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走出第一课时教学的洼地

    时间:2019-01-06 03:22: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中,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总是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究其原由,口径出奇的一致:第一课时,读读课文,学学生字,最多再分分段,说说大意,这样有什么可上的?言外之意,第一课时搞不出什么花头,上不出什么名头,自然也就没什么看头了,谁愿意啃这样的“硬骨头”呢?那么,阅读课的第一课时,是否就是大家传统观念所认同的那样简单、平淡、乏味,甚至有程式化倾向呢?透视这一现象,我们要反思语文教学在哪里迷失了自己,以从根本上追寻语文教学的真实意义和理想境界,走出这片教学的洼地,还第一课时精彩。
      一、关注语文教学的失真
      第一课时成了语文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新课程改革的盲点,成了阻碍构建有效课堂的瓶颈。我们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煞费苦心,却很少关注青年教师是如何上第一课时的。于是,年轻教师不知如何教,或“跟着感觉走”,或照搬老教师的传统教法。其实,第一课时将近占到语文总课时的一半,岂能不管不问?
      具体表现为:第一课时包揽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具体表现为模式化:揭题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划分段落―指导书写。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对课文阅读缺乏兴趣,且在学生读了一、两遍课文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包办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结果书都读不正确,读不流利,也就谈不上深入文本、品评文字、体会情感了。
      把第一课时上成纯粹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朗读课……游离文本之外,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错位。即有的教师虽完成了教学但却离下课还早,于是就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逐一指导学生书写,让学生写了一遍又一遍;或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语文课成了书法课、早读课,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且每篇课文都按整齐划一的步骤进行,每个版块之间相互割裂,了无生趣。
      其实,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的基础,没有前者的推波助澜,哪来后者的精彩纷呈?因此,我认为第一课时不仅仅要体现扎实训练,更要整体把握,凸显艺术。
      二、探求真实的语文课堂
      对于经历六个年头的语文课程改革,大家用“八了歌”与“四变”来形容语文课堂的变革:“八了”:“课文换了,要求变了,说法新了,形式活了,解读多了,媒体亮了,师生笑了,掌声响了”;四变:“教学内容由胖变瘦了,教学环节由碎变整了,读书训练由浮变实了,教学的形式由花变朴了”。应该说,我们从一开始的激动、冲动,甚至盲动,到现在的比较理性、比较清醒,这是个好的趋势。就在我们看到今天阅读课巨大变化的同时,还要十分清醒地意识到,现在阅读课的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也就是说,阅读课的课堂效率问题,仍然制约着阅读课的深入发展。
      因此,正确把握语文课时的教学是非常迫切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阅读活动的一般规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各种因素。这几个基本要素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都要考虑到,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有所侧重,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1.正确定位课时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地编造,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时候却成了教师最怠慢的部分。课时教学目标合理、正确地制定,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任务的前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有必要分析原因所在,找到合理对策,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教材要有深度把握,站在驾驭整篇课文教学的高度,合理分配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正确把握课时目标:第一课时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需讲清、学透,哪些应点到为止。有的需直奔主题,以便统领第二课时;有的则需迁移延伸,为第二课时搭桥铺路。
      2.充分体现学科目标。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听、说、读、写都需训练到位,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一方面,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时应达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所能达到的阅读效果和层次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异中有同的是所有的第一课时都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接触,这个因素又决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必须首先考虑一些具有共性的要素,如生字的解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文体、作者表达方式方法最基本的辨识及对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感的最初感悟等。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首先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
      3.优化整合三维目标。传统的第一课时重视“双基”训练,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价值本位的变革,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说,每一项学习活动的展开,都应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每节课都应注重培养学生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在读书中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
      (二)客观对待“万读不离其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悟的前提,熟读是理解的基础。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也一贯采用以“读”为主线的策略,然而在具体操作中,一些教师非但没有赋予“读”这一常规武器以真正的内涵,相反只是注重了“读”这一教学手段的形式意义,而使得语文课堂上存在“读”的泛化现象,即“为了读而读”的现象。其实,“为了读而读”的做法只能说明一点,教师并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读”。语文课上的“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四个层次的读的训练:第一次读,采用默读,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读,给生字注上音,在不理解的字词上做上记号;第二次读,可以让学生分节朗读,主要目的是检查正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进行生字教学;第三次读,可以采用自由读,主要是为了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第四次读,鼓励学生放声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出感情,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才能品评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一种间接的对话,与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那么,怎样才能赋予“读”真实的意义呢?一言以蔽之,只有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使“读”富有意义,才能使学生读出文章的神韵来。第一课时中“读”的落实,也要做到有目的、有系统、有思维的强度,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阅读迈向深层次的阅读。
