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回答到提问关键点

    时间:2020-02-29 07:28: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课标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归了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主权”。民主的教风,民主的学风正在课堂上张扬,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使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得以淡化。 “耳闻得来终觉浅,绝知文道要多问”。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但是现在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少提问题,不提问题,提不出问题。那么学生缘何提不出问题,综观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没时间提问;二是不敢提问;三是不习惯提问;四是不善于提问。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提问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营造氛围使之敢问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这一条件,无疑是让教师去创造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上学伊始,有许多学生往往怕被老师、同学耻笑,不敢提出问题。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教师就得主动、热情地接触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对每一个有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使班级洋溢着浓烈的求知气氛。例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有位差生问:狼牙山路有什么特点?我就让全班同学为他的敢于提问进行热烈的鼓掌,并请其他同学帮其解决问题。这位学生见自己一炮打红,自然洋洋得意,其学习的自信翅膀也就硬了许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养成,创造性思维火花才会迸发。
      二、教师示范使之善问
       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让学生发现规律。如在《两只鸟蛋》一文教学中,我向学生示范提问:“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一句中,为什么用“焦急”而不用“着急”?引导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强调阅读时要留意文章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老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新的问题:“我仿佛听见了鸟儿的欢唱。”一句中,为什么不用“好像”而用“仿佛”。立竿见影,学生从我的提问中明白了发现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启迪并学会提问。
      三、提供途径,引发疑问
      1、从课题提出疑问
      不难发现,有些课文能从课题中引发许多疑问,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花潮》,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以《花海》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潮”为主线安排文章结构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看花的人如潮,最后写看花的人心如潮。课文重点写花多如潮,这部分内容也是以“潮”为主线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花动如潮,最后写花声如潮,一个“潮”字,把花说活了,写绝了。
      2、通过品词析句发现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只是为了学生怎么用好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语言入手发现内隐的话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发现问题,然后再讨论,使认识升华。如教《小珊迪》,我强调学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晴”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通过对文章内容来提出问题
      这是较高层次的问题,往往触及课本的重点,难点,文章中心。从内容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教师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教学。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学生通读了课文之后,提出:燕子妈妈为什么三次叫小燕子到菜园去?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很了不起的,恰恰是这个问题贯穿了全文内容。于是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让他们体会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仔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同时也理解:燕子妈妈这样做是为了让小燕子对冬瓜和茄子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
      4、从矛盾处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有“矛盾”的地方提问,学生能够发现矛盾,就能发现问题,就能够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个“担心”是不放心的意思,作者真的是对邱少云不放心吗?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5、把问题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课内外学习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只是到此为止,教师的教育还是失败的。教师应该把学生这种积极性引向课外,引导学生对于课内遇到的问题,在课后自己去查阅有关的工具书,或进行更大范围的研讨,引向课外。如教学《司马光》一文,学生并不满足于课文中司马光用石头砸缸救人的一种方法,他们还会问:“在当时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出缸里的小朋友?”“如果在现在又有多少种办法?”教师鼓励他们利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鉴别能力、不断探索、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寻找到尽量多的正确答案。组织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共识;利用网络、图书、实验等途径,思辨验证学生自己有满意度的“答案”。这种对课文内容进行的延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维,这样反复的发现――解答――再发现,把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透。
      实践证明:只要注重培养,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推荐访问:浅谈 引导学生 提问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