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感是狄金森爱情诗中的原动力】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赏析

    时间:2019-01-10 03:21: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狄金森被称为是“隐居的白衣修女”。她的诗朴素纯真如孩童,她渴慕爱情却孤独一生。艾米莉的诗里有忧郁如海,她的语言会热烈如火;她会冷静地谈论死亡,她会愤怒地斥责上帝的不公。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她内心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感的复杂情绪的纠结增添了她的诗作的魅力。艾米莉穷尽一生追寻理想的爱情,思考爱与生命的永恒,探索生命与死亡的真谛,她用寻找爱的眼睛发现自然中的美。
      关键词: 狄金森 复杂情绪 爱情诗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似乎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妇人。她的诗有种质朴但清新的美。她在复杂、强烈的情感纠结中挣扎着生活、爱、写诗。她就像她诗中描写的鹪鹩一般弱小,凄惶焦躁,但又不安一枝,内心隐藏着雄鹰的骄傲,自得其乐的无名小鸟。
      一、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和诗中的爱情
      在狄金森的爱情诗中,她时而委婉忧伤苦苦地等待爱情,时而热情似火地追逐爱情。她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更加增添了她的诗歌的魅力,犹如海水,沉静时浪花拍岸有着静谧的美,带着淡淡的忧伤让人怜惜,澎湃时气势如虹震撼人心。
      狄金森内心的爱情是完美的、唯美的,是超凡脱俗的。她独特的爱情表达是她复杂的内心斗争的反应。狄金森渴望爱情又害怕伤害,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感的情感贯穿了她的爱情诗的始终。狄金森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感交错的复杂情绪是在其成长的时代环境影响下形成的。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影响下,社会上崇尚改革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同时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清教主义气氛浓厚,新旧文化的冲击使狄金森无所适从,她无法彻底舍弃其一,于是,矛盾的思想便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诗歌中。
      狄金森的诗都很简短,诗的语言简单、不华丽,众多的破折号是狄金森诗作的特点。破折号表示停顿,传达了复杂的情感意蕴。这一符号的运用减缓了诗歌节奏,让读者与诗人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这一问题,更体现出一种矛盾的心境。
      二、恐惧――黑色
      19世纪中期的美国新英格兰,清教势力十分强大,家长制思想根深蒂固的清教徒们认为,家庭就是一种等级制度;男性作为一家之长,对妇女和孩子拥有绝对的权力,女人没有自己的事业,经济上依附于丈夫,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都没有话语权,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许多男人一样,父亲认为女子不必接受太多教育,不应该过多抛头露面。父亲也不让她多看现代书刊,认为会“侵蚀女儿的心灵”。一个女子在即将走完少女时代,进入成年时期应该结婚。诗人对婚姻生活的茫然和疑惑。一方面,思想的独立和对现实生活的拒绝使艾米莉不愿意接受婚姻,另一方面,诗人明白一个女性的最终出路只能是选择婚姻。
      狄金森渴望爱情,却又拒绝传统式的婚姻。不想抛弃对自由的追逐回家相夫教子。
      艾米莉非常细致地描述了人的恐惧心理。大海这个意象就是恐惧的象征。
      I started Early――Took my Dog――
      And visited the Sea――
      But no Man moved Me――till the Tide
      Went past my simple Shoe――
      And past my Apron――and my Belt
      And past my Bodice――too――
      And made as He would eat me up――
      As wholly as a Dew
      Upon a Dandelion’s Sleeve――
      And then――I started――too――
      And He――He followed――close behind――
      I felt his Silver Heel
      Upon my Ankle――Then my Shoes
      Would overflow with Pearl――
