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朱f基讲话实录pdf下载 《朱�基讲话实录》八年成书:客套话不显朱�基值得纪念的12年

    时间:2020-03-23 07:18: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们有个由五六个人组成的整理该书的领导班子,忙碌了8年时间。作为讲话实录,也是逐渐形成的。”在9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如此介绍。8年,掐指算来,从2003年朱�基退休起,这套书稿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就已经展开了。尽管朱�基本人并未参加此次发布会,除了出版方和学者,再没什么“大人物”出席,但丝毫不影响此书举国轰动。
      
      “魔鬼式”的编校过程
      
      此前,此书出版方之一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向记者细述了此书从策划到出版的整个流程。2003年,朱�基甫一退下,其身边工作人员即开始了资料收集工作。这一阶段,并未做出具体的出书计划,而是以朱�基当政时期的行程大事记为线索,按图索骥,由工作人员赴各地区、部委收集当时朱�基出席重要会议和到地方、部门考察调研的会议视频、讲话录音、现场速记等。一遍遍看录像,一遍遍听录音,把他说过的话一字不漏地整理下来,仅此一项工作,就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全部形成文字后,总字数多达1500多万字。
      选择什么样的人参与朱�基著作的印刷,是很有讲究的。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任超说,“既要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编辑水平过硬,又必须有热情,甚至得有体力,才能承担得起这项长期的、宏大的工作。所以不能光选老同志,得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参与进来。”除此之外,专业背景也要搭配。学政治的、学历史的、学中文的、学经济的、学法律的……挑人的过程,几乎把社里中青年编辑的毕业院校和所学专业,从头到尾筛了一遍。
      女编辑鲁静就是这样被选中的。她是历史学博士,在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等多个部门工作了十多年。2007年11月,她被借调到“朱办”(朱�基同志办公室的简称),参与第一阶段编辑工作。鲁静告诉记者:“在这1500多万字里挑选文章,如何取舍,是这4年中最棘手、最难解决的事。因为每篇讲话都体现了实字和真字。背后的辛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加班加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了核对一个人名、地名或者一个数字,经常要到处查资料、询问当事人或有关部门,花费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
      据黄书元介绍,根据“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编辑原则,《朱�基讲话实录》在文章选取方面原则有三:其一,重在收录即席讲话,而不接纳已公开的书面材料;其二,由于容量有限,只收录重大、重要以及群众关心的事件,只关涉一隅或部门性质的讲话不予收录;其三,朱�基各地巡讲,内容或有雷同,则删去雷同讲话。除此三点外,在成文的讲话中,许多前后客套话亦被删去不显。编辑体例上,则选择了“时间式”,以此来呈现形势变化。成稿后的样书分四卷,计123万字。
      2010年,按照朱�基的“原则”挑选出来的初稿,送到了人民出版社12名责任编辑的案头。12个人分成了4组,每3人负责其中一卷。如何分组也是精心考虑过的:3人必须老中青结合,其中必须有一人是学经济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学经济的呢?一拿到书稿就发现了,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经济。朱�基被国外媒体称为‘经济沙皇’,不是没道理的,他的的确确是个行家。虽然他讲话深入浅出、简洁明了,但分税制、国有银行改革、国企改革等,都涉及许多专业知识。”
      按规定,图书的出版一般执行“三审三校制”。但《朱�基讲话实录》在短短大半年里,就经历了十几轮编辑、二十几轮校对。人民出版社对编辑和校对的要求,只有最简单又最难的三个字:零差错。为此,第一轮,每组看自己负责的那一卷;第二轮到第四轮,为避免阅读疲劳,轮流看其他组的三卷;第五轮,再回到自己组的那一卷……直到最后几轮,“停下,站到自己的责任田上,牢牢把住,你们就是负责这一卷了,一个字都不许有差错”。有了这种“魔鬼式”的编校过程,今天,责任编辑阮宏波已能坦然而自信地说:“我肯定,这套书做到了零差错。”
      
