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做一个散发着“幸福芬芳”的老师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时间:2019-04-23 03:26: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蝴蝶飞得不高,但谁又能说蝴蝶飞得不美呢?  ——题记  在参加“国培计划——四川省农村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置换研修”时,陈勇博士要我们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风格是什么?是不是像李白一样“浪漫”,或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或像苏轼一般“豪放”,或像柳永一般“婉约”…… 我对“风格”的理解正确吗?带着这个问题我“百度”了一下,《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的主编李振村先生的博文《风格,离普通教师有多远》引起了我的注意。李振村先生在文中说:“风格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灵。影响到什么程度呢?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回忆自己的老师,老师教授的某些知识,老师的某些精彩的课堂,很可能早已经如过眼云烟不见了。留在你脑海中的印象,都是老师的教学风格:某老师性情粗放,喜欢开玩笑,嘻嘻哈哈,我们最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温柔细腻,充满爱心,让人至今想来心中充满温暖;某老师总是凶巴巴的,让我们噤若寒蝉……全是风格性的东西留了下来,是情感的细节留了下来,而不是知识点留了下来,不是教学过程留了下来。”
      读着这一段话,我首先想到了一个人,尊敬的邓伯勇老师。我没有眼福观他的课,但我有耳福聆听过他的几席话,倾听过他的吟唱,深深为他的学识和独特的风格所折服。虽然我已经记不得他吟唱的内容了,可他当时吟唱的样子却历历在目,是那样的生动!这大概就是风格吧,我可以想象他把自己戏剧表演的功夫都用到了课堂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领着学生且吟且诵且唱,眉飞色舞,情感澎湃……而他的学生想必也是天天盼着上语文课。作为他的学生,即便几十年过去了,记不住学习了什么语文知识,但当年和邓老师一起吟唱的大量的古诗词,给他们打下了厚重的底子,学生必是终生都感激他!
      这么鲜明的风格,我虽心向往之,却无论如何也学不来!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说:“风格首先是一种艺术范畴的东西,它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凡是艺术都是个性化的,凡是艺术都是创造性的,凡是艺术都是唯一的,”“而教学有风格,因为它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老师一个特点,即便是面对同一班学生,使用同一个版本的教材,运用同一种教法,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肯定是各具风采,少有雷同。”
      对照我自己,我的教学尚欠火候,很多时候还处在模仿名师的境地,又怎能说是艺术的!所以,我只能说我没有成熟的教学风格。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将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定为“我追求的教学‘风格’”。“追求”表示我一直想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加上引号表示目前还算不上真正的风格。
      李振村先生还说:“风格是一种境界,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最终都必须走向的一种境界,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不管你是否自觉,你的教育教学,你的教育生命,最终都要固化为一种风格。既然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要形成一种风格,都要固化为个性化的、稳定的一种形态、一种韵味、一种风貌,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普通老师很少去关注这个问题,很少去主动构建自己的风格?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反思我尚未“最终固化为一种风格”的教学,大概有这样几个阶段:
      一、志,我要飞翔
      我要歌唱/哪怕没有人为我鼓掌/我要飞翔/哪怕没有坚硬的翅膀
      我出生在教育世家,我爷爷、我爸爸都从事教育工作,以至于我也走上了教育之路。我这样说或许很老套,但却很真实。
      1997年,我被分配到大竹县幸福街小学教语文课。老校长冷贵秀叮嘱我:“小波老师,你是我们学校专门引进的第二个大学生,毕业前做过学生会主席,又入了党,以你现在的底子,只要努力,以后肯定会成为名师,因此,要永远追求卓越。教师做的是园丁的事业,呵护花儿的事业,要永远热爱孩子。”冷校长的一番话令我踌躇满志,一心想将自己所学的尽数施展。我给自己定下了规矩:让每次考试都夺第一,让每朵花儿都尽情绽放。
      “要永远追求卓越,要永远热爱孩子。”成为我一生奋斗的志向。
      而当我踏上讲台,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时,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那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散发着个性各异的芬芳。这诱人的芳香,使我想成为一只蝴蝶,无论前世是美丽还是丑陋,都挡不住我在山花熳烂的、清灵的山谷中,煽动丰满的有着美丽花纹的翅膀,毫无心事地上下翻飞。可我知道,我现在还是初出茅庐的“新兵”,没有娴熟的教学技术,没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没有独特的教学思想……有的只是一腔热情,有的只是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有的只是书生意气的激情,有的只是年轻人的冲劲……我明白,我此时还是一只毛毛虫,最多是一只蚕。
      二、教,诚知不足
      问风问雨问大地/却没有一点回响/岁月静静地流淌/可是谁甘心总是这样迷惘/可是谁愿意总是这样惆怅
      我与学生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谈笑、嬉戏。我坚信“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的确愿意亲近我,愿意上我的语文课。然而,我发现学生的作业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写的很零乱,有的甚至不交。我陷入了沉思,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回报”我呢?我的搭档梁光芬老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她告诉我,如果我严厉一些,学生无论是写的作业,还是朗读、背诵的作业都不敢马虎了。由于我太过和蔼可亲,学生又怎能不马虎了事?在随后的单元检测中,学生的成绩惨不忍睹。