      Until We met the Solid Town――
      No One He seemed to know――
      And bowing――with a Might look――
      At me――The Sea withdrew――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一次清晨去海边的经历。“early”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指清早,二指生命的早期。在家人醒来之前出发,表明这次“冒险的旅行”间接上是逃离。她周围压抑的环境,即最后一诗节中提到的“坚固的城镇”(“solid town”),这样就把城镇安全的稳固性与大海可怕的流动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这里写到的“坚固的城镇”可以是比喻清教传统控制下的家庭束缚。
      “moved”这个词既有情感上的流露,也有身体上的含义:诗人因为恐惧和渴望而无法移动,而大海却在不断地向她逼近,海水淹没了她的脚踝,继而是她的膝盖、腰部和胸部,最后威胁吞没她的头部,将她完全卷入深不可测的海浪之中。由此,诗人对海的恐惧来自大海施与她的强大压力。当她整个人将要陷于生命危险的时候,她凭自己的意志和理性,成功地拔出僵直的身体,远离大海的喧嚣与威胁。她曾经是那么兴高采烈地想要去看海,现在却要远远地逃离它。第五节中对“he”的重复表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这一力量所蕴涵的恐惧心理使她感觉到大海在不停地追赶她,用它“银色的脚踵”(silver heel)踩她的脚踝――诗人营造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氛围。短语“no man he seemed to know”(他似乎不认识一人)似乎指的是被大海追击的绝望。在诗人与海的相互关系中,只有当诗人到达熟悉而稳固安全的家,能让她放心的城镇,这种追逐才会结束。这个城镇与海的不羁相比曾经是很压抑的,现在却成了她的避难所。由于诗人回到家里,在艾米莉的心中,无时无刻不想逃离那座“坚固的城镇”,迎向大海的冲击。只可惜诗人的心灵没有她想象中那么坚强,她还是胆怯了。大海这里比喻诗人一直追寻的自由和没有旧传统束缚的爱情。
      三、忧伤――蓝色
      狄金森生活的十九世纪的小镇艾默斯特,在当时肺结核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小镇的医疗不甚发达,狄金森家里就有很多人死于肺结核病。狄金森亲眼目睹许多亲朋好友的病痛和死亡。狄金森的父亲猝死于1874年。次年夏天,母亲中风,卧床不起。1878、1879年,曾给了狄金森追求文学艺术鼓励和帮助的精神导师: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查尔斯・沃兹沃斯(Charles Wadsworth)相继离世。1881年,好友医生霍兰(Holland)离世。1883年,八岁侄儿吉尔伯特(Gilbert)夭亡造成狄金森的精神重创。1884年,曾和狄金森有过短暂爱情的罗德法官(Lord)辞世了。这些狄金森视为家人和爱友的人死亡外,狄金森尊崇的女友和文友也先离她而去。身边亲朋好友相继病故让狄金森不得不直面死亡。这都使得诗人以特有的敏感去直面死亡、思索死亡,使得诗人在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忧伤同时又蕴含了坚强、冷静、理智的风格。
      我注意到人们的消失/当我还是个孩子――/我
      因为他们去远方游览/或是在荒凉的地方落脚――/然而他们因为
      死亡才这么做/一个小孩无法看到的事实。
      在这首诗里,艾米莉叙述得很平静,可是还是让人产生揪心的痛,尤其是最后一句让读者看到诗人内心的忧伤。
      四、渴望――红色
      诗人一直想要追寻阳光般温暖的爱;阳光般不受限制自由的爱。这使得狄金森的诗作读起来有一丝温暖的感觉。
      她将自己比作平凡微小的“雏菊”,而情人是光芒万丈的“太阳”:“雏菊静静地追随者太阳――/当他结束金色的旅程――/她羞怯地坐在他脚旁――/他――醒来――发现那朵花――/为什么――掠夺者――你在哪里?/因为,先生,爱情是甜蜜的!”雏菊默默地仰望、追捧着高高在上的太阳,是对现实社会男女交往中女性对男性的崇拜依赖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谦卑的崇拜爱情的表现。
      狄金森有时又会大胆地为真情呐喊。她认为男女爱情乃自然本性,无可厚非。在《先生,我为什么爱你》一诗中用质朴的语言证明这一点。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巧妙地用一个新颖别致的比喻:我爱你犹如风吹草动,自然之事,无法控制的。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接下来诗人用“日出而我不能自已”来暗示“你出现而我爱你”,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诗人的构思可谓新奇、巧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自由、独立的爱情观。
      “Why do I love”,you,Sir?先生,我为什么爱你?
