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一只易朽之手的复仇】异朽

    时间:2019-04-03 03:18: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诗在本质上是一种未成年人的态度,是对一切秩序无穷无尽地提问,是在自由中冒险的游戏……诗的存在本身,构成了对于世界秩序的一种平衡和修复。诗把弱小的事物与庞然大物放在一个天平上,并往轻的一头增加砝码,也就是以语言来对抗世界的重力法则……它使人惊异,但明白易懂。这正是诗的奇迹。———吕约《破碎世界中的完全诗歌》
      一个纯粹的诗人
      2012年2月1日,著名诗人希姆博尔斯卡在克拉科夫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波兰总统科莫洛夫斯基高度赞誉这位杰出的诗人,称其为“波兰精神的守护者”,“几十年来,她用乐观、对美和文字力量的信仰,鼓舞着波兰人”。随着这条消息传到中国国内,一时间,人们,特别是诗人的兴趣点,一下子都集中到这位素来低调的诗人身上。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出生于波兰西部小镇布宁(属波兹南省),八岁时随全家移居克拉科夫。因为二战爆发,她的中学学业是在地下学校完成的。1945-1948年间,她在克拉科夫著名的雅盖沃大学修习社会学和波兰语言文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我们为此而活着》,收诗26首。这是一部非常“主流”的诗集,主题涉及战后重建、反帝侵略、爱情和动物保护等等,但也充分显示了作者引人注目的诗歌才华。不过由于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作者后来全部否定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拒绝将它们收入个人的作品选集。但在当时,诗集的出版使年轻的诗人获得广泛的承认和赞誉,诗人也加入了作家协会和波兰统一工人党。只是后来,时在1966年,因为坚持个人的信念,不满当时对于著名哲学家科拉柯夫斯基的处理,她脱离了波兰统一工人党。诗人的这种出于良知的正义感,也充分表现在1980年代初,其时她积极支持和参与了由团结工会领导的地下刊物。
      1954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诗集《向自己提问》,收诗14首。这本诗集体现了作者后来继续并发展了的哲理风格,所以也被认为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不过,应该说,1957年出版的诗集《呼唤雪人》,才真正能够说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在这本诗集里,作者的历史意识开始成熟,诗歌主题所及更加开阔,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也更能体现作者对于诗歌写作的整体理解。在这些作品里,最为杰出的当属那些表达了诗人的历史反思、生活热情,以及通过诗歌重构世界理想的篇什。幸运的是,这时波兰国内也迎来了一个对于文化艺术发展相对宽松的“解冻”期,一批优秀的诗人和作家纷纷登上文学舞台。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也在进一步深化,写作热情和写作深度与日俱增。1962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真正成熟的诗集《盐》。在诗里,她常常以一种质疑的眼光去观看事物,试图对普遍人世表达一种“超然的同情”。这种风格在诗人此后相继出版的作品里得以强化,成为标志性风格。在1970年代,希姆博尔斯卡已然成为波兰国内最受读者欢迎的诗人。
      从“解冻”时期算起至1970年代末,诗人的创造进入到一个丰富、稳定、成熟的最佳状态,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除《盐》外,先后出版了《一百种乐趣》(1967)、《任何情况》(1972)、《大数字》(1976)等重要诗集。自1980年代到1990年代,诗人虽然已进入晚年,但创作力不减,先后也出版了《桥上的人们》(1985年)和《结束与开始》(1993年)2部诗集。与此同时,诗人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直至1996年获得象征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不少人感觉意外,认为是“爆冷”,虽然不可排除幸运之神的眷顾,但诗人的实力和作品的杰出程度毕竟更是主要的因素。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称,维·希姆博尔斯卡“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垠。”这段授奖词,用来评论希姆博尔斯卡的作品风格,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在获得诺奖后,诗人仍有新作问世,并结集出版《一只狗的独白》(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也并未成为“死亡之吻”,只是由于诗歌写作固有的“以少胜多”的特点,以及诗人一贯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她从不轻易出手。在去世前,她每有新作发表,仍是国内外众多读者的至爱。
      “我明显的特征是惊奇和绝望”
      在诗风成熟之后,希姆博尔斯卡就不再在诗中直接处理社会和政治题材的内容,但这不等于说她漠视现实、历史或政治问题,而是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和功能。她恰恰认为“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一个政治的时代”,但她宁可拉开一段距离来审视时代与现实。她曾在《天空》一诗中写道:“我明显的特征是/惊奇和绝望”。宇宙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万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又彼此排斥的复杂关系,这些固然使她感到惊奇,而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人的社会性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乃至荒诞性,则尤其使她不解。
      诗人在大学期间曾经学习自然科学、艺术史和社会学,这些方面浓厚的兴趣对丰富和开拓其诗歌题材和内容肯定不无影响。最为可贵的是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以致总能为置身的世界所具有的多样性感到惊异。惊异,这是哲学产生的源泉,何尝不是诗歌发生的秘密。希姆博尔斯卡诗歌的智性特征,或者说哲理性十分明显,从这里应该能够得到解释。收入《任何情况》里的有一首题为《惊奇》的诗,就从多种角度,直接表达出这种既天真淳朴,又深邃迷人的诗意:“为什么我这个人只存在一次?/正好在地球上?在这颗小星星下面?/为什么那么多世纪我都不在?……”这种惊奇感在其后的诗中还有多次的“回声”。
      在诗人身上,儿童的天真和哲人的睿智奇妙地并存着。《奇迹市场》列举了一系列堪称普通的奇迹,“常见的奇迹”、“毫不起眼的奇迹”、“几个奇迹合成的一个奇迹”、“奇迹中的奇迹”,说它们不可想象,却又正是可以被想象的;甚至只要我们留意,它们就无处不在!读她的诗,我们发现,最普通的事物经她以诗的语言来指证,立刻便成为了奇迹。不能不说,这也正是一个诗的奇迹。诚然,她有能力使看似单纯的事物显示出最丰富的意义。

    推荐访问:一只 之手 复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