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李瑞亢,化工全才屡挫弥坚 李瑞亢

    时间:2020-03-07 08:30: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他是一位活跃在化工科技一线的化工技术专家,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总在不断与一个个新材料、新技术较量。在碳纤维、CD-3彩色显影剂、TDI、聚苯醚、聚碳酸酯、聚甲醛、芳纶等新材料的研究中,他屡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将科研成果推向国际水平。在享受不断征服科研难关的愉悦时,他也成为企业在技术层面的重要推手。
      
      做研究不惧挑战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染料及中间体专业的李瑞亢似乎不具备成为化工工程专家的必要条件。然而,在面临无数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难关和重大项目的挑战时,李瑞亢从没有怯懦,喜欢迎难而上的他,把找寻解决之道当做最大的乐趣。从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到产业化推进,李瑞亢在蓝星十几年的科研实践和工作成绩有目共睹,有的同行甚至叫他“化工通”。
      进入蓝星工作伊始,李瑞亢就是感光化学品CD-3产业化的技术攻关主将。产业化的主战场在南通合成材料厂。1997年在南通厂,李瑞亢领导组织项目组完成了国产显影剂CD-3的小试、中试乃至后来建成1000吨规模的生产线,先后攻克了十几个技术难关,完成了6个中间体和最终产品的合成,成功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彩色显影剂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彩色显影剂空白,价廉物美的产品生生地将外国老牌霸主挤出中国市场,并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进而使蓝星的彩色显影剂逐步占领全球。
      2004年,李瑞亢开始带领团队攻关聚苯醚(PPE)等工程塑料项目,实验开发在北京展开。PPE的系列研发为蓝星日后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PPE的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归入蓝星旗下的太原化工TDI,其历经“3年建设、3年试车、5年休克”磨难的生产装置解困迫在眉睫。2005年9月,李瑞亢征战太原,带领技术人员共查处问题100多项并逐一攻关整改。该装置于2006年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负荷逐步提高,最终实现100%满负荷生产,产量提高了50%,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优质水平,实现了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转。市场上的蓝星TDI一度奇货可居,2007年实现利润1.7亿元,企业一举成为当地纳税大户。相关的10亿元国有资产得到盘活,许多下岗职工也重新有了活计。TDI解困,成了蓝星兼并后又一死回生的传奇,创立了对大型复杂化工装置进行系统技术改造的范例。
      太原的征尘未洗,李瑞亢转战工业硅。地处甘肃永登的蓝星的工业硅装置是对原甘肃电石厂的电石炉进行设备和技术改造形成的,其中2.5万KVA的1号炉一直存在生产不稳定、能耗高、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集团领导下达了紧迫的攻坚时间表。这不是一般的难题:从化工到冶炼的专业跨度,短时间内攻克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问题,李瑞亢自己不觉得,别人可对他能否完成任务不报信心。7个月后,完成了几个重要的技术改进措施后,经试车,生产的产品质量完全可以达到国外有机硅生产所要求的质量标准,日产量最高达到过39.22吨,大大优于设计指标,还实现了电耗、物耗双降。兰州硅材的产能迅速升至国内第一位,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改善,我国工业硅冶炼生产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未及细数工业硅的战绩,李瑞亢携技术团队开始了聚苯醚的攻坚战。2006年是蓝星的PPE项目建设关键的一年,李瑞亢负责PPE项目的技术工作。原化工部曾安排国内科研机构进行过PPE工艺技术试验和攻关,但因技术不过关而被迫终止。为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PPE成套技术,李瑞亢提出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PPE成套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并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发创新技术,在大量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中试线,开展催化剂体系、关健设备等实验研究。中试已取得成功,产品各项指标达到甚至优于国外公司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产品成本比原技术大幅降低,目前已经形成十几项技术专利。该自主开发的技术已经用于工业化装置,再次打破国外垄断。
      
