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异如此而美如彼 异甘草酸镁

    时间:2019-04-29 03:24: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评委点评:《小城畸人》本身是一本极具人文关怀的书籍,尽管是采取喜剧的形式,但是骨子里要表达的忧伤和关注却是难以掩盖的。本文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后感,至少是带着评论和试图凌驾作品的高度,去叙述城中的畸人,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加入自己的思索。伟大的作品会带来普世的价值思考,可以说,是在安德森的引领下,李天琪同学完成了对作品的解读和超越,独立思考精神在本文中处处闪现。隐喻的时代弊病和精神困顿,对生活的个性思考,完全是带着安德森式的情怀的。作者对矛盾真实的生活和时代的解读和思考,显出一种烟火般绚烂之美。如果能继续这样的思考,相信李天琪会在文字的世界走得更远更久!
      (肖尧)
      在每一个时代的夜晚,都“被嵌入”一些眼睛。它们的明亮程度不一定是相同的,但它们都同样密切注视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向生活投来灼热的视线,如同天上的星辰一样。仿佛是上帝安排了这些观察者,凝视着大地上的一切,这样,时代映射在这些目光炯炯的眼睛中,形成不同的画像。
      20世纪初的美国,就有这样一双眼睛,偏处一隅却占据高处,其目光如明亮的彗星扫过他所生活的时代。他就是作家舍伍德·安德森。那时美国近代工业化社会已经确立,人们对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崇拜日益飞升,整个美国社会都沉浸在对于物质的向往和追逐之中。而安德森却从逆时针的方向,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在创作中锁定了“人”这个概念。他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直译做《俄亥俄州的温士堡城》),描写了虚拟的小城温士堡中一系列的人物在平凡真实的生活表象下荒诞的故事。
      如果把《畸人志》看做是安德森的自序,那么广为人知的《手》就是小说集的第一篇了。如安德森自己所说:“这是一篇十分美丽的故事。”简洁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言、富含深意的隐喻和优雅的意象贯穿故事始终。主人公比德尔鲍姆是全书中第一个登场的畸人。作为教师的他通过双手的爱抚启发学生,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并向其传递自己对于生活的热情,可是却被人们误解为同性恋而遭到驱逐。他来到温士堡后隐姓埋名,以农民的身份生活。这个故事里“手”是不可忽视的意象,有着双重意义:当作为教师的比德尔鲍姆用手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手是传递精神力量的物质载体,是独属于比德尔鲍姆沟通的纽带;当逃到温士堡的比德尔鲍姆重新开始生活时,手成为仅仅用来采摘草莓和进行其他劳作的工具,象征社会观点的温士堡人都以比德尔鲍姆灵活的双手为荣。在这样的比较下,矛盾清晰可见:“手”在履行最常规最基本的物质作用时,它的主人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当手承担起传递思想、进行沟通的更高级的精神作用时,却给它的主人带来了误解和排斥。这不无微讽的对照不正是安德森的目的所在吗?作家通过这样的对比,折射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对于理想主义、艺术以及想象力的扼杀。诚然,无论意识形态如何,经济状况怎样,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承认自己对于艺术的弃掷,但后人可以通过反观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于艺术家的态度了解到客观状况。对于理想主义和想象力,道理亦然。
      从个性扩展到共性,不难发现全书25个故事中出现的不同畸人共有的特性:习得性无助。我试着引入这一现代心理学上的概念来探索畸人感情与生活上的“无能为力”。在经历了不可控制的痛苦事件后,人通常会“习得”抑郁、被动,并表现出退缩反应。无论是《可敬的品格》中因遭到爱妻背叛而转而仇视女性、敌视社会、自暴自弃的沃许·威廉,还是《母亲》和《死》共同塑造的渴望逃离平庸生活却受挫、到死都未能离开自己出生地的伊莉莎白,抑或其他更多例子,都在遭到社会或社会人的“背叛”后逐渐成为内心与世隔绝的畸人。其他人也许可以在经历这样的痛苦后折衷自己的观念来向社会妥协,但“畸人”在这种情况下却采取了非此即彼的单向人生态度,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和情感,仅忠诚地怀有一种价值观,书中称之为“真理”。并且,这“真理”是静止不前的,当社会在火车的汽笛声中呼啸前行时,这沉重的“真理”和它的主人便被滞留在了历史的站台上。他们也正因此被视为“畸人”。而畸人在社会中受到了怎样的待遇?映入眼帘的是棒杀、打击抑或是隔离。正是这些,又一次强化了畸人的痛苦,使畸人内心的异质部分反复累积,而异质的加强必然招致更多来自社会的压力。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畸人慢慢走向退缩、抑郁,甚至走向反社会的极端。
