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沦落与救赎:救赎

    时间:2020-03-24 07:27: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孤独意识是苏童小说共同的特质。作品中人物的辗转挣扎抑或沦陷堕落无一不是由于孤独这个始作俑者在作怪。综观苏童小说,本文将从生存理想状态下人们的自我拯救和与生俱来的孤独吞噬两方面来探讨其孤独意识的本质,溯源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孤独;生命轨迹;救赎;解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088-01
      许多人都说苏童的小说散发着一种特殊的氤氲气息。一部分人认为那弥漫不息的氤氲之气来自于其小说里的人物性格,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苏童营造的意象造成的。但我始终认为那是沁入骨髓的孤独气质让生命有了缥缈的湿润感,从而演绎出一曲曲天堂的哀歌。
      一、人物圆形轨迹的孤独意识
      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一样,无论故事及传说里的人物具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和多么强大的主体生命意识,依旧摆脱不了毛孔里渗透的命运与死亡交织的冥间弱水。这就是苏童小说孤独意识的一种,它展现了人物从生到死的圆形生命轨迹。
      无论是显示拥有一切的特权,如强壮,威严,荣誉这些特征的父辈抑或是胆小卑微怯懦的子辈,在生命的历程里都走不出孤独这种宿命。而更让人悲哀的是,他们的归宿都是趋向死亡。
      《1934年的逃亡》中的祖母蒋氏无疑是女性形象中血肉较为丰满的一个。她将生命的张扬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她新婚七天被弃,瘟疫的到来失去五个儿女的痛苦,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争夺野菜,砍杀相亲。这些在强大的生存意念的支配下展现出来的最后又都因失去最后一个精神寄托――“我”的父亲之后而陷入绝望。当她跨进了陈文治家的门同时也意味着她走向了死亡的结局。这个女人自始至终都是孤独的,漠视别人也被他人漠视,最终泯灭于尘世。
      苏童笔下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像《米》中的五龙,《外乡人父子》中冬子父子等等。将他们不可理喻的外衣剥去,我们看到的是被支配的混乱,不可救药的孤独使他们身上流露出了难以挥散的糜烂,溃败的死亡气息。
      二、生存理想下的救赎
      苏童曾说:“孤独的不可摆脱和心灵的自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和文学大师们关注这样的现实。”
      所以就有了苏童小说的另外一个主题――救赎。对于自我的救赎,人们选择的表现方式是逃亡。在追寻中寻求的恐怖让他人不间断地逃离。这种逃离其实有时候是在寻找摆脱孤独的力量。恰如苏童曾说:“人在世上注定是一场艰辛的旅程,就像牧童在荒地和坟冢里放牧,只是为了寻找一块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草地。”
      端白为了摆脱无休止的皇宫争斗而去追寻走索人的生活,杨泊为了逃避恶心的家庭生活而尝试离婚,陈宝年结婚之后仍无法脱离孤独,无奈只有逃亡,从农村逃亡城市,但最后仍无法将孤独抛弃,弥留之际紧握大头竹刀的姿态彰显了其孤独与绝望。更别提苏童笔下“红粉系列”的女主人公们了。他们的逃亡让我们充分感觉到个体的无助。诚如艾略特所言,这种浮萍般无依无托的生存感受形象无疑是“荒原”的代言人,而逃亡的颓然而无谓只能导致一种本能倾向,那就是死亡。
      三、孤独意识的溯源与启示
      苏州优雅的风物环境与其细腻敏感的审美心理,江南士子文人传统,对语言和叙事的超常敏感,怀旧情调与都市情怀,这些由来已久的潜在地域因素和苏童的并不愉快的童年记忆,使苏童的小说始终带有一种孤独意识。我们称之为个人记忆。
      而另一方面来源于民族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内在积淀和接受影响,也就是集体记忆。
      如苏童一直强调少年时受到塞林格的影响之大。像他写的《乘滑轮车远去》,《井中男孩》《平静如水》等,都是受了塞林格的影响,而其中《你好养蜂人》被有些人认为是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极为相似的作品。
      当然,其受写《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的福克纳的影响也颇为巨大。苏童表示,“随着一天天的成熟,阅读经验的越来越广,你对福克纳的五体投地…你甚至感觉到他简直像太阳一样照耀着。”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苏童对其的崇拜之感。而他本人也毫不避讳地承认深受感染。
      文学作为人类灵魂的伟大艺术,就是要向我们展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而苏童作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写出了大众的普遍孤独感。虽然有时未免过于黑暗丑恶,但他的创作实践确实引起了我们对这种精神沦陷的反思。对此,洪治纲曾做了完美的诠释“作家是严肃的精神劳作者,他时时刻刻都必须面对精神说话…对人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对人类的存在境遇进行追问和反思。这是作家存在的全部价值和意义。”
      最后,就像齐美尔认为的那样“由于相互的矜持和冷漠,广阔领域的生活的心里状态对个人独立性的影响,从未像在密集的人群中这样强烈的为人感知。”我想苏童想的也大抵如此吧。他用孤独倾诉着在充满无助的现实生活里灵魂的孤独,,并渴望引起我们的反思。这种救赎让文学中的孤独意识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海格德尔 存在与时间 【M】第281页
      [2]曹文娟 孤独中的生存理想【J】南京师范大学
      [3]冯爱琳 突围与陷落 【J】南方文坛
      [4]沈河清 无望的追寻 伤感的逃离【J】平顶山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2008年8月
      [5]姜广平 经过与穿越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洪冶纲《先锋的高度和精神》,《小说评论》,【M】2001年第1期

    推荐访问:沦落 沦落与救赎 沦落 沦落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