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论英汉翻译中“翻译腔”的成因及对策] 翻译腔

    时间:2019-01-07 03:34: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翻译腔”的问题十分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应从文化对比入手,探究两种语言的差异,逐步提高翻译技能,严把翻译质量观,力行消除“翻译腔”,使译文流畅易懂。
      关键词: 英语翻译 翻译腔 成因及对策
      
      “翻译腔”是翻译实践者,尤其是初涉译坛的学子在翻译实践中易犯的毛病。它是影响译文质量好坏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不同翻译理论家对“翻译腔”给出的定义,通过丰富例证揭示翻译实践中“翻译腔”产生的原因,以求克服翻译腔的具体方法。
      一、关于“翻译腔”
      笔者认为只有理清了翻译腔的定义及产生原因,才能有效地避免翻译腔,提高译文的质量。“翻译腔”也称“翻译体”或“翻译症”。奈达首次将“翻译腔”冠以“translationese”。他认为“翻译腔”是指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土不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Nida,1969)。
      由方梦之编纂的《译学辞典》中关于“翻译腔”的描述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方梦之,2004)
      《当代翻译理论》中对于翻译腔,即翻译体的介绍如下:“‘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贬义中的翻译体是机械主义翻译观和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所谓的翻译体的显著特征是不顾双语的差异,将翻译看作语言表层的机械对应式转换,具体表现为:(1)不顾目的语的语言规范(特别是语序规范)和惯用法(特别是词语搭配);(2)不顾目的语的语境,生搬硬套源语的句式、词义和用语习惯(特别是汉语虚词和外语中的代词及形态结构词);(3)不顾目的语的语境,生搬硬套源语在语言文字结构形式及修辞手法上的设计与安排;(4)不顾目地语的文化形态、民族心理、接受者心理,生搬硬套或不求甚解地引进外域文化;(5)不顾社会功能及效果,承袭源语风格。”(刘宓庆,1999)
      可见,“翻译腔”的主要特点是译文在形式上受原文束缚较大,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不符合译入语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翻译腔”既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其产生。
      二、“翻译腔”的起因
      英汉翻译实践中造成翻译腔的原因有很多。溯其根本,由于翻译是一个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过程,再加上大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形成“翻译腔”的原因不外有三个:一是未考虑文化背景造成的“翻译腔”;二是对原文理解不透造成的“翻译腔”;三是译文表达不到位造成的“翻译腔”。
      (一)未考虑文化背景造成的“翻译腔”
      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读者和外国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感觉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不能不想到文化上的差异,想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处理,否则“翻译腔”就会随之而来。
      1.Haven’t They Seen “Casablanca”?
      原译:他们难道没有看见“卡萨布兰卡”?
      改译:别了,“卡萨布兰卡”式的吻别。
      解析:这是网上一篇英语短文的标题。讲的是法国的火车站决定禁止送别情侣在站台吻别,以防止火车站的秩序混乱。他们采用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吻别场景作以比喻。显然该标题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此背景的译文是夹生饭似的译文,“翻译腔”十足(毛荣贵、范武邱,2004)。
      2.To these guest workers...it was nothing short of an “Asphalt Jungle”.
      原译:对这些客籍工人来说……这简直是一片“沥青森林”。
      改译:对这些客籍工人来说……这简直成了“一座大城市”。
      解析:看到“沥青森林”,读者一定会觉得一头雾水。Asphalt Jungle原为美国影片的名字,现指一座大城市或大城市的一个特定区域(毛荣贵、范武邱,2004)。
      (二)对原文理解不透造成的“翻译腔”
      理解就是透彻地了解、懂得、掌握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和实质。理解不了原文,又尝试硬译,为了过分追求忠实,便对原文进行逐字逐词翻译,最后的译文无疑将会是晦涩难懂、“翻译腔”十足的拙劣翻译。
      3.The essence of pearl mixed with essence of men a curious dark residue was precipitated.
      原译:珍珠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一混合,一种奇怪的黑渣子便沉淀了下来。
      改译:珍珠的价值和人的灵魂,这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便泛起一种奇怪的黑色沉渣。
      原译读来生硬,出现“翻译腔”,可能是译者不理解“the essence of pearl”和“essence of men”的意思,于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下来,将两个“essence”都翻译成“要素”。其实,“the essence of pearl”指的是珍珠的价值;“essence of men”则指人们自私贪婪的本性(范仲英,1996)。
      (三)译文表达不到位造成的“翻译腔”
      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而用译语准确地表达原文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在译语表达阶段,如果不了解源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上各自的特点,忽视译语表达习惯,译者即使读懂理解了原文,也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和束缚,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来,形成“翻译腔”。
      4.Writers cannot bear the fact that poet John Keats died at 26,and only half playfully judge their own lives as failures when they pass that year.
      原译:作家们无法忍受这一事实:约翰・济慈26岁时就死了,于是就几乎半开玩笑地评判他们自己的一生是个失败,这时,他们才刚刚过了这一年。
      改译:诗人约翰・济慈年仅26岁便溘然长逝,作家们对此深感惋惜。他们过了26岁之后,便不无戏谑地叹息自己一生无所作为。
      原译没能根据英语句子的形合特点,借助关系词,弄清长句的脉络,分清主次,“翻译腔”严重。改译按汉语表达习惯,打破原文语序,调整同位语、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妥当断句,使原文内容表达清楚、流畅自如(李淑琴,2001)。
      三、如何消除“翻译腔”
      消除“翻译腔”并非简单之事,但并非不可为之事。既然“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那么,在英汉翻译中,只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两种文化的主要差异,并对汉语运用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具体说来,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
      1.加强责任感,在艰苦的翻译工作中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翻译作风。
      2.翻译实践中树立宏观的文化意识。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的研究已有很多,许多学者应经得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从文化入手,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中西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语言变迁的源泉,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何以中西语言会有差异,从而着手通过翻译技巧的运用,巧妙地消除差异,避免“翻译腔”的产生。
      3.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扩展知识面。只有具备足够的外语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通过原文语言的表层结构抓住其深层含义。只有达到了较高的外语水平,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为后面的表达阶段做好准备。
      4.增强汉语修养。在英汉翻译中,汉语的表达是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一个译者的汉语程度越差,他受原文的束缚就越大”(乔曾锐,2000),所以一个翻译者必须对本国文字有运用自如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翻译实践中,晦涩难懂,令人不知所云的“翻译腔”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广大翻译工作者应提高文化意识,逐步提高翻译技能,严把翻译质量观,力行消除“翻译腔”,使译文流畅易懂。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Taber,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J.Bril,1969.
      [2]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李淑琴.语境――正确翻译的基础[J].中国翻译,2001,(1):42-46.
      [6]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7]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8]王振国,李艳林.新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成因 对策 翻译 英汉翻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