      雨果曾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仿佛平静水面下旋涡般涌动的暗流一样,在畸人畸与异的表面下深藏着的人性之美却震撼人心。这种深藏的美或可说集中表现在“超我”和“反抗”两个主题上。有趣的是,安德森曾经研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而后世的读者恰恰可以反过来借助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更好地认识“畸人”。弗洛伊德曾将人格建构分为三个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与生俱来的“本我”努力满足个体生存、繁衍和攻击的基本驱力,“超我”则倾听良知与理想的声音,追求完美。“自我”在人适应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发展成熟,并努力协调“本我”与“超我”二者,使来自本我的冲动需要和来自超我的约束性要求与世界的现实要求相调和。某种意义上说,畸人正是内心的“超我”系统特别强大的个体:他们因为有着强烈的道德感,从而时时自感罪孽深重。他们执著以至偏执地固守着个人世界中的“真理”,但由于“自我”方面的缺陷,这独属于他们的真理没有与现实世界达成调和,由此导致了畸人与社会的脱节。他们虽然由于不断地自我克制和压抑最终丧失了交流和适应的能力,但却正是通过这个过程,“超我”的纯洁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鼓励和发扬。纯洁是不能折衷的,因此往往也是脆弱的,在受到创伤时是毫不留情的被“折断”。不得不承认,作为不能随时代而改变的人,畸人固然是落伍者,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精神已经远远比那些无所坚守的随波逐流者优越了。
      保持了超我的纯洁性的畸人在以个人之力同强大的社会进行着一场战斗:反抗物质至上,呼唤理想主义和信仰等一切正在遗失的精神财富。用个性对抗现实,以个人意志对抗历史规律,企图扭转历史车轮的走向,其悲剧性结局几乎是必然的。于是我看到,在这场螳臂当车的战斗中,渺小的必败方如何徒劳地进行着病态的反抗。但是,“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病态的反抗终竟是反抗。在没有见证也无人支援的孤绝战斗中,畸人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相信人的尊严”,而是“要求人的尊严”。换言之,是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人与蝼蚁虫豸的区别,从而在新的起点重塑人的尊严。心理学指出“服从”是人的天性,即人天生是软弱而倾向于服从的,尤其在面对力量远超自己的对手之时。因此,这些软弱而犹肩负起反抗任务的畸人,其实真正决定了人的尊严,也正如萨特所说的那样“重新‘确立’了人” 。   从写作角度看,不难发现《小城畸人》中的故事往往有这样的特征:一段情节,在它即将上升到激越的顶点时戛然而止,归于死水般令人沮丧的平静。而使这些情节夭折的,却是最常见的生活片段。《曾经沧海》写到的雨夜在大街上行走的老年男子,他的耳聋与嗫嚅如一记掌掴打在艾丽斯脸上,而后者压抑多年终于准备在这个夜晚释放的欲望被一个陌生人的衰老瞬间击得烟消云散。这太真实了,这真实触目惊心地提醒她自己依然生活在现实的泥潭中,从未逃出;《孤独》中的伊诺克·罗宾逊,即将把关于房间的秘密幻想告诉所爱的女人时,被她眼睛中了然的神色所激怒,他刹那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疯狂热切的表白以此为拐点急转而下,变成詈骂和诅咒……仿佛是一块轻薄的铁片,在烈火上炙烤得通红灼热之际,兜头而来一阵冰凉的雨水,既浇灭了旺盛骚动的火苗,也使那铁片“嗞啦”一声骤然冷却。莱辛曾在其美学著作《拉奥孔》中写到古希腊艺术家对于造型艺术的原则,即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艺术家为了这个原则,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时刻。作为作家的安德森无疑也是有自己对于文学的原则的。他坚持文学对于社会现实的启发意义,认为真实是文学的最高准则,因而避开了读者期待的圆满时刻。即使对于畸人饱含同情,他依然没有成全畸人们的升华,没有给故事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悲剧。这正是一名作家的伟大之处:节制自己的感情,不放任其沉湎于睡梦中圆满却虚幻的白玉楼,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并在作品中还原生活最真实也最无奈的一面。正是这节制与还原,使安德森的写作虽立足于自己的时代但绝不局限于一个时代,而有了力量穿越近百年的时空依然保持生命力。
      合上书本,疑问也随之而来:在这个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均趋于大同的时代,畸人如何生存下去?舍伍德·安德森似乎并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然不会因此否定他的伟大:一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作家,在时代最黑暗无光的时候,依然恪尽职守,履行自己观察与记录的职责。不知道当作家用清醒的眼睛注视着畸人们,看他们在时代那颠簸不定的边缘举步维艰,动而见忧,或是笨拙地亦步亦趋,试着跟上常人的节奏时,心中激荡着怎样的同情与悲痛?我不禁重又想起了胡适先生暮年时的感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也是对于上述问题,我所能给出的答案。正是由于“畸人不是多元化者”,作为常人的我们,更应当以“多元化”的理念容忍畸人。且不说一个精神文明社会必然是多元化的、容忍异端的,仅从个人方面来说,我们也应当包容畸人。因为,人所生活的社会不论前进或倒退,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社会观念也是如此。畸人的概念并非是绝对静止的,此处的常人也许是彼处的畸人,而在某些时刻,畸人会成为常人,常人也便是畸人了。对畸人的容忍和宽待,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自己的包容。
      不管怎么说,一个人一旦成为畸人,世俗的判断就已经不适用于他了。纵然因为自己的怪诞而深感痛苦,畸人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人性之美。在结尾处,借用博尔赫斯评价王尔德的句子来总结畸人,就是:
      “尽管有恶习和不幸,却保持着一种不可摧毁的美和光芒。”
      (本文获第十一届放胆作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

    推荐访问:美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