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论中国绘画行为与意识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 生态意识

    时间:2020-03-14 07:23: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核心命题,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大做文章。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万物生命是息息相通的。这种宇宙生命情怀影响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尚静,主张“天人合一”,反映到绘画上,它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绘画行为,即绘者与工具的天人合一;从更深层次的意识领域来说,则体现在中国人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特色上。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形式之一的中国画,无论作画者的行为、意识或者中国画本身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天人合一”的印记。
      关键词:中国画;行为与意识;天人合一
      
      一、中国绘画的行为
      (一)中国绘画的择画工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在以农业为背景中,先民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使得先民们对四时交替,气候变换格外敏感,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理。先民们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逐渐进入完美的天人合一状态。
      1.笔:制作笔毛的材料大多来自于不同动物的毛发,这些毛发长短软硬、老嫩刚柔不同,这就决定了每支笔的用途和性格不同。画家作画时运用不同性格的毛笔就会产生无限丰富的笔墨痕迹。石涛说:“画受笔,笔受墨,墨受腕,腕受心。”从心到笔的这个过程既受主观控制,也受毛笔性质的影响,可以说笔墨的运用过程就是天人合一的过程。
      2.墨:借助墨这种特别的材料中国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得以实现。墨法在于用水,画家对墨的把握也是一种模糊程度上的准确,而墨所代表的色彩,是与人相互交融的结果。
      3.宣纸:宣纸是具有很强个性的纸张,笔与墨落在纸上后会随着时间、力量和情绪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为艺术创作提高了更大的自由度。按照画家的感受,宣纸记录着运笔的每个刹那,充满不可预见的偶然性。
      (二)中国绘画的观察和艺术形象的酝酿过程
      中西方艺术创作都必须深入生活,但二者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上却截然不同。西方人观察客观对象更多的是理性的探索,而中国人在宇宙生命情怀的影响下,则以“人与物通”为法,他们的观察过程就显得更具有有时间性与情感性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笔墨痕迹都是画家与自然交流体悟的结果,是天人合一的过程。
      齐白石以画虾闻名于世,一些相关人士研究白石老人的虾和生活中虾的照片,发现白石老人所画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是侧视效果,而这两处恰是最具有虾形象的特点。画家将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观察到一只虾的俯视形象与侧视形象巧妙地地结合起来,强化了虾的特点,创造出“似与不似”典型的虾的形象。
      白石老人画虾就在家里养虾,画家在深入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分析总结出来的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特征,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也是中国画家在艺术形象处理上的独到之处。
      (三)作画者绘画表现过程中的情感植入
      在中国绘画作品中我们常常能从一花一草中,洞察大千世界的玄妙道理,正所谓“一花一叶一如来”。因此我们能从一勺水中领悟到长河之曲,从一片山中感悟到大山的幽深,从笔墨中体会画家的胸臆。如齐白石的《荷花蝌蚪图》,画面中表现了蝌蚪在水中追逐荷花的倒影,然而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画家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了生活的情趣,流露出天真自然的性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画家正是通过构思、意境、笔墨等表达其对文化观念、时风世风、平生遭遇的理解和感喟。
      二、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识
      (一)作画者认知角度
      古人常以自已所处的角度去看待自然,以自已的想象比拟自然,并常常借自然现象来解释人的问题。所以,中国古人是带着情感以温和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以致达到所谓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金岳霖先生有一段话说得透彻:“最高、最广义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个体,或者个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统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①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反映到作画者的认知角度,则主要体现在主客观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上。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来看,作者取材于富春山,并不就是富春山的环境地理图,他表现的是黄公望理想化了的境界。画面上的笔墨技法可以说是画家对自然体悟而产生的审美语言。
       (二)审美情趣
      中国画常见题材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及松竹梅“岁寒三友”,由此看来,中国画的审美情趣是基于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物象的审视与联想,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人审美情趣上的具体体现。沈�《画尘》说:“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竞,于秋如病,于冬如定。”挥格《瓦香馆画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②都在说人能与自然产生共鸣,是主客观的统一。
      中国画家正是在这种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表现生活的。当然,中国人审美活动里的主客观相统一不仅仅指审美主体与表现对象的相统一,中国人常常怀着一种宇宙生命的情怀,因此中国画在整体的审美情趣上是倾向温良敦厚的。如清代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但是画面中并没有正面表达他人生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充其量就是画面上的鸟向上翻白眼。他的画面始终是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的笔墨,始终恪守中国画“天人合一”的最高艺术境界。
      三、结论
      中国人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看到或感受到自然事物中人自身的灵魂所栖,于是把自然界动物的毛羽变化为笔,把植物变化为纸墨,在中国人的潜在意识里,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万物生命是息息相通的。这一思想渗透到中国绘画的方方面面。传统绘画工具的创造是天人合一的表现:艺术形象的生成是天人合一的体现;中国绘画风格的形成也是天人合一的展现。总而言之,中国绘画,从行为到意识是实现多层次的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中国绘画不求逼真,但求物与人合,人与物通。几树老梅、几片山石、几勺水都是绘者情思的体现,我们从中也可以感悟到绘者将心融于自然之物,将天人之思,融于一纸水墨。
      
      注释:
      ①刘会彬.《中国国画名著一百讲》[M].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2007.1,第61页.
      ②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J].西北师
       大学报,2005,第42卷:第19页.
      
      参考文献:
      [1]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J].西北师
       大学报,2005,第42卷
      [2]安鼎文.《论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画之意象表现》
       [J].艺术广角,第4期
      [3]高承珊.《文房四宝中的性格 ―谈笔、墨、纸、砚的天
       人合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专辑.
      [4]格桑多吉.《论中国画造型的观察方法》,2004年第2期
      [5]刘会彬.《中国国画名著一百讲》[M].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2007.1.
      
      
      

    推荐访问:天人 中国 绘画 论中国绘画行为与意识的天人合一观 审美意识要求天人合一 宇宙意识与天人合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