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俄译汉中处理文化差异现象的翻译技巧】中西文化差异现象

    时间:2019-02-09 03:27: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翻译与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俄、汉两个民族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怎样处理俄译汉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是每一位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故此本文将着重描述俄译汉中针对文化差异现象的具体翻译方法:认真分析和比较俄、汉语中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对其进行立体整合,全方位解读,并凭借有效的实用的翻译技巧,进而准确翻译。
      关键词: 俄译汉 翻译与文化 文化差异 翻译技巧
      
      苏联翻译理论家Швейцер А. Д.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单向双相的语际和文化际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在对原文进行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创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介质中代替原话语的次生话语。”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 A. Nida)曾说:“(翻译)首要的并不是语言之间的距离,而是读者对象各自的文化和次文化之间的距离。”
      显然两位大师都强调了一点:翻译不仅是语言问题,更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既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同时也构成了交流的障碍。正如著名翻译理论家Г. Р. Гачечиладзе所说的那样:“翻译时传达了民族特点中最本质、最典型的东西,才能正确地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原文与译文之间文化的异同,从而避免由于忽视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而导致的误译。
      Л. С. Бархударов在《语言与翻译》中指出,“原文和译文话语在语义上的等值并不存在于话语的各个成分之间,而存在于整个话语之间,而译文中各个意思成分的改组(转换)不仅是允许的,而且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翻译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是:各个成分服从整体,低层次的语言单位服从高层次的语言单位”。因此,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时,可以灵活采用各种相应语言手段,以正确传达包括文化信息在内的语义信息。在俄汉语中,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反映各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内容。译者既要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又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照顾读者的感受。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长期以来,俄译汉中对文化差异现象的处理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方法。
      一、音译法
      音译就是根据原文词的标准读音用译文语言的文字或字母拼写出来。使用这种方法,往往是为了突出表现原词的民族色彩。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言里又找不到适当词汇来表示的词,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另外,音译词最初出现在译文语言中时,一般都要加注;而容易理解或已经为译文语言吸收的,则不必加注。例如:
      Совет 苏维埃 водка 伏特加
      большевик 布尔什维克меньшевик 孟什维克
      рубль 卢布КГБ 克格勃
      пуд 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公斤)
      有时,原文词表示的事物,若单纯用音译法则不能充分表达原义,而单纯用意译法又难以表达原文词的特征,为了使概念更加明确,常采用“音译兼意译”的手法,就是把原文词的一部分根据标准读音用译文字母或文字拼写出来,把另一部分的意义用译文相当的词表达出来;或者是把整个原文词音译后,再进一步把原文词的意义用译文相当的词表达出来。例如:
      Зюгановцы времени зря не теряли.
      译文:久加诺夫的追随者们并没有白白消磨时间。
      我们知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部分原共产党员成立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КПРФ),该党的领袖为Геннадий Зюганов。而对“зюгановец”一词,译者采用了“音译兼意译”的方法,译为“久加诺夫追随者”,准确地将其社会文化背景意义传达给读者。
      另外,在“音译兼意译”的方法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为“音译词加类别词”。例如:Кремль(克里姆林宫),Волга(伏尔加河),Арбат(阿尔巴特大街),Эрмитаж(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等。随着各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语言表达手段日臻完善,音译法的使用已逐渐减少。
      二、直译法
      直译,即采用直接移植的方法,将原文中的民族文化信息(文化差异)传达给译文读者,从而保留原作的异国情调,把读者带入异族的文化氛围之中。由于人们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因此俄汉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表达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上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也相同,即此类表达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时,便可采用直译。
      例如:отмыть деньги可直译为“洗钱”,паралич власти直译为“政权瘫痪”等。
      另外,俄汉文化的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妙句,两者在内容和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语言之间的相通性,翻译时不妨采用直译的手法,信手拈来。例如:
      Куй железо, пока горячо.(趁热打铁)
      В мутной воде рыбу ловить.(混水摸鱼)
      Капля камень точит.(水滴石穿)
      Беда не приходит одна.(祸不单行)
      И стены имеют уши.(隔墙有耳)
      译例分析:
      1.Модно одеваться, пижонить тогда было очень трудно. Стиляги выделились в толпе как белые вороны.