      朱�基亲自审定
      
      《朱�基讲话实录》首次披露是在今年4月份。
      今年4月,趁清华校庆,朱�基曾携此书样本回访母校,演讲时向在场师生推荐此书。当时朱�基曾言道,书中刊载正是他12年主政国务院经验,并邀诸校友鉴定他说的是假话,还是真话、老实话。朱�基本人对此书甚为看重,而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则自其2003年退下来即已开始。目前已出版的《朱�基讲话实录》共约123万字,收录照片272张,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最终成稿全部由朱�基亲自审定。
      对比年初征求意见的样书和现在正式上市的书,有两处明显的不同,一是封面,二是结束篇。这两点,正是根据朱�基本人提出的意见而改的。任超告诉记者: “4月份朱总理带到清华大学去的书,封面还是白色的,用的照片是一张他表情比较严肃的。后来,朱总理在我们装帧设计人员提供的十几个封面中,选择了现在这个,红色的,微笑的。”
      至于结束篇,编辑团队原先的构思,是以朱�基2003年1月最后一次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的讲话《值得纪念的五年》作为结尾。“不但时间恰好合适,内容也水到渠成,完全可以收得住这套书”。但是,朱�基决定末尾增加一篇他2003年2月在北京市看望一线公交职工时的讲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书名是朱�基自己定的。“现在领导人的著作,很少再用‘某某文集’这类书名了,从上一本《朱�基答记者问》到现在的《朱�基讲话实录》,可以看出总理对书名的要求,还是简洁明了。”阮宏波说。
      今年年初,全书基本定稿,出了一批征求意见的样书,送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相关领导审阅。“不少部委吃了一惊:这个朱总理会议上的讲话,怎么和我们部里存档的讲稿完全不同?一查,部委存档的是书面讲稿,但朱总理来了后,书面稿请大家自己看,他脱稿,就某个问题,即席讲话。”
      如此大篇幅的即席讲话,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场景,很多都充满朱�基特有的“火药味”,或是充满了“解密高层会议”的味道。对这些,朱�基都没有避讳。书送到当年曾挨批挨骂的部委、省市或企业那儿,结果没有一个提出要修饰、要抹去的。
      由于这本书很多讲话为首次曝光,许多内容带有解密性质,故在样书成稿后,依领导人著作出版流程,需向中央办公厅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宣部等部门申报送审。送审结果非常顺利,中办等部门并未提出修改意见。在黄书元看来,这是因为送审之前,编辑组已经把书稿做得比较成熟了,且很多问题已提前征求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大家认为时至今日,很多事情可以面向公众了。
      
      版税将全额捐出
      
      再怎样低调,再怎样静悄悄,《朱�基讲话实录》一上市,还是举国轰动。这一幕和2009年《朱�基答记者问》问世时的情况非常相似。那次,征订通知发出后,起初各地书店报来的数字并不多,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几经考虑,觉得可以“搏一搏”,首印数便在市场报数的基础上扩大了两倍。结果, 上市两天,蜂拥而来的订单比首印数还多出两倍。“我打个比方说,开始各地只要10多万册,我冒冒险,首印数放到25万册。然后,短短48个小时里,市场爆发出来的需求量竟然是70万册。还好当时多多少少是有心理准备的,在纸张、印厂等方面都留了一手。不然48小时内,我们怎么来得及加印?”迄今为止,《朱�基答记者问》的销量已达到100多万册,有的媒体估计已经超过150万册。任超强调说:“最难得的是,这i00多万册,基本没有团购的。一本5g块钱的政治类图书,靠老百姓一本一本地去书店买,卖到了100多万册,这在图书市场上是非常罕见的,也是远远超出我们预计的。”
      2011年4月底,《朱�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发行工作正式就位,随后各地新华书店也已经整装待发,但销售仅过一天,黄书元便吓了一跳。“上市第一天就卖掉了6万套,”黄书元告诉记者这样的火爆让他始料来及,“我们本来以为会跟《朱�基答记者问》差不多,并且考虑到价钱更高,也可能卖得稍差。但没有想到结果比答记者问卖得还好。”他透露,仅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销售10天的情况来看,《朱�基讲话实录》就要比《朱�基答记者问》销量高20%。出版方预计,此番《朱�基讲话实录》将再现两年前《朱�基答记者问》出版“洛阳纸贵”的盛况。
      购书热潮蔓延,断炊之虞却隐现。目前,已有部分地区销售断货。面对此局面,人民出版社颇为无奈,印力不足已导致其供货艰难。由于印制标准较高,目前虽已将印厂从6个增加到了十多个,但印办供应依然不足。黄书元说,现在很多发行商,带着现金在这里排队,甚至有的人通过关系找到他,但却没办法给他们出更多书。
      对服下的“朱�基热”,黄书元解释“领袖著作向来好卖,毛、邓、江的文选曾破出版销售纪录,而朱�基这本新书,都是比较口语化的讲话,更贴近大众阅读。故而亦受追捧。”
      此外,目前香港、台湾已有一些出版社开始接洽大陆企望引进繁体字版,人民出版社方面正在考虑选择。
      日本方面,亦有出版社释放出的信息,准备将《朱�基答记者问》与《朱�基讲话实录》,打包拿下。
      在此之前,《朱�基答记者问》除简体字版外,已经出版了繁体字版、韩文版以及英文版:截至目前,尽管很多简体字版流入台湾、香港,但剩下三种版本亦各销售几千套,基本卖掉印量。
      在销售火爆的背后,朱�基的版税会拿多少?按照《朱�基答记者问》和《朱�基讲话实录》的销量与印量,记者保守估计,朱�基这两本书的版税将超过2500万元人民币。对此,黄书元表示,目前还未确定,最终将按照有关规定支付。同时,他透露,朱�基已经明确表态,两本书版税将一分不取,都要捐出去。捐赠形式还未确定,未来将由朱�基本人决定。至于捐赠方向,可能会选择一个具体项目。
      