      此时,冷校长找我谈话了,她说:“有好几个家长认为‘严师出高徒’,觉得你太随便,没有老师的样儿,这样会让他们的孩子养成坏习惯,更要命的是考不上竹中(大竹县当时唯一的重点),要求换掉你这个老师呢!我当然给他们解释,要给青年老师成长的机会、尝试的机会,但如果你期中、期末不能考第一,要求换你的家长多了,我也没法哟!”听了这一番话,我心里非常难受,教育难道只剩下让冰冷的“分数”决定一切了吗?我所学过的教育教学书籍不都是讲“以人为本”吗?可“人”在哪里?为此我很生气,学生见状,接连几天的作业立刻认真对待,作业效果便明显好转。梁老师这时又点拨我:不能一味地“宽”,有时还得“严”,“宽”助长了不自觉的学生的坏习气,是一种害;“严”反而是爱。宽、严的把握还真是一种艺术。然而,这种艺术却不那么容易把握好!   就在我为“宽、严”这一矛盾的艺术困惑、苦恼时,我迎来了我教师生涯的第一次公开课。事前有精心的备课,站在台上也还算镇定,然而毕竟是第一次,还是显得生硬。整堂课的教学不是过宽,就是过严,宽时学生有些乱堂,严时学生又有些冷场。正当我惴惴不安之时,当时的教导主任游秀玲老师在评课时给予了我很多鼓励。这对于一个新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它使我在后来有勇气站在各种公开课、赛课、观摩课、研究课的讲台上。当然,这次公开课也有要好的朋友私底下给我提了许多意见,使我意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有些沮丧,与朋友网聊:我是一只小小虫,怎么爬也望不到彩虹,是不是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就这样看着只属于他们的天空。
      朋友:谁都不会相信虫子会飞。可是当它破茧而出的那一刻,飞,便不再是梦。只是在破茧之前,虫子得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当被黑暗包裹的时候,必须学会坚强。因为它相信,即使是一只丑陋无比的毛毛虫,也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翩翩起舞。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三、学,求索奋进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考不到第一我将被换掉,我该怎么办?教学的宽、严我又应该如何把握?……我在不断地问自己中沉沉入梦,梦中我是一只蚕,终日不停地蚕食着一片又一片绿色的桑叶。吃啊,吃啊,我的身体越来越膨胀,我有了呐喊的渴望,于是我昂起头,张开喉咙,喷薄而出的却是一条晶莹透亮的丝,它在静谧而嘈杂的空气里闪着晶莹的光芒。我兴奋异常,不停地吐啊,吐啊,直到被笼罩在这轻盈的丝的世界。吐尽最后一口丝,我精疲力竭,在自己作成的丝茧中变成一只沉沉睡去的蚕蛹。当再次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长出了翅膀,我终于羽化成蝶了,于是我破茧而出,飞向高远的天空……
      梦醒,我明白要想化蝶,就得先将自己“吃”成个胖子。想想那些优秀的教师,哪一个没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呢?在繁重的工作中,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是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
      于是我埋头苦学,向名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报刊书籍学习、进修学习、课题学习、学术学习、网上学习、实践学习、观摩学习。我听过申竹英、赖祯权等老师的课数十节,包括新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各种课型,听课笔记就做了20多本。虽然工资不高,但一大半是用来购买书籍和订阅报刊。几年下来,读书笔记写了几大摞。
      我活学活用,现学现用,教学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一直居年级第一,也算是对家长、学生和校长有一个圆满的交待。
      在随后的学校青年教师赛课中,我获得了一等奖。欣喜之余,我又让学校领导和同仁们对我的教学展开批评。于是,我找到了自身教学的一个症结,即教学有先进的理念却欠深度与厚度。
      我读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笔记,为什么还会这样呢?为我解开这一问题的是当时的学校副校长兼教科室主任胡忠诚,他说:“阅读必须与研究相结合,只读不研究,不是完整的阅读。不研究的阅读是泛泛的、肤浅的。研究往往伴随反思与写作的行为。只有具备一定量的写作,才能变‘随意性阅读’为‘研究性阅读’,从而提升阅读的品位。”
      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我申请加入了教科室,从此翻开了教师生涯崭新的一页。
      四、研,美丽升华
      有些埋没/确会造就并迸发神奇/比如经受亿万年埋没的煤
      毕业考试取得第一,我却喜悦不起来。回首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靠埋头苦学、以他山之石攻玉外,更多的是靠“拼命”。我总是比所有的师生早到校一个小时,晚走一两个小时,中午也不回家,周末也要到校,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备课、改作、督促学生改错上,我靠“时间战”“题海战”取得了全校第一,我又怎能兴奋得起来。看看自己消瘦的身体,看看学生疲惫的眼神,我问自己今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难道就要在这种“消耗战”中度过吗?这使年轻的我感到困惑与迷茫。
      尤其是当我上《幸福是什么》拓展环节时问学生:“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一个孩子举手回答:“幸福是以后的事,我现在学习很苦很累,但我要学会承受。”
      本来一次平常的上课经历,却让我敏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原来我们的孩子在校园里不是幸福的”。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与质问中,“失去幸福的校园生活,不就是失去一个快乐的童年吗?学校不就是成了孩子们的‘地狱’了吗”? 这种思考几乎是挣扎与裂痛性的,让我终于明白,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分数”追求上,不能仅仅停留在以“知识为中心”的“书山题海战术”上。
      这样的叩问让我不寒而栗,越想越可怕,这几乎触动了我以前所有的教学观念与思路。
