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如何将民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的思考:《中国民俗文化》

    时间:2020-02-28 07:29: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民俗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严重缺失,虽然我们教材中、生活中有许多内容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资源很少被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重视。   �那么,什么是民俗文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而“人文”概念非常广泛。广义上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涵盖在内,民俗也正是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就是人们在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惯例、规矩。民俗文化则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点,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理想,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有人称民俗为“人类文化的母源”。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存在对社会和民众的行为发生着巨大的规范作用。
      �为什么要把民俗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
      �细细研磨,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民俗文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传承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促进了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培养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而这又恰是新课标中所推崇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体来讲,将民俗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有以下理由:
      � 1.利于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科学,一种民俗事象,在懂得民俗的人看来,是一种理解,它往往有特别的意义,引人深思,因为它的历史是那样悠久,它让人想起我们先人的生活状态和那些现在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的追求和向往,它的演变过程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人文信息,负载了太多太重的喜怒哀乐忧惊恐,它是那样耐人寻味,让人浮想联翩,激动不已;而在一个没有民俗常识的人看来,则可能完全是另一种理解,它可能毫无意义,甚至可能被斥为落后、愚昧、封建迷信。所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非常有必要懂一点民俗知识,换言之就是应该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人文视野。
      � 2、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在纷纭世事中,肯定有许多事情是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想弄明白的,这些事情无非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而人文方面的绝大多数与民俗有关,或者说孩子们一直想弄明白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些民俗事象,我们何不从这些民俗事象入手来教育孩子呢?
      �俗话说:没有皱纹的老人是可怕的,没有尘埃的古董是苍白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民俗资源,无论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还是了解国情,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怎样将民俗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
      �让民俗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我们不能放弃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去实施,但如何实施却是值得斟酌和研究的。在教学中,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将民俗文化与小语课堂有效结合并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效。
      � 3.充分利用并拓展文本资源,让学生感受浓浓的民俗情味
      �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眼光,就随处可见文化现象、文化知识。比如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拔苗助长等成语,每一个成语都对应着一个千古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凄切;或悲壮;或英勇,或纤柔;或让人荡气回肠,或让人啼笑皆非,但总是回旋在正义与邪恶,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之中。语文教师面对这些成语,是望文生义,还是"刨根究底",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与力度。假如我们语文教学能在每个字与词中注入一粒民俗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因子,无形中会让学生接受到源源不断的德育与美育教育。而如何找准切入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学生有效地领入宽阔的文化殿堂是关键。
      �屈原作为楚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因楚王听信谗言将其削职放逐,在楚国被秦征服后他抱石块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百姓因为爱戴、尊敬屈原,舍不得其离去,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到洞庭湖已不见踪影。人们便把包好的粽子、鸡蛋扔进江里,目的是不让鱼虾伤害屈原。人们每年都来祭祀,逐渐发展为现在的端午节。但学生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多为书上或电视媒体所报道的赛龙舟和吃粽子。而对于我们当地则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在门前插菖蒲、挂艾草,代表避邪,可使身体健康,这虽看似迷信,但在我国药书中有记载,这些都是能治病的药草,因此这一习俗却就人们对于卫生和健康的追求,当然应该提倡。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断层次加深地感受节日,同时渐次地对这一传统节日进行解读,对话中发现这一节日的风俗习惯,体味这一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的韵味。
      �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的“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生成的资源”。而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及手段,其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应对民俗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只有这样,他们的“营养”才会全面。
      �

    推荐访问:如何将 引入 民俗文化 如何将民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的思考 民俗文化引入课堂论文 高中语文中国民俗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