超越�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敢于突破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的僵化思想。在中国改革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更是对列宁经济思想的超越。�
      (一)在具体方式上,更为清楚和科学�
      当时在苏俄, 列宁及时认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 他本人认为这是一种退却。其实相对当时的情况来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一种“激进式”的改革。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却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 由“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清楚明白的认识和有步骤的改革,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前人。�
      (二) 在对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认识上,更为科学�
      列宁虽然也主张用非社会主义的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他从来不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社会主义应该加以发展的。相反,他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将来的社会主义不应该有这些东西存在。列宁关于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思想仅限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即只是过渡时期的手段,并且把它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邓小平则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手段。他反对把市场经济、商品和货币看作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而认为它作为人类配置资源的手段和方式,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而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是普遍适用的。��[5](P213)�他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生产力发展的最好形式。�
      四、两点启示�
      (一)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无论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都是坚持贯彻实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我们要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在经济领域,在政治和文化等其他方面也都要坚持这一原理。��[6](P341)�坚决反对本本主义,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才是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正确的方法。�
      (二) 政策的实施必须具有连续性�
      政策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的各项步骤,政策的制订反映着该国的执政水平。一个政策的好坏,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制订后,还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证明检验。只有保持着连贯的政策,才会有效地使这些政策发挥功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短短几年后就被斯大林终止了,所以其功用是有限的。而中国的改革,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一直遵循着渐进式改革的思路,两代领导集体在改革进程中保持着连贯的步伐,使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7](P415)�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必须保持着政策的连贯性,朝令夕改只能降低人民和其他国家对改革工程的信任度,使各项工作不能很好的执行,使改革处在举步维艰的地步。这一问题,也是各国在改革中必须严肃考虑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同样也是艰苦的、充满困难挫折的。如何在一个落后的国家迂回进入社会主义、如何在新的时代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列宁和邓小平分别作出了改革的回答,并相继取得明显成效和突破。当今,在多极化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仍然需要不断地通过改革,加快自身的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显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振兴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3 卷�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3]邓小平文选.第2卷�
      [4]邓小平文选.第3卷�
      [5]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林毅夫.中国的奇迹:战略与经济改革�
      [7]徐天生,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
      
      
      ��作者简介:�马玉(1986-),女,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基金项目: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16�

    推荐访问:列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列宁新经济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