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研究 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1-03 03:27: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由于有的老师没有真正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摈弃老师的“强权”意识,农村小学生提问意识弱,提问水平低。本文认为,可以采取目标中设定、流程里融入、习惯上养成、方法上探讨等措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提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提问能力 培养措施
      
      基础教育课改革开始真正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可在一些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地位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教师一如既往地进行着与过去大同小异的课堂教学程序,他们习惯并仍然希望保持自己“一讲统天下”的课堂局面,仍然不喜欢学生在课堂上过多地“发问”。新课程实施后的几年来,许多教育方面的有识之士在小学生“问”的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过较有成效的探讨,我有心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已有些时日,也形成了一些看法,愿与同道进行切磋。
      一、农村小学生提问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多方面了解得知,如今农村小学生仍存在“发问难”的现象:提问意识缺乏,提问水平不高。当我们向农村小学教师问及该问题时,他们大都抱怨说学生太笨,不会提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应该体会到学生“发问难”的苦衷。由不会问到会问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怎能要求学生没有经过训练就能一下子飞跃这段距离呢?我认为教师犯急性病的原因主要是把学生拔高到了自己的地位上。也许,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疑惑,便认为这应该也是学生的疑惑。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的积淀都比学生丰厚得多,而且你非学生,学生非你,怎么可能你想什么学生也想什么呢?正是教师这种偏见及有意无意的回避造成了孩子们在质疑方面的先天不足。
      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来说视野较为狭窄,因此,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面的能力便更为孱弱。据了解大多数农村小学生在老师让他发问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似乎脑袋里一片空白无问题可问,又似乎问题多多不知从何谈起。有时学生为了顾及老师的面子会临时抓一个问题来问,其结果是孩子好心却办了“坏事”,提出的问题难倒了老师,搞得老师十分尴尬。我在乡间小学听课时就曾经历过这样一幕:
      师:读过《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全班学生好一阵沉默之后)
      生1:老师,什么是旗帜啊?
      师:(没料到孩子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答非所问)旗帜跟国旗可不一样……
      生2:老师,什么是飘扬啊?(又一个出乎老师意料的问题)
      师:(又一个答非所问)飘扬啊……它和摆动可不一样……
      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讲未必是问题;对教师来讲,却真真成了问题。所以,教师的解答让孩子一头雾水。如此尴尬的教学场面,在现在的乡村小学并非罕见。也许正是为了避免自己在课堂上出现这种尴尬,许多教师便因噎废食,干脆舍弃这一程序。由此看来,学生不会“问”的症结还在老师这里,自己不对学生进行问的能力培养,却武断地要求他们具备这种能力。学生不是孙猴子,怎么可能会有你所想象的七十二般变化呢?这实际上仍然是旧时的教育强权的表征。如果教师摈弃了这种强权,转变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那么便会开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二、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目标中设定――有的放矢“问”绸缪。
      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课时里都应该有学生问的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当然这个目标也应该像识字、写字等目标的设定一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由课内到课外,由无意到有意。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是一个巨大教学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老师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要从长计议,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老师要在每个学期初对自己的学生作一番必要的了解。首先要对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了解,要清楚他们在“问”的能力方面各自具有什么样的水平,然后再进行目标思索:经过一年或者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问”的能力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学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后学生“问”的能力应该有什么样的长进;讲每一节课学生应该学会问什么样的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未雨绸缪,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老师在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下也才不至于捉襟见肘、措手不及。可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小学教师的教学计划或者教案,极少有人把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培养当回事。在许多小学教师教案的目标里,根本就看不到有关小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只鳞片爪的痕迹。没有目标的设定自然就不会在课堂上实施,那么学生“问”的能力到头来便只能是一张白纸。由此看来,要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老师首先要把它作为能力发展的一个目标设定在自己的教案里。
      (二)流程里融入――天女散花“问”勤奋。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上,孩子们“问”的能力培养常常被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来实施。老师们在每一个教学流程里都会想方设法地激发孩子们提问题的欲望。于是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便像天女散花般地洒落,问得有价值、有意义,问得妙趣横生,整个课堂显现出探究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的勃勃生机。而在我们中国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课堂上,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一个个地提出来“质问”学生,有时候孩子们会被问得身上冒汗,心里发虚,万般无奈便只好三缄其口。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程序里,都应把学生问的能力培养融会进去。讲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先不要自己讲或者设计成问题串来与学生作一问一答的游戏,应先创设一个个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吸引到知识点那里去,让他们对它产生足够的兴趣,去发现、去质疑;然后经过思考用书面语言将问题提出来。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孩子的情绪,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思路开阔起来,继而产生奇思妙想,发现诸多有价值的问题。新疆乌鲁木齐苏敏老师在讲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一文时就曾作过这样的尝试。
      师:小朋友们真棒。下面我请小朋友们再猜一个谜语: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请打一个成语。(师板画“井”,并在井底贴上青蛙的图片)
      生:我知道,是“坐井观天”。
      师: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故事的名字。(师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坐井观天”这几个字的书写要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伙伴互相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1:我想知道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2:我想知道青蛙为什么坐在井里不出来?如果跳出井口它会看见什么呢?
