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项羽的形象探讨] 项羽的性格形象分析

    时间:2019-04-24 03:18: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学界争论不休。学生讨论,教师无须统一。不过,身为人师,发现疑点,拿来给学生参考,应有裨益。本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项羽;君子;妇人
      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学界争论不休。学生讨论,教师无须统一。不过,身为人师,发现疑点,拿来给学生参考,应有裨益。
      “妇人之仁”?存疑两个。
      一.疑偏见之辞,诡辩之技。
      韩为刘献策,意在讨好刘,言辞偏颇。(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勇悍仁强”四项素质,刘韩深知刘不如项。这是大前提。其中之“仁”难道于刘与于项意义不同?到下文冒出项之仁为“妇人之仁”,所推之理很堂皇,实则诡辩。作为项梁残兵,又为项羽叛将,要讨好新主子,应有所偏心,加之韩自小品行不好,“贫无行”,推理出这样的结果,不能不疑。
      还在项羽边他就以郎中身份“数以策干预项羽,羽不用。”现在投刘,自托给刘,以诡辩之法、不实之辞向刘献媚,是有可能的。
      二.疑违心之言,邀宠之术。
      要让刘不惧项,以违心巧言为策,达到邀宠目的,采取优劣逆转法说服刘灭项。“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又数项坑秦降卒二十余万,而“强以威王”邯、欣、翳失民心。然后美言刘之善举。结果被隆重封为大将军。
      如果韩不背叛,不跟刘说这番话,汉楚之局又会怎样呢?
      “君子之度”?存疑两个。
      一.看似真切,实未确切。
      鸿门宴中,项听了刘的申诉,觉得他没有什么大错,“剑锋有情”,苏轼评此举为“君子之度”。
      其实鸿门纵刘,项表现的虽有度的成分,但主要不是度,而是谋,确切地说是大谋宏略。刘不是他的对手,也不是他的敌人。若说刘是项的对手和敌人,项纵刘是项必败刘必胜的原因,则有盖棺定论之嫌,而非实况之辞。项谋的是大楚天下。他小时有志“学万人敌。”“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原因非志所在。学兵法,“又不啃竟学”。原因是他酬志的时机到了。若要竟学,需要多少年?很多人穷毕生精力也未能竟学。汉楚战争何时爆发?经历多少年?志之所在,义不容辞。这是项的性格,也是他的胆略。刀剑戈矛之术不是他的目标,纵横捭阖才是他的终极。击毙一人,何劳项庄?只是当下不是时候,将来或许用得着刘。功成名就后再来摆平他不迟。这是项的心思,只是谁知项心?
      二.貌如君子,实为君主。
      项志自小至壮,愈显明朗。“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他有帝王之志和称霸之谋。说他有勇无谋,并不确切。以帝梦之成败定其谋之有无,不符合历史真实。有句慨叹:“人算不如天算。”项之最终败给刘,原因不能只归咎于鸿门宴上刀俎奈何不了鱼肉。
      再说,既然范增说刘有天子之气,若宴上杀了他,则范增望气之术岂不枉作?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谋取的是沛公军而非沛公一人。有些情况,并非刘真的明谋胜算而项真的寡断失策,而是事后史家判断有所倾向取舍。既然刘得了天下,那么“天子之气”就得印证,望气之断实为伏笔。
      史家也不失公允,而且眼很高,高到一般人搞不清他给项的真正态度,把项的事迹归入本纪。本纪体系里非帝即后,而项在史上占了帝之位。史家此举比什么评价都有说服力。非雄才大略莫成一代霸主。纵使鸿门纵虎归山成为话柄,也不失项之君主大度大略气概,千古霸主有此度此略者能有几许?
      “君主之谋”,申明几点。
      项羽谋事有君主风范,可惜总是孤谋,很无助。
      一.近谋近取,当机立断。
      为迅速壮大力量,叔父授意下,项立杀会稽守,又击杀数十百人。这是近谋,立竿见影。项庄舞剑,在项看来,也是近谋,但不足取,所以没有立断。近谋不是都不足取,而是相机而行。破釜沉舟也是近谋近取,更是险谋险取。他取了,他成了。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勇,匹夫之勇。其实只看到表层。从深层看,这是谋,是真谋大谋。透彻一点说,破釜沉舟是项羽大勇之中取大谋。
      二.远谋远取,忍痛割爱。
      坑秦降卒却留邯、欣、翳而入秦,是深谋远虑之举。留着“二十余万秦降卒”带去攻秦,结局会是怎样?“二十余万”士卒呀,力量大着,谁不想留着用?一旦用不着,结局必是早早断送帝梦。刘可用降将降卒就如毛在解放战争中用蒋降将降卒一样,可是蒋却不可学毛。历史也有相似。这力留不得。退一步,仁慈一点放他们回秦。他们回秦,长敌人志气事小,长敌人力量事大。这仁守不得。二者乃其剧痛。尽管他最终还是未圆帝梦,但是圆梦过程中增添了系列纵横捭阖、力拔河山的壮举。
      如果说所有的远谋都会成功,而成功了才算是谋,那么很多历史就得改写。其实用降将的想法他后来也有过,事实证明他真的用不上。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成不成功,成不成仁,不是一句话说得准,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三.近谋远取,仁则至仁。项抓住刘翁,要烹翁,要挟刘。如果成,那么就少费许多劲。可是刘一点都不妥协,“则幸分我一桮羹。” 铁石心肠是无法概括得了刘的这种态度的。正史不说他如何奸诈,论者多认为刘有政治眼光。最终项还是没烹刘翁。而刘则父不要,子也不要。项以敌方亲眷为人质来降服敌方,是近谋,不管是地域上还是时间上都是这样。可是谋不成,那就远取吧,把眼光放远点,把时间放长点,放过了刘翁。这何尝不是长远打算?虽然放过刘翁的主意是项伯出的,但是项听劝告作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假设抓到的是刘,项还是放了的,不会仗势杀他。他们是什么关系?兄弟呀。只有刘不认兄弟。“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对于兄弟,他只愿明挑,不想阴谋。项是不忍心灭刘的。“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是仁心独具,两个人拼不成了,又只好分鸿而治了。
      万危关头,也没有扔下自己的随从独自过江,而要一起戮力到最后。“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是大义尚仁。“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就连坐骑也不忍心杀掉,而赐给乌江亭长。这是小义见仁。更有趣的是“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既然故友请赏心切,送个人情,成全了他。既然要死,死则大义,慷慨自裁。乃完美之悲壮。能大义者岂不成仁?他不仅是当仁者则仁,而是仁则至仁。
      四.远谋近取,悍则至悍。
      项羽晨朝帐斩宋义,是典型的远谋近取之举。斩前他与宋义分析形势,颇见洞察能力。此则远谋良算。宋义不听,帐斩利索,此则近取果毅。至阴陵,迷失道,田父指路,误陷大泽,致汉追及。“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危急关头,“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真是悍则至悍。
      这些谋取手段非君主莫属。但是终究他不能长守,主要原因,从个体来说项太直而刘太奸,项太强而刘太弱;从整体来说项是孤谋而刘是众谋,项是亲者助斗勇而刘是亲者助斗智。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客观因素也对项很不利,特别是关键时刻总是天不与项,人也不与项。难怪他自叹“此天之亡我”。
      
      邓福喜,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平吉中学教师。

    推荐访问:项羽 探讨 形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