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大学生就业指导3000字

    时间:2019-01-15 03:23: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后,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较弱;要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完善就业指导运作机制,强化其人力资糠开发功能。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力资源开发;高校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
      
      美国职业指导的奠基人帕森斯(Parsons)1909年首次提出“职业指导”(vocationalguidanee),并定义为基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前提下,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与社会工作机会相匹配的过程。40年代初,罗杰斯(Rogers)将咨询定义为指导对方正确认识自己,使之内外协调并形成新的自我概念(的过程)。50年代罗伊(Roe)通过访谈和测验杰出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生活史及其人格特征,得出养育方式和早期经历影响个人追求的职业类型,金兹伯格(Gin~berg)以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职业决策是贯穿一生的、基于自己喜爱的职业与可获得机会之间的最佳结合;萨帕(Super)通过跨国性实验研究认为,职业指导是引导人们不断反复适应职业(的活动),他们以发展的观点、注重个体差异和特质,强调个人生涯知识、技能及观念的培养,完成了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career counseling)”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指导(vocationalcounselingforcollegegraduates)以职业指导理论为基础,是指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下,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系统辅导和服务,以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系列活动。
      1.大学生就业指导具备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属性
      (1)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和客体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的开发主体为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客体包括有劳动能力的所有国民。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是教育部、省市政府大学生就业中心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即政府和事业单位;其客体是大学生――这一国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
      (2)人力资源开发内容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包括生理、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念、劳动意识等精神层面,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知识层面,公共关系、求职技巧等技能层面的提高。
      (3)人力资源开发类型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开发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开发。教育部、省市政府大学生就业中心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制度,采取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属于宏观的人力资源开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咨询和培训、个人生涯设计等促进个人的发展,属于微观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
      (4)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开发能给个人带来更高的收入和非经济收益,也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大学生就业指导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就业及就业质量,进而影响收入及其工作地区、城乡和社会地位阶层分布。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会影响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失业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2.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1)人力资源开发客体的特殊性。经过十五、六年的正规教育,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文化水平,在整个劳动大军中属于优势群体。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起点较高,这与在职培训以及下岗员工的再就业培训相区别。
      (2)人力资源开发内容的特殊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能促进大学生思想、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但这种提高集中体现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增长,即在求职时充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水平,是展示、并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一种能力。
      (3)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特殊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一般分为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从形式上看,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属于正规教育的范畴;从内容上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偏重于技能培养,这与在职培训有些相似。
      (4)人力资源开发类型的特殊性。按开发任务,人力资源开发可分为生成型、挖掘型、使用型和充电型。大学生尚未进入劳动力市场,因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初始性开发性质、生成型开发特征。同时,在大学学习中也接受了一定的生产原理和技能训练,就业指导则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更贴近就业的需要,因而具备挖掘型开发的属性。如果大学生参加过某些实验、实习,或做过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即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已经经过劳动实践的检验,这时,接受大学生就业指导就具有“充电”性质。因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具有多种人力资源开发类型的复合特征。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弱化
      
      1.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教育部专项发文要求加大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但不少高校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就业指导人员、设备和场地等经费不足,机构不完整,设施不健全,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全面、高质的就业服务。
      2.就业指导的人员短缺、素质不高
      有些高校只在学生处加挂了块牌子,根本没有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据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多在1:200左右。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开展个性化服务。另外,大多数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是从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转过来的。前者一般对就业政策、法规比较了解,但缺乏教育学、经济学等知识,同时,行政管理意识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后者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实际指导工作体验,都无法提供针对性很强的就业指导服务。
      3.就业指导的职能不全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工作。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安全教育。
      4.就业指导的时间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从属于教学活动,教育部规定11月20日为校园招聘的“解禁日”。高校就业指导活动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或者最后一个学期。但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可能在此之前已经展开,而这时的就业指导只能是“突击性任务”。
      5.就业指导的方法单一乏味
      就业指导教材大多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一般采用“灌输式”教学,案例分析不足,教学效果很差。就业动员会、形势报告会、指导讲座等都是面对全体毕业生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另外,也较乏对心理测量、职业兴趣、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络等现代化指导手段的利用。
      从抽样调查结果看,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与学校提供的帮助非常不对称。根据2002年东华大学的调研,81%的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68%的对高校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2003年北京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表明,68.4%的不是很了解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对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的占21.7%。
      
      三、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
      
      1.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将就业指导工作摆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就业指导中心应参与高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决策,并强化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咨询、指导、中介等服务职能。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与设施建设
      (1)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建设。各院系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并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形成校、院、班有机结合的三级就业指导服务组织体系,按一定的师生比保证专职工作人员的数量。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具有较强的调研分析、组织协调、咨询指导能力;
      (2)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加强市场调研,系统地收集与整理大学生就业相关制度和政策信息;收集与整理社会职业需求信息和全国各专业毕业生情况信息;收集与整理毕业生学习、社会实践及奖励等个人信息。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建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在“了解社会”的课程部分,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应的职业资格特点等;在“了解自己”部分,强调兴趣、个性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情商;在“人职匹配”部分,引导大学生在相关职业群中选择合适的职业。
      3.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运作机制
      (1)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第一,全员式就业指导模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上海交大“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二,全程式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要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一年级结合新生人校的联谊会、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树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并通过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职业理想和择业观。二年级开展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特长等,确定择业的目标范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水平的全面提高。三年级邀请用人单位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去就业基地实习,增加工作经历与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四年级开展求职技能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签约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训练,让大学生学会包装和推销自己。第三,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仅仅提供技术性、操作层面的服务;还要提供高质量、具有长远性意义的服务。根据毕业生情况,实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第一,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破除等待分配的被动就业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挖掘自身潜能,增强就业能力。进入教育大众化阶段,“精英”岗位相对不足,多数毕业生只能在一般岗位上工作。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就业预期、尤其是保留工资(reservedwage)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职位变动更加频繁,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工作转换成本降低,首次就业对于终生收入现值最大化的重要性减小,再加上优惠政策,西部地区、农村和非正规部门将成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智的坚实舞台。社会有多少种工作岗位形式,毕业生就可能有多少种就业形式。在单位性质上,有公有制、非公有制之分;在工作时间上,有全日制就业、半日制就业、计时制就业之分;在实现方式上,有正式就业和临时就业之分。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灵活就业(flexibilityemploy―ment)的理念,拓宽就业的选择范围。第二,提供心理测定与求职咨询服务。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气质性格、特长等,据此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提高职业适应度;并通过咨询服务及时发现、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三,举办就业培训班。举办一些求职技能培训班,培养学生向雇主展示自身优势与特长的技能;组织一些如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证券从业资格、普通话、TOFEL、GRE等培训班,为学生获得各类资格证书创造条件。第四,提供职业模拟实践机会。召开就业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向学生传递就业形势信息;聘请业界精英、校友、专家等来校演讲,让学生感知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开展创业教育和校园创业活动,为创业活动积累经验;对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追踪调查,总结前车之鉴以供参考。第五,组织召开和参加招聘会。组织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校园专场招聘会;主动收集社会招聘信息,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校外的招聘会。第六,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开发一些实习项目,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架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的桥梁。东北师范大学本着“巩固北方,扩大沿海,开辟中部,渗透西部”方针,已与118所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签订合作协议的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就业指导 一种特殊 人力资源开发 大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