      生3:我想知道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只要老师放权给孩子,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孩子们是完全有质疑问难能力的。就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由低年级拼音字词的学习到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背景、识字学词、感知感悟课文、直到最后的深化小结这些教学流程里,如果教师有心于此的话,实际上都可以创设出问题情境来培养孩子们的质疑问难能力。这里的关键是老师肯不肯而不是孩子们会不会的问题。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小女孩儿那颗伟大的爱心,我们可以在小女孩儿把水罐儿递给路人处创设一个“设身处地想一想”的问题情境,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疑问,畅谈自己的心理活动。类似这样的艺术空白在小学课文里比比皆是,这里就是小学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巨大空间。
      (三)习惯上养成――找回天性“问”自然。
      无论什么样的能力,都是日常生活中时见时习之而养成的。“习惯”这个词,一般人都容易小觑它,实际上它在人生历程中有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所注重推行的探究性学习,是应该以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为基础的,而问题意识的养成又应该以孩子们爱问、爱幻想的天性为前提。以往的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大都是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而组织学生去讨论,学生只需要听从就可以了。至于这个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是不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能接受得了的,一般来说教师是不会考虑的。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们自己的活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究才有科学价值含量。
      课堂上除了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教师为避免“节外生枝”,不愿让学生再提什么问题,更不愿意敞开心扉与孩子们交谈,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也许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殊不知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孩子们“问”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轻松的环境。小孩子爱问本是他们的天性。在家的时候,他们开口就问,有时问得让人心烦。可是一到学校,特别是一上课,他们便“噤若寒蝉”,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或者说再想问的问题也不敢问了,再想说的话也不敢说了。这是受严肃的课堂气氛的影响,被教师的“赫赫威势”吓到了。他们“问”的天空便是这样渐渐缩小的,他们“问”的习惯也便是这样渐渐剥落的。所以要培养孩子问的习惯,教师就必须放下威严的架子,尽可能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学会做孩子的伙伴,常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真诚和悦的面孔。许多小学生家长反映小孩子在家不听话,而对教师的话却常常奉为圣旨。出于敬畏,孩子们常常奉教师为表率。因此,教师的习惯也许就是学生的习惯,老师的行为也许就是学生的行为。要让学生有“问”的习惯而且逐渐地会问,教师就要首先有养成这种习惯。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最好要时常巧设问局,明知故问,装憨卖傻,给学生一个和他们差不多的假象。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可以无所不问的“家庭天地”。也许刚开始孩子会问的没边没沿儿,没头没脑,没有中心,没有意义。遇此情况教师千万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要给孩子一个可以随便问的时间,要给孩子一个可以随便问的环境。有了这两个“要给”做保障,孩子爱问的天性就一定会找回,教师哪里还用担心孩子不开口呢?总之,让不让孩子问,权力在教师这里;孩子会不会问,责任也在教师这里。
      (四)方法上探讨――重点捕捉“问”中心。
      在培养孩子质疑问难的能力这个问题上,许多教师不是那么热心的原因,除了利益的短视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的心病,这就是怕学生问起来如脱缰之马肆意奔放,自己不好收束。当然,小学教师都不免会对孩子的问题有点儿憷,一怕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自己难以招架;二怕孩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功夫,影响自己的教学进程。在这个问题上,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讲语文课《太阳》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师:(先创设问题情境)“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方落下,黑夜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是极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人类知道的太少了。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现在你们面对太阳想知道它什么呢?”
      (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生:老师,我想知道太阳有多大?太阳距离我们地球有多远?
      生:据说太阳是大火球,一切生物都不能生存,那么太阳上究竟有多高的温度?
      生:老师,我想知道,日环食是怎么回事?
      生:有人说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太阳光折射的缘故,对吗?
      生:我还想知道太阳上的黑子是怎么回事?
      …………
      师:孩子们,你们提的问题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从课文《太阳》中去找答案;第二,课外自己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求得解答;第三,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现在让我们就第一类问题结合课文来进行探究,好吗?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李老师先是让学生任意地提问,当学生提出十几个问题之后,李老师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类,归类的目的就是要筛选出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的而且是针对主要的教学任务的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提交给学生来研究探讨。这样的教学处理是很科学的。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面对学生问题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绪尽快地集中到主要的学习任务上来,不至于再心游万仞,思骛八极。
      课堂上我们不要怕孩子漫天撒网地提问题,一旦怕起来,我们便会钳制学生的口,遏制他们的思绪,这样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借取李吉林老师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以趋向,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发展的理想境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有了“问”的意识和能力,便会提出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会出现非常喜人的探究性局面,学生的创造力也定会巨大无边。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裴娣娜.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急发展性教学策略研究.
      [3]钟启泉.有效教学呼唤教师决战课堂.
      [4]谈小学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教育评论,2001,(4).

    推荐访问:质疑问难 小学生 能力 农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