      译文:在当时,穿着摩登,当个纨绔青年是很困难的,那些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处在人群当中就像白乌鸦似的显得十分突出。
      在俄罗斯文化中,белая ворона(白乌鸦)用以形象地比喻 редкий,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ый человек(罕见的,十分特殊的人物),человек, непохожий на окружающих(与众不同的人物)。在汉语中虽然没有“白乌鸦”这一表达方式,但乌鸦在俄汉民族中引起的联想是一致的,即“黑色的,不吉祥的鸟”。因此,结合上下文,此句采用直译的方法便可使读者理解,达到交际的功效,同时也成功地将异民族的表达方式译介到译文中来。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文化负荷通常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流传和心理习惯,特别是那些生动的、含有浓厚的原文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在译文读者能顺利接受的前提下,为保存这些文特征,我们便可采用直译法。
      但是俄语中有些词语概念抽象,意义概括,直译过来,难以让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理解。为了既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让读者明白,我们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以解释。这也是移植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译例分析:
      1. Ворона в павлиньих перьях.
      译文:乌鸦插上孔雀尾巴,越扮越难看。
      对于这句俗语的翻译,只单纯译为“乌鸦插上孔雀尾巴”,则意思不完全,不易让读者理解。因此,在保留原文形象的前提下,译文中加上“越扮越难看”,则会更清楚地揭示前半句比喻的含义。
      2. Говорят, гора с горой..., а человек с человеком... Вот и встретились.
      译文:俗话说,山与山不相遇,人生何处不相逢。瞧,我们不是又见面了。
      俄语中有些句子结构十分简单,在译成汉语时常须增加适当的词,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译者在直译的基础上,把省去的词增译出来,加以解释,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顺利理解。
      三、加注法
      加注,包括附注、注脚、尾注等,也是移植文化的有效手段。读者通注释,建立起语篇连贯。加注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和原著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并有利于引进外来语。
      译例分析:
      1.В Тулу――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ехать.
      译文:带着茶炊上图拉――多此一举。(注:图拉以盛产茶炊等日用品著称。)
      译文中虽然加上“多此一举”来解释“带着茶炊上图拉”的言外之意,但不熟悉俄罗斯文化的读者对“图拉”仍不能理解,所以必须加注:“图拉”是旧俄最古老的冶金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的中心,过去以制造家庭日用品(如茶炊等)著名。因此,流传这样的成语,去“图拉”带茶炊是不必要的。
      2 . Подумай только,как изуродовать нужно эту революционнуюдоктрину,чтобы уложить её на прокрустово лож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цензуры.
      译文:真难以设想,要怎样糟蹋这个革命学说,才能使它躺到俄国书报检查机关的普罗克鲁斯提斯床上。(附注:“普罗克鲁斯提斯的床”来源于希腊神话,强盗普罗克鲁斯提斯强迫被抓获的过路人躺在床上,如果过路人身子比床短,他就把他们伸长,如果比床长,就砍掉他们的脚。)
      显然,译者如果将词组“прокрустово ложе”简单译作“普罗克鲁斯提斯的床”,而不作其它处理,则对于大多数不了解这一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因此,这里译者在直译的基础上,采用了“加注法”,进一步对这一文化内涵作以说明。
      毋庸置疑,加注作为补偿的方式,确是译者移植文化的有效手段。但加注法的缺点是读者在阅读正文时会因为出现文化差异而不得不暂时中断阅读,去查找注释,阅读的兴奋惯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翻译操作中不宜过度频繁使用加注法,否则读者在阅读译文,特别是文学诗歌译文时,思路的连贯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从而定会让读者感到索然无味,毫无想象的空间,因此也无法享受原作的“美质”。加注固然有效,却不是唯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这里也有个“度”的问题。
      四、替代法
      所谓“替代法”即在保证实现原文交际目的,并且不破坏原文整体艺术效果的前提下,根据作者所处“文化体系”的限制,用译文读者所习惯和熟悉的形象和概念,去替代原作中的形象和概念。虽然替代法会失去原文中的形象,但是这种方法可以不留痕迹地弥补文化差异,保持译文的流畅和连贯,便于译文读者达到对译文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欣赏。苏联翻译理论家Л. С. Бархударов提出“意义”转换理论,补充和完善了翻译转换理论,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实现“意义”与“形象”的高度统一。这里,我们所说的形象主要指富于联想的、充满感情色彩、带有文化色彩的语言。形象转换的喻体资源非常丰富,从鸟兽鱼虫到花草树木,从人体器官到具体物件,乃至表示概念的数字均可作为形象转换的喻体。例如:
      1. Самые простые теоремы ему казались китайской грамотой.
