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下关于苯酚一节几个有效问题的设置】

    时间:2019-02-11 03:21: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传统的苯酚一节教学常常采用精讲多练模式,介绍苯酚物理性质时往往出示苯酚样品,并通过阅读课本进行了解,而后通过演示实验得出苯酚的几点化学性质,最终针对其性质进行强化练习。
      但是众所周知,“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探索的动力,新课程理念正是强调还学生以课堂,还学生以学习自主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学生质疑,带动学生调查探究,并进行可能性的拓展,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苯酚常温下是固体,久置因被氧化而显粉红色,教师可出示苯酚样品,要求观察表层以及深部的颜色对比得出结论,此时可设问“苯酚能否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此问题简单易懂,有机物化学性质教学中经常考虑能否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这也为以后醛的还原性教学进行了铺垫,即易被较弱氧化剂氧化,应会被较强氧化剂氧化。
      苯酚的弱酸性是个重点,可设问“如何用实验证明苯酚的酸性?”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动:(1)取苯酚浊液1毫升,逐渐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2)取苯酚浊液1毫升,加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3)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酚试液点在pH试纸中部,与比色卡对比。学生可以得出结论:苯酚具有酸性,但是酸性不强,苯酚具有酸性,含有羟基,应能与钠反应,要求学生写出方程式,考虑“如何设计钠与苯酚的反应操作?同钠与水的反应对比”。大家知道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但是常温下钠与苯酚皆是固体,难以顺利反应。故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答案五花八门,例溶于水后再与钠反应或加热熔融再与钠反应等,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苯酚易被氧化,加热后颜色变化影响实验效果,从物质的性质出发,可采用操作简单并能取得满意效果的方法,如下:在一只试管中加入3毫升乙醚,取如黄豆般大小的钠粒,用滤纸吸干煤油,投入乙醚中,并无现象,再加入少量苯酚,充分振荡,发现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原理是苯酚溶解于乙醚中,使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苯酚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产物为何?根据实验现象澄清的苯酚钠溶液变浑浊,学生一致认可生成了常温下难溶于水的苯酚,但对另一产物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或者二者都有心存疑虑,不少学生认为二氧化碳过量则相应产生碳酸氢钠。有些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草草收兵。有些教师可能会给出这么一个酸性大小的顺序:碳酸>苯酚>碳酸氢根离子,稍作讲解得出结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创新过程。在恰当时机进行诱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故此时教师若能加以归纳总结三种不同意见,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另一产物的成分?”大多数学生会想到鉴别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先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碳酸钠,然后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无沉淀,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碳酸氢钠,反之则无碳酸氢钠。教师设问:“若溶液中只有碳酸氢钠,而无碳酸钠,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认为加入氯化钡溶液,无沉淀,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碳酸氢钠,无碳酸钠。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如下探究实验:取两只小试管,分别加入1毫升1摩尔每升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1摩尔每升的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结论是都有白色沉淀,说明刚才的实验方案不可行。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根源后,提醒学生改变思路,从“反”面来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求证苯酚分别与碳酸氢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的共存情况,寻求突破,完成以下实验探究:(1)向盛有浑浊的苯酚溶液的小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2)向盛有浑浊的苯酚溶液的小试管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3)向盛有浑浊的苯酚溶液的小试管中加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结果是实验(1)和(3)溶液变澄清,实验(2)的溶液依然浑浊。可得结论:碳酸钠溶液与苯酚不能共存,那么,无论二氧化碳是否过量,苯酚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产物都应是苯酚和碳酸氢钠。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设计成适当的学习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探索空间。在稀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中,设问“如何证明此反应是属于取代反应而非加成反应?”学生探究实践获知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变化了,pH值也变化了,即可得出结论。类似“苯与苯酚的溴代反应有何不同?原因?可得什么结论?”、“有机物分子结构中基团间相互影响性质,还有哪些例子?”、“苯酚的溴代反应过程中,若取用浓度较大的苯酚液,产生的白色沉淀瞬间又消失,原因何在?”教师精心诱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探究方案得出结论,这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教师创设了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创造了探究机会,营造了动手实验氛围,充分发挥了化学学科特点,使学生真正感受了化学思想与方法,赋予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新灵魂,焕发新风采。

    推荐访问:几个 苯酚 设置 新课程理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