      Because――因为――
      The wind does not require the Grass风,从不要求小草
      To answer――wherefore when he pass回答,为什么他经过
      She cannot keep Her place她就不能不动摇
      Because He knows――and因为他知道,而你
      Do not You――你不知道――
      And We know not――我们不知道――
      Enough for Us我们有了这样的智慧
      The Wisdom it be so――也就够了
      The lighting――never asked an Eye闪电,从不询问眼睛
      Wherefore it shut――when he was by――为什么,他经过时,要闭上――
      Because he knows it cannot speak――因为他知道――
      And reasons not contained难以言传
      ――of Talk――高尚的人宁愿,
      There be――preferred by Daintier Folk――会意――
      The Sunrise――Sir――Compelleth Me――日出,先生,使我不能自己。
      Because Heps Sunrise――and I see――因为他是日出,我看见了――
      There――Then所以,于是――
      I love Thee我爱你
      五、挫败感――白色
      虽然狄金森的诗像柏拉图的爱情一样因了爱的信念让爱情的生命和信仰永生,却不像柏拉图那么实际。柏拉图的爱情如他所说:“在买了菜回家的路上给亲爱的妻子捎上一支玫瑰花。”狄金森对爱情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好似琼瑶式的爱情,远离柴米油盐、阳春水。她怀着理想化的爱情在现实中一再受挫。艾米莉渴望爱情又害怕受伤。她内心挣扎着歌颂爱情却又因爱情对她的伤害一次次思考生命、永恒、死亡。
      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它很可能漂泊流离,/若不是我从路旁拾取,/把它捧起,奉献给你。
      有时,我们甚至感觉艾米莉理想化的爱情有些偏执。爱情就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支撑着她脆弱的生命勇敢的爱下去、活下去。
      我将永远爱下去/也可以向你证明/爱就是生命/生命具有不朽的特征。
      六、矛盾的爱情
      艾米莉・狄金森的内心对爱情充满了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感。我们从下面一首诗可以看出艾米莉复杂的心理活动。
      篱笆那边/有一颗草莓/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这首诗写了一个孩子看到篱笆那边的一颗草莓后,心中充满想要采摘的欲望,却因为怕“脏了围裙”而犹豫。如果Dear God和自己一样是个孩子,他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呢?艾米莉・狄金森追求的自由不受束缚的爱情,是与当地传统的清教思想背道而驰的。
      “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让人体味出坐着的渴望中有着“恐惧”的东西,阻止她爬过篱笆。“上帝”的苛责使得那矮矮的“篱笆”也似乎突然间成了一堵难以逾越的墙,它规范着孩子的行为,抑制了那源于心灵深处的甜蜜的冲动。狄金森追求个性的自由却不得不受着传统道德的束缚,这种挫败感带给她无尽的忧伤。
      七、结语
      艾米莉・狄金森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的情感,反映在她不同的诗里,丰富了她的诗。让读者品味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狄金森。人都是有多种情绪的,只不过通常人们只表现出一种。艾米莉・狄金森摘下面具把丰富的情感一并爆发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真实。这或许也就是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喜爱的重要原因吧。艾米莉的诗和她的爱情一样朴实,但是她的文字却能打动人的心。狄金森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对爱情单纯的理解,以及她延伸到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对死亡的尊重与冷静,都让读者似乎发现了一个心灵的“世外桃源”,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肖之芳.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
      [3]张燕,杜志卿.爱情与艺术人生的思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12.
      [4]丁小雨.阁楼中的沉思――论艾米莉・狄金森的哲学观[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1.
      [5]张晓青.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职大学报,2010,(3).
      [6]王朝一.论狄金森爱情诗歌中的几种情感体验.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1.
      [7]郑玲,张红霞.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独特性.考试周刊,2010,(12).
      [8]王冰.折翼的诗歌精灵――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矛盾情结.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6.

    推荐访问:原动力 挫败 诗中 忧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