      “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业,如果教育早早地让孩子们成为了生命的‘木乃伊’,没有感动,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育肯定是残缺的。”我这样想着,于是牵头申请了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负担重,效率低”的对策研究》的研究。经过四年的研究,提出并诠释了“和谐·开放”教育、“和谐·开放”课堂两个新的理念:“和谐·开放”教育是教育归于本真理想和信念的一种境界。“和谐·开放”课堂是先进教学思想、方法与目标的恰当配合。
      这个课题研究是一项任务,它让我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获得教育科研的知识与方法;更是一种责任,它不仅让我获得了各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让我初步形成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反思的习惯。这对我的专业水平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推。此时,我似乎明白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于是,我一发而不可收,带领学校一帮教师接连开展了好几个课题的研究。
      搞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思维、全新的教育理念。我像根一样,扎进了教育科研的沃土。我再一次把自己埋没在书籍之中,埋没在学习钻研之中,汲取营养,再奉献给学生,我虽然默默无闻,然而却过得快乐而充实。在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中我掌握了宽、严的平衡艺术;在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中我发现了“优秀的教师那里,素质教育和分数不是对立的”;在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中,我努力践行“教是为了不教”,也尽力像魏书生那样做一个智慧的“懒”老师,让学生觉得轻松、觉得愉快、觉得高效。   可以说,每一次研究都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质疑的过程,每一次研究都要经历一个观念转变的阵痛。此时,我更像作茧的蛹。我先吐丝把自己紧紧包围在茧里,这就是“作茧自缚”吧,我想。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要将自己身上厚厚的皮蜕去。
      困惑、迷惘,不断在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之中得到破解;观念、思想,不断在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之中得到升华;技艺、智慧,不断在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之中得到锤炼……
      于是,我的课开始有点激情飞扬,开始有点幽默风趣,我努力让教育指向幸福的课堂。
      我开始坚信“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我创办了校报《幸福园》和班报《试飞》,让师生的文字见诸于报端,更鼓励学生向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社投稿,享受发表的喜悦。为此我“身先士卒”,笔耕不辍,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3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162篇,30多万字;与正规出版社合作主编作文指导书3本,在报纸上连载20多集作文知识童话,指导学生发表习作100多篇次,指导学生参加作文大赛获国家级奖励50多人次。2006年荣幸地成为《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杂志第12期的封面人物。
      我带领全校教师研讨他们的“幸福课堂”。我自己首先努力做到寓教于乐。
      学生熊培松在《寓教于乐的何老师》一文中说:“何老师每次上课都很搞笑。就拿今天的作文评讲课来说吧,差点把我们的腮梆子笑掉。”“这个何老师,真是太搞笑了。但每次我们笑过之后,却明白了许多写作的知识和方法。”
      然而在探索“幸福课堂”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被家长呵护着,被老师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被爱包围着,可他们还是整天抱怨,还是不满意、不满足、不情愿,既提不起生活的兴趣,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下接56页)
      (上接50页)
      老师们感觉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情,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管老师费了多少劲,下了多大工夫,付出了多少心血,学生却总是感受不到,别说在校外,就是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有的学生也像不认识一样,不理不睬,让人寒心。这使我明白“幸福课堂”不应该只是寓教于乐,还应有爱的教育。懂得爱,重情感的人才能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于是,我的课在重趣的基础上,又多了情的味道。我执教《七步诗》,由于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真诚的师生交流、荡气回肠的亲情追问,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县、市公开课中得到历练。后来我将这个课堂实录整理出来,写成文章《以读激情 以情促写》发表在《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我执教的《母爱无边》更是让现场的所有师生热泪盈眶,在母爱的光芒中感到无比的幸福。《四川教育》在为我做专栏时,专门刊登了这个课例。我到成都参加四川省教育学会举办的作文公开展示活动,执教了《奇思妙想 情真意切》,与学生结下了情谊,至今还有几个学生时常与我短信谈心。
      尽管如此,我知道这并不是功成,更不是名就,只是开始,离“散发着巨大魅力的教学风格”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追求的“幸福芬芳”的教学风格还得继续努力,我这只毛毛虫要想“化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激励自己:何小波,你一定要坚持用两支笔书写幸福的教育人生:一支粉笔耕耘寓教于乐的幸福,一支钢笔耕耘科研和写作的幸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有一天,幸福会像花儿一样开放,蝴蝶飞舞,色香漫天……

    推荐访问:做一个 芬芳 散发 老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