      破难高手遇新难题
      
      碳纤维――这个听起来时髦的字眼儿,代表国内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新高。作为蓝星碳纤维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李瑞亢从2007年被派到英国负责蓝星英国纤维公司的技术转化工作。在国外工作期间,他结合实际提出了工艺技术改进思路,经实验研究,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成功用于工业生产装置,有效地改善了碳纤维原丝的生产工艺。2009年,李瑞亢开始参加兰州的碳纤维项目建设。
      “这是我遇到过的最难的一个项目”。李瑞亢破天荒第一次开口说难,这让人颇感意外。要知道,这个曾经意气风发、信心百倍、东征西讨的化工能人可是一个从来没被困难吓倒过的人。
      其实,李瑞亢喊难和别人喊还有点不一样。身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集团公司碳纤维研究机构负责人的李瑞亢喊难,是因为他精准地定位了该项目在国内建设的高度和难度以及行将要面临的不计其数的难关。喊难不是回避困难,他曾说“搞技术的永远要面对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碳纤维项目究竟难在哪里?国外仅有极少数国家掌握高品级产品生产技术,且严密封锁,产品生产要求高度洁净使得化工装置的特殊建设方式在国内史无前例……但,诸多难题和技术高度并没有挡住李瑞亢和蓝星碳纤维研发团队征服高点的意志。
      在李瑞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不懈努力,攻破了原丝及碳纤维生产过程中的多项工艺难点。其中,对于原丝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油剂、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碳纤维生产中使用的上浆剂等国外严密封锁的技术难题均有重大突破。打通了PAN基高性能石墨纤维工业化的生产工艺链,为高性能石墨纤维的产业化奠定基础。他们采用的聚合及原丝技术,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原丝的生产效率,为进一步降低碳纤维制造成本,拓展了较大的空间。
      目前,在兰州基地的蓝星碳纤维工程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当中。每一种材质都要做防腐蚀检测、成千上万个焊点焊缝需严格用仪器检测、易燃易爆设备更须有严格的安全措施、蒸汽水电也不是通了就完事……每天下班后的工程碰头会上,李瑞亢总和大家把各个环节悉数推敲一遍。李瑞亢说:“系统中的一粒微尘就可以将产品质量打到零。每个环节的考虑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严防死守工程建设质量、快马加鞭推进进度的兰州碳纤维班子成员们以及项目建设者牺牲了几乎全部休息时间,熬红了眼。
      与兰州如火如荼的碳纤维产业化工程交相辉映,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3年多的建设,蓝星高性能纤维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产业化基地已经成为集基础研究、设计、制造、安装、开车、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成套工艺技术和碳化关键设备生产基地,具备千吨级碳化装备生产能力,并成为母公司蓝星成立的“碳纤维工程研发中心”重要的支撑部门之一。2008年,李瑞亢承担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高性能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也借助北京基地优越的科研条件顺利开展起来。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最后阶段,项目的完成将冲破外国公司把持多年的高性能碳纤维的技术壁垒,以及在碳纤维消费市场的垄断和限制,对推动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蓝星碳纤维已初露锋芒。2009年10月,蓝星自行设计、制造及安装了年产300t/a碳纤维的成套碳化装置,该装置经过近4个月的单元设备调试及多次投料试车,于2010年1月29日生产线全线贯通。在不远的将来,蓝星将成为我国首个具备万吨碳纤维生产能力的全球主要碳纤维产业基地之一。
      
      不怕年轻人超越自己
      
      这个连一颗微粒都不放过,喜欢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数据说话,在外人眼里有点较真的项目技术主管常常告诫技术组的年轻人:“你们都把‘大概’、‘差不多’、‘也许’这样的词汇从自己的词典里删去。”
      与工作中的严苛相比,李瑞亢在生活中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老师。研发团队中的王斐就表示:“李总技术上从来不藏私,他总是很直接和我们交流,并把全部东西告诉我们。我感觉李总不是怕教给我们东西,他最恨的是交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没有很快学到。这是李总自信的地方。像他这样善于学习、紧跟技术发展、一通百通的技术专家,根本不怕年轻人超越自己。”
      让每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利用好大家的智慧;放手工作,让每个年轻人找到成就感,是李瑞亢对待年轻人的一贯态度。在他领导下的中国化工集团工程中心学术气氛浓厚,凝聚力很强。这里的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很多年轻人在李瑞亢的感染下,踏踏实实研究技术,快速成长为在企业关键岗位发挥作用的技术人才。如今,这支拥有60%的博士生、30%的教授级高工职称的专业齐全、年富力强的专业技术团队,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正悄然涌现一批碳纤维领域的高端人才,并加紧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性能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
      
      生活至简以事业为乐
      
      了解李瑞亢的人都知道,自从他进入蓝星,在北京安家的14年里,他待在北京的时间合计起来不足4年,多是生活工作在条件相对艰苦的项目现场。但是,有着16年党龄的李瑞亢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工作以外的要求,无怨无悔把自己交给蓝星和中国化工的事业。
      来到蓝星公司位于兰州的碳纤维基地,李瑞亢拒绝公司为他安排住在条件好一些的地方,而是选择在厂区附近的简陋招待所里住。这一住就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而是一年多时间。
      每天,他步行20分钟到厂里上班,坚决不配车。他说:这20分钟是他锻炼和思考最好的时间。他在兰州从早到晚工作要在15小时以上,工程建设碰头会从不缺席。在这里,李瑞亢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看不出界限。期间,已经承担相当繁重工作的李瑞亢又分身去四川成都与那里的技术人员讨论研究芳纶技术问题。
      即使在英国工作生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瑞亢也是天天往返于工厂和驻地之间,没有时间外出观光。尽管每天他都要出入工厂所在的格林斯比小镇,可去镇中心就两次,一次是去银行开户、一次是去银行销户。而这都是非他本人去不可的。
      这几年,因为工作需要,李瑞亢去过很多国家,但对他来说又几乎等于没去,他总是把时间留给工作,无暇顾及异国风情。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未免枯燥乏味,但在李瑞亢眼里,工作即是业余爱好。他认为自己很幸运,一直从事着深爱的科研工作,而国家和企业又给予了他施展抱负的平台。他别无所求,唯有乐享其中。
      
      
      
      

    推荐访问:弥坚 全才 化工 李瑞亢 化工全才屡挫弥坚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之怠的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