      三、追寻朴实有效的课堂
      (一)扎实有效。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由于各个年级段对于生字新词的学习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考虑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水平。如果具备了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教师就无需再一个挨一个教学生字新词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在学生真正理解的难点处讲解点拨。
      如《暖流》一课中,有八个生字。在教学中我只重点让学生理解了三个:抑扬顿挫、琼楼玉宇、婵娟,且各有侧重。“抑扬顿挫”字字落实,字字理解,并且让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读一读本文所提到的《水调歌头》;“琼楼玉宇”侧重在“琼”字的理解上;而“婵娟”则注重了词义的复杂性,文中的婵娟指的是月亮,也有的时候可以理解为美丽的年轻女子。
      怎样让词语教学不枯燥,而又不功能单一呢?运用特级老师薛法根的“组块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把相似的成串词语用“平面推移法”来实施教学既省时又高效。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我开始了“组块教学”的第一次尝试。
      第一个组块――六个词语组成的词语块
      操作步骤:
      1.快速划出本文的重点词语,默读、记忆(积累词语训练)
      2.听写六个词语:鸟栖虫居 鼓鼓囊囊 兴致勃勃 五彩缤纷 满载而归(现场检查促使积累达成)
      3.你能用上这六个词语说一段话讲讲法布尔的故事吗?(理解词语 说话训练 概述课文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举四得)
      实施效果:一个颇有挑战性的题目,学生不断阅读课文,在比较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上六个重点词语,完成法布尔的介绍。孩子在脑中建立了对于法布尔热爱昆虫的比较明晰的形象。
      学生说话举例:法布尔生活在一个鸟栖虫居的小村庄里,他经常兴致勃勃地观察那些小昆虫。每次回家,他的衣袋总是鼓鼓囊囊的,满载而归。虽然常常因此遭到父母怒气冲冲的责骂,但是他依然沉迷在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第二个组块:文中一组近义词――“着迷、迷恋、痴迷”
      操作步骤:
      1.文中有体现“热爱”一词的一组近义词,这组词有什么区别?
      2.用这组近义词再次介绍法布尔。学生说话举例:小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令他十分迷恋。长大以后,正是由于他对昆虫的痴迷,带他步入了科学的殿堂。
      首先,词语组块体现了词语的情境性,不会因为词语教学而割裂思维,破坏所营造的意境;其次,有利于多手段地理解,多层次地积累,避免解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最后,给了学生多角度运用的机会。当然,字词教学还可放入检查朗读时相机教学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我抓住题目用这样四个问题贯穿朗读检查、词语理解:他的信念是什么?遭受了怎样的厄运?面对厄运他又是怎么做的?这件事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字词教学要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由单一到丰富。学生在调遣和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这些词语也在学生的心中有了生命,“活”了起来。
      (二)有效朗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杜绝逐句讲解、繁琐分析的现象,体现以读为主,即让学生多读课文,反复读,但也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从朗读人数的多寡来分:(1)个体读;(2)小组读;(3)集体读。
      2.从朗读音量大小来分:(1)轻声读;(2)大声读;(3)默读。
      低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不会默读,一般从二年级开始训练默读,但初学默读的学生大部分有嘴动并发出轻声的现象,这就是小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第一阶段――小声默读阶段,使学生在教师的训练中逐步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努力实现由有声朗读到无声默读的转变。
      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指读这种方法不能少。但我们常常视指读(用手指着读)为一种坏习惯,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适当的指读很有必要,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有时候教师或录音的朗读开始了他还在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光跟着张嘴,心思没有投入进来。要求学生指读,一方面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认读能力,提高认读效率。等到学生的年龄到达一定层次,朗读水平到达一定高度,指读就可以放弃了。
      (三)整体把握。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中尤其应引起教师重视的就是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归宿,因为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整体把握。从文章的整体出发进行阅读,有利于完整地接受信息,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信息,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善于把握整体就等于抓住了总纲,纲举目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结合文章的主旨去考虑问题,只会作琐碎的分析,将一篇有机、统一的文章机械地肢解成各自独立的部分,忽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是表面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可以有多种途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如何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1.概括小标题―训练学生提炼小标题。有些课文段落起止明显,可以让学生分段,提炼小标题,比如,《郑和远航》一课,可以提炼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小标题。
      2.抓住中心句。以《秦兵马俑》为例: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标题,心中涌动着一种自豪的情愫,很喜欢这篇课文。文章的结构很明显,我先从中心句入手,使学生一下子就找到这个句子。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它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走出这片洼地,让第一课时的教学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推荐访问:洼地 课时 走出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