      译文:最简单的定理,对他来说也像天书。
      译文将“中国文字”替代为“天书”。
      2. Ну, как тебе не осточертели эти казённые Алексеи и Иваны!
      译文:真怪,这些公家雇的张三李四你还没有画腻!
      俄语中的常见名字Алексей和Иван被替换为汉语中常见的“张三李四”。
      3.За сто верст――не отгадала.
      译文:离题十万八千里――没猜着。
      译文将“一百俄丈”替代为“十万八千里”。
      五、意译法
      意译法,即完全用译入语中文化意象较弱的词汇去传译原文所表达的文化意象。虽然会或多或少地造成转换过程中原文文化意象的亏损,但这对翻译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1.Я был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от счастья, исполнилась моя мечта, и если надо ждать, буду ждать.
      译文:我感到无比幸福,我的理想实现了。如果需要等待,我会等的。
      本句中的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是一个成语,其字面意思是“在第七重天上”。在俄罗斯文化中“七”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数字,它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运气”。七重天堂当然越上越愉快,福气越大。对这种情况在双语转换过程中我们通常选择意译,对原文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形义整合,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 Язык до Киева доведёт.
      译文一:有嘴就能去基辅。
      译文二:嘴勤不怕迷路。
      比较而言,译文二要强于译文一。译文一过分拘泥于原文,而第二种译法摆脱了原文字面上的束缚,表达出了该谚语的真正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词语,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特色。翻译时,译者应在译文读者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采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民族文化色彩。然而,在运用译文语言时,也要注意避免使用民族色彩过于浓厚的词语。正如前苏联翻译家Г.Р. Гачечиладзе所说:“译者在母语中寻找原文相应的形象时,必须考虑:这个形象的民族色彩是否太浓了,是否使译文具有了同原著格格不入的民族色彩。”例如:不能把英语名Michael(迈克尔)译成俄语的Михаил(米哈伊尔),而应译成俄语的Майкл。
      人们常说,翻译是一门杂学。笔者认为“杂”就杂在文化上。译文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化信息的把握和处理。译者应认识到各语言间的差异、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并且在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尽量再现原文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能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音译、直译、解释、加注、替代、意译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移植文化信息的手段。孰优孰劣,就要看译者如何艺术地选择和创造了。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选择和创造的艺术,其中难免有得有失,存留诸多遗憾,只是译者应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把遗憾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巴尔胡达罗夫著.蔡毅、虞杰、段京华译.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加切齐拉泽著.蔡毅等编译.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3]张会森. 九十年代俄语的变化和发展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王秉钦,李霞.简明俄汉翻译教程 [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蔡毅等.俄译汉教程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黄苏华.俄罗斯语言国情辞典 [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
      [7]郑泽生,耿龙明.俄汉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8]Л. С. Бархударов. Языка и перевод[M]. 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1975.

    推荐访问:汉中 文化差异 现象 翻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