      性情朱�基
      
      退休之后,朱�基深入林泉,听戏拉琴,再也不问世事,几乎消失于政治舆论中。人们愈发对这位把舵中国经济12年的总理好奇,朱�基究竟是何样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情?
      海内外不乏解读朱�基的作品,尤其作为政治书籍集散地,香港许多出版公司出版了诸多关于朱�基的书籍,但多被认为是捕风捉影之作,据朱�基自己说,他自己从来不看这些书籍,甚至其堂兄朱天池为其撰写的《朱�基传》,他也谢绝过目。
      然而,在此次《朱�基讲话实录》中,朱�基的真实性情却在尺牍之间,云龙偶现。
      在第四卷,朱�基在一次清华大学的报告中,讲到了他平生仅有的一次打儿子经历。当时,他的儿子只有十来岁,为在阳台上种菜,从垃圾堆中捡了一块破油毡布回家。朱�基以为儿子是偷人家的东西,就随手打了他一耳光,并训斥到:“我们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事后,知道真相的朱�基很后悔,但父亲的架子依旧放不下来,还是让儿子将油毡布送了回去。“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打他,也是最后一次打他。”朱�基至此动情。
      油毡不惹,斯事虽小,却与后来朱�基清廉示人的形象难以割舍。同样的,脾气火爆的朱�基对事凶悍,事后却能知错认错。《在张维庆通知来信上的批语》一文中,时已就任总理的朱�基复信当时的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主动就此前一次会上的失态表达歉意,文中开门见山:“我身为总理,实不相称,平生缺失,点滴自知。”
      此外,朱�基折冲樽俎的功力,颇为世人称道。尤著者,是其在任内与美国达成了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但更多的人并不知道,在成功的背后,谈判之曲折艰苦。《朱�基讲话实录》中,有一篇其同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谈判的实录。在该次谈判中,以江泽民为首的核心决策层坐镇运筹,委派朱�基作为前敌指挥,在谈判桌上斡旋纵横。其时,中美双方谈判已深入最关键阶段,美方在谈判桌上使出了各种花样,甚至一度“失踪”回避。朱�基在书中透露,“失踪”事发后,“江主席到昨天晚上12点以后还给我打电话,问人找到没有。”而朱�基则在事后当面指斥美方是在上演“《人间蒸发令》”,“很不礼貌”。
      这场谈判,双方都倾尽了全力,而以江泽民、朱�基为首的决策层终以知己知彼的力道,谈笑纵横间,终将乱拳化解在了棉花堆中。此役堪称中国政治谈判史上经典之局。
      整套讲话实录,最让朱�基自己激赏的一篇,或许是2002年他偕夫人劳安与女儿朱燕来,参观胡雪岩故居后,题留下的一篇感言。一时之兴,到今天读来尤生感慨:“胡雪岩故居,见雕�砖刻,重楼叠嶂,极江南园林之妙,尽吴越文化之巧。富埒王侯,财倾半壁。古云:富不过三代。以红顶商人之老谋深算,竟不过十载。骄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
      值得一提的是,题词泼墨,对朱�基来说并不多见。自1990年代执政国务院始,朱�基即给自己立下了“五戒”: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此番破首戒,落笔更在“可不戒乎”四字上,被香港媒体视为发人深省。

    推荐访问:客套话 年成 实录 《朱�基讲话实录》八年成书:客套话不显朱�基值得纪念的12年 朱基讲话实录 朱基讲话实录出版发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