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锐意创新,洋溢诗意] 望洞庭的诗意

    时间:2019-01-28 03:28: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言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本文结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就如何将初中文言文教“活”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 研究
      
      文言文教学方法到底如何结合现在的教学改革形势,如何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怎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怎样把文言文教学和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投身其中,将文言文教“活”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身边一些同行们的做法,加上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积累的一些所谓的经验,阐述一下我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和做法。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教学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阅读古籍,接受祖国文化遗产打下一定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培养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但本人在教学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既繁琐难学又没有多少实际价值,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厌学古文的现象,而喜欢古文的学生则不到5%;绝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在中考前的大量习题训练中原来的古文知识变得更混乱,有不少的学生产生古文恐惧症,甚至采取了放弃古文的态度。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文言文学习的评价,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怕”和“厌恶”。学校的古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文言文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要求和教学现状存在着极大的矛盾。究其原因,这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是分不开的。多少年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选人中学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被无数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传世名篇,可以说是黄沙吹尽始见金。经典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哲理。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却被大卸八块,分解成互不关联的字词句。且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过于迷信“标准答案”,以至于到了“胶柱鼓瑟”,不知权变的地步。
      我们应该在困难重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中,开启智慧,放出眼光,拿出勇气,在文言文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上寻找对策,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文言文,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改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环境
      情境能愉悦隋绪,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是“互动”的需要,又是育人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能力发展。”我在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课的写景部分时,设计了两张截然不同的图景,一张是阴雨天气,满目萧然,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一张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迁客骚人喜气洋洋;利用电教室遮光环境放映,同时放出配乐朗诵,其中又录入“阴风怒号、渔歌互答”的声音,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开展“三问解答活动”:一问“洞庭湖的景色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很容易答出,一是阴,悲,二是晴,喜。二问“详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学生回答,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三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回答,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主题。这就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达到促进智力发展的例子。一般说,凡是需要设置情境的课文,都尽可能去创设,如《钱塘湖春行》、《爱莲说》等,都配以图景,结合配乐朗诵,让学生既能得到视觉的触发,又能得到情感的熏陶。
      
      2.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中学生之所以缺乏想象力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被传统思维模式束缚了。这是因为,社会文化的革新,使得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相关的典章制度、社会意识形态都与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随着时间推移,古人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与学生所使用的现代语言存在距离;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增加了学生认识理解的难度。学生已经习惯屈从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书上这么说就应该这样做,不应再有其他的想法,有了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对老师的背叛。孰不知古代作品正是通过一代一代后来人联想、想象,不断地注入新思想、新情感才延续至今。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我让学生打破对文中传统做法的迷信,提出“是不是移山就是愚公一家过上幸福生活的唯一出路?”的问题。结果学生大胆想象,做法与愚公完全不同,但却合情合理。学生想象了当年的愚公村庄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自然景观十分优美,于是愚公想利用现有资源、地理优势把那里建成旅游观光的场所。愚公没有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到移山上,而是大力地美化环境,修建公路。愚公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太行、王屋二山的险峻形势不再是人们生活的障碍,而成了愚公一家脱贫致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在改造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同时赢来了更大的辉煌。这些都是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的结果,当然我们要求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大胆想象,但也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3.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们读出个性
      教师要创设自由的空间,变幻丰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朗读,去体昧,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感性的体验。学生朗读的关键是把握准确的停顿、适宜的语速、和谐的语气、恰当的语调,学生的朗读不仅要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展现自己对文章的初感,流露的是学生的感受,显露的是学生的个性,是“借学生之口抒古人之怀气”。例如:在读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人们一直把“绿”作为炼字成功的典范来读。教师带着崇拜心理去教,学生带着崇拜心理去学,自然觉得“绿”是最恰当,但如果把它直接作为探究对象,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遭遇,是可以有不同选择的。比如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可能会读出“春风又戏江南岸”的句子,如果是一对恋人,则可能会读出“春风又吻江南岸”的句子,这更能刻画人物的心情;如果是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则可能会读“春风又去江南岸”。另外,文章要美读,读出味道。文言文是古典文化的结晶,有着“奇崛折朽”、“留美圆转”、“纤净脱尘”之美,有着与今文迥异的神韵。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出“古典”的情境,或置古朴之画,或衬琴萧之乐,或吟脍口之声,让学生沐浴其中,如闻其声,如人其境,如见其人。学生的朗读与作品的背景相契,与作者的个性相和,要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最细腻的感情,读出古典的气息,读出古文的韵味。
      
      4.捕捉学生兴趣,进行故事教学   文言文是一眼没有底线的泉,它的根深处流出的永远都是“清如许”的“活水”,有太多的珍奇值得学生去采撷、去吸收、去发扬。文言文的教学拥有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就要棋高一招,在教学中出实招,出高招,出新招,出绝招,带领学生在浩瀚的文言文海洋中,拾到最多、最美、最珍奇的贝壳。“兴趣”是认识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启动、定向、激励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好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关键的一环。“教无定法”,在教学中一些小故事的讲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很有作用。正如一个学生说的一句话:“老师,我喜欢听你讲的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即使是厌学厌听的学生也爱听故事,所以用富有情节性的话题来吸引学生去接触古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课文中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战国策》、《左氏春秋》、《国语》、《史记》等史书中选取的,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往往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可以先将有关的历史背景、事情的起因或事件的结果有声有色地讲给学生听,再适当地打住。引入正文。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学生自然而然想知道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学习的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5.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文言文中有许多篇段要求朗读和识记,学生如果被动地识记,效果不会理想,而利用多媒体,比如录音检查学生朗读和识记的情况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为了检查学生对《出师表》最后三段识记的情况,可通过三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听,即播放课文录音,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第二步,写,即放第二遍录音,边听边写;第三步,校对,这种根据录音听写,检查背诵、默写的方法,既全面地检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训练了动手能力,可谓一箭双雕。另外,由于语文课中许多诗文作品的情怀和美质往往是内蕴的,这样在体味鉴赏文学作品时,辅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民乐,便能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如:在讲授杜甫的诗《石壕吏》时可选用带有悲剧色彩的音乐,如《二泉映月》,哀婉悲凉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渲染出了强烈的伤感氛围,使学生能感受到百姓饱受徭役繁重折磨,官吏残暴对待百姓,加深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理解。
      总之,我们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只有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才能将文言文教“活”,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走向新的境界。当然,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注意,一些更多的有效方式有待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玉秋立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旭卫,文言文教学面面观[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12).
      [4]梁秀玲.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班教育学院学报.2005(2).
      [5]谭旋淳,拉近距离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5(8).
      [6]王智妹,文言文学习,怎一个“趣”字了得――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2008(11).

    推荐访问:锐意 